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蚶〈温〉-原文
(一)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干。
〔嘉补〕
(二)又云,温中,消食,起阳。味最重。出海中,壳如瓦屋。
〔嘉补〕
(三)又云,蚶∶主心腹腰肾冷风,可火上暖之,令沸,空腹食十数个,以饮压之,大妙。
〔嘉补〕
(四)又云,无毒。益血色。
〔嘉补〕
(五)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
〔嘉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蚶〈温〉-译文
(一)主要是指心脏和腹部感到冷气,腰部和脊椎感到冷风。这种食物对五脏有益,能强健脾胃,让人食欲增加。每次吃完饭后,用饭压一压,否则会让人口干。
(二)还有说,这种食物能温暖内脏,帮助消化,提升阳气。味道非常浓郁。它来自海中,外壳像瓦屋一样。
(三)还有说,蚶:主要可以治疗心脏、腹部、腰部和肾脏的冷风,可以用火加热,让它沸腾,空腹吃十几个,然后用饮料压一压,效果非常好。
(四)还有说,这种食物没有毒性。能改善血色。
(五)壳:烧成灰后,用三次米醋淬炼后埋藏,使其变质。用醋膏制成丸子,可以治疗各种血气、冷气和症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蚶〈温〉-注解
主心腹:指心脏和腹部,古代医学中常用来描述身体内部的某种不适或疾病。
冷气:指寒气,即身体感受到的寒冷感觉,也可以指身体内部寒凉。
腰脊:指腰部和脊柱,古代医学中常用来描述与腰部和脊柱相关的疾病或不适。
利五脏:指对五脏(心、肝、脾、肺、肾)有益,有助于五脏功能的正常运作。
健胃:指有益于胃部健康,增强胃的功能。
能食:指食欲旺盛,能够很好地进食。
嘉补:指这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温中:指温暖中焦(中医术语,指脾胃所在的位置),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消食:指帮助消化食物,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起阳:指提升阳气,阳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
味最重:指味道非常浓烈。
出海中:指这种食材是从海中获得的。
壳如瓦屋:形容壳的形状像瓦屋,可能是形容其大小或形状。
蚶:一种贝类,学名为“扇贝”,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
火上暖之:指在火上加热,使其温暖。
以饮压之:指用饮料来压制或缓解食物带来的不适。
大妙:指非常有效或非常好。
无毒:指这种食材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益血色:指有助于改善肤色,使肤色红润。
壳:指蚶的壳。
烧:指将蚶的壳烧制。
米醋:指用米发酵制成的醋。
三度淬后埋:指将烧制的蚶壳用米醋浸泡三次后埋藏。
令坏:指使蚶壳变得松软或损坏。
醋膏丸:指用醋和药膏制成的药丸。
症癖:指疾病或症状,可能是指一些慢性疾病或难以治愈的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蚶〈温〉-评注
(一)此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古时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表明此食物被认为可以驱散身体内部的寒气,对于腰脊、心腹部位的冷风有缓解作用。‘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则说明它被认为有助于五脏的健康,增强胃的功能,增进食欲。‘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干’提示在食用后,应该用饭来压住食物,以免口干。这里的‘嘉补’可能是指这种食物在古时被用作补品。
(二)此段文字继续描述该食物的药用价值。‘温中,消食,起阳’说明它被认为可以温暖身体,帮助消化,并且有提升阳气的功效。‘味最重’可能是指其味道浓郁。‘出海中,壳如瓦屋’描述了这种食物的来源和外观,暗示它可能是一种海产品,并且其壳的形状类似于瓦屋,具有一定的形象描绘。
(三)此段文字详细说明了该食物的食用方法和功效。‘蚶’指的是一种贝类食物,‘主心腹腰肾冷风’再次强调了它的驱寒作用。‘可火上暖之,令沸,空腹食十数个,以饮压之,大妙’描述了具体的食用方法,即用火加热至沸腾,空腹食用十几个,并用饮料压下,认为这样食用效果极佳。
(四)此段文字提到该食物被认为‘无毒’且‘益血色’,即没有毒性,并且有益于改善血色,可能是指有助于改善肤色或血液循环。
(五)此段文字讲述了该食物壳的另一种用途。‘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说明将壳烧制后,用米醋多次淬制,然后埋藏使其腐烂,制作成醋膏丸,可以用来治疗各种血气、冷气和症癖,显示出古人对食物壳的充分利用和创造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