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原文

(一)肉∶食之入山,虎见有畏,辟三十六种精魅。〔嘉〕

(二)又,眼睛∶主疟病,辟恶,小儿热、惊悸。〔嘉〕

(三)胆∶主小儿疳痢,惊神不安,研水服之。〔嘉〕

(四)骨∶煮汤浴,去骨节风毒。〔嘉〕

(五)又,主腰膝急疼,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证〕

(六)又,小儿初生,取骨煎汤浴,其孩子长大无病。〔证〕

(七)又,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治筋骨节急痛。切忌热食,损齿。小儿齿生未足,不可与食,恐齿不生。〔证〕

(八)又,正月勿食虎肉。〔证〕

(九)膏∶内下部,治五痔下血。〔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译文

(一)肉:食用后进入山林,老虎见到会感到畏惧,可以驱散三十六种邪灵。

(二)另外,眼睛:主治疟疾,可以驱除恶灵,对小儿的热病和惊悸也有疗效。

(三)胆:主治小儿疳积和痢疾,可以安定惊慌的神志,研磨成水服用。

(四)骨:煮成汤洗澡,可以去除关节上的风毒。

(五)另外,对于腰膝疼痛,可以用骨头煮成汤洗澡。或者用醋浸泡骨头也很好。对于筋骨的风痛,尤其是小腿骨的治疗效果更佳。

(六)另外,对于刚出生的小儿,取骨头煎汤洗澡,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会有病。

(七)另外,将骨头和通草一起煮汁,空腹服用半升。盖上被子躺一会儿,就会出汗。可以治疗筋骨节疼痛。切记不要吃热的食物,以免损伤牙齿。小儿的牙齿还没有长全,不要给他们吃,以免牙齿不生长。

(八)另外,正月不要吃虎肉。

(九)膏:涂抹在身体下部,可以治疗五种痔疮出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注解

肉:指动物的肉,此处特指虎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肉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辟邪、驱除不祥。‘食之入山,虎见有畏,辟三十六种精魅’表明吃虎肉可以驱散山中的邪灵和精魅。

眼睛:指动物的眼睛。在古代医学和民间信仰中,动物的某些部位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此处提到眼睛可以治疗疟疾、辟邪,以及小儿的热病和惊悸。

胆:指动物的胆。在中医中,动物的胆被认为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功效。‘主小儿疳痢,惊神不安,研水服之’说明胆可以用来治疗小儿的疳积、腹泻和惊恐不安。

骨:指动物的骨头。骨头在中医和民间信仰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筋骨疼痛等。‘煮汤浴,去骨节风毒’和‘主腰膝急疼,煮作汤浴之’等描述了骨头的药用方法。

通草:一种草本植物,其茎髓可以入药。在中医中,通草有清热利尿、通气散结的功效。‘和通草煮汁’指的是将通草与其他药材一起煮汁。

膏:指动物的脂肪油,如猪油、牛油等。在中医中,膏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如痔疮等。‘内下部,治五痔下血’说明将膏用于治疗痔疮。

精魅: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山中的邪灵。‘辟三十六种精魅’意味着可以驱散多种邪灵。

疟病:即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疳痢:指小儿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

惊悸:指因惊吓或恐惧而引起的心慌不安。

腰膝急疼:指腰部和膝盖部位的剧烈疼痛。

胫骨:小腿骨,中医认为其与筋骨疼痛有关。

五痔下血:指痔疮引起的出血。

正月:指农历正月,即一年的开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评注

(一)肉∶食之入山,虎见有畏,辟三十六种精魅。〔嘉〕

此句描述了古人对食物的神秘认知,认为肉食有辟邪的作用。‘食之入山’暗示了食物与山川自然的关系,‘虎见有畏’则强调了肉食的神奇力量。‘辟三十六种精魅’中的‘精魅’代表了古代民间信仰中的邪恶力量,这种说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嘉’字表明这一说法被当时的文献所收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又,眼睛∶主疟病,辟恶,小儿热、惊悸。〔嘉〕

此句中‘眼睛’被赋予治疗疟疾、驱除邪恶、缓解小儿发热和惊悸的功能。这反映了古人对身体器官功能的认知,以及利用其治疗疾病的方法。‘疟病’和‘小儿热’等疾病名称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和认识。‘嘉’字再次表明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三)胆∶主小儿疳痢,惊神不安,研水服之。〔嘉〕

此句介绍了胆在治疗小儿疳痢和惊神不安方面的作用。‘胆’作为人体器官,在古代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驱邪安神的作用。‘研水服之’说明治疗方法是通过将胆研磨成粉末后用水服用。‘嘉’字表明这一说法被当时的文献所认可。

(四)骨∶煮汤浴,去骨节风毒。〔证〕

此句说明了骨具有去骨节风毒的功效。‘煮汤浴’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将骨煮成汤水来沐浴,以达到治疗目的。‘骨节风毒’体现了古代医学对某些疾病病因的认识,即认为风邪侵袭骨节导致疾病。

(五)又,主腰膝急疼,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证〕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骨在治疗腰膝急疼、筋骨风急痛等方面的作用。‘煮作汤浴之’和‘和醋浸’都是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不同疾病的针对性治疗。‘胫骨尤妙’则是对骨治疗特定病症的强调。

(六)又,小儿初生,取骨煎汤浴,其孩子长大无病。〔证〕

此句描述了骨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即新生儿用骨煎汤沐浴可以预防疾病,健康成长。这反映了古人对儿童保健的重视,以及利用自然疗法预防疾病的观念。

(七)又,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治筋骨节急痛。切忌热食,损齿。小儿齿生未足,不可与食,恐齿不生。〔证〕

此句介绍了骨与通草煮汁的混合物在治疗筋骨节急痛方面的作用。‘空腹服半升’和‘覆盖卧少时’等描述了服用方法。同时,也提到了禁忌事项,如避免热食以免损齿,以及小儿不宜食用以防牙齿生长不良。

(八)又,正月勿食虎肉。〔证〕

此句告诫人们在正月期间不要食用虎肉。这可能是基于某种民间信仰或是对虎肉特性的认识,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禁忌的重视。

(九)膏∶内下部,治五痔下血。〔嘉〕

此句说明了膏在治疗五痔下血方面的作用。‘内下部’指的是肛门附近,‘五痔’是指痔疮,‘下血’则是指痔疮出血。‘膏’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具有止血的作用。‘嘉’字表明这一说法被当时的文献所收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3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