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羊-原文
(一)角∶主惊邪,明目,辟鬼,安心益气。烧角作灰,治鬼气并漏下恶血。〔嘉·证〕
(二)羊肉∶温。主风眩瘦病,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脏气虚寒。河西羊最佳,河东羊亦好。纵驱至南方,筋力自劳损,安能补益人?〔嘉〕
(三)羊肉∶妊娠人勿多食。〔证〕
患天行及疟人食,令发热困重致死。〔嘉〕
(四)头肉∶平。主缓中,汗出虚劳,安心止惊。宿有冷病患勿多食。主热风眩,疫疾,小儿痫,兼补胃虚损及丈夫五劳骨热。热病后宜食羊头肉。〔证〕
(五)肚∶主补胃病虚损,小便数,止虚汗。以肥肚作羹食,三五度瘥。〔嘉·证〕
(六)肝∶性冷。治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热病后失明者,以青羊肝或子肝薄切,水浸敷之,极效。生子肝吞之尤妙。〔证〕
主目失明,取 羊肝一斤,去脂膜薄切,以未着水新瓦盆一口,揩令净,铺肝于盆中,置于炭火上 ,令脂汁尽。候极干,取决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炒令香为末,和肝杵之为末。以白蜜浆下方寸匕。食后服之,日三,加至三匕止,不过二剂,目极明。一年服之妙,夜见文本并诸物。〔证〕
(七)其 羊,即骨历羊是也。常患眼痛涩,不能视物,及看日光并灯火光不得者,取熟羊头眼睛中白珠子二枚,于细石上和枣汁研之,取如小麻子大,安眼睛上,仰卧。日二夜二,不过三四度瘥。〔证〕
(八)羊心∶补心肺,从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虫如马尾毛,长二三寸已来。须割去之,不去令人痢。〔证〕
(九)羊毛∶醋煮裹脚,治转筋。〔嘉〕
(十)又,取皮去毛煮羹,补虚劳。煮作 食之,去一切风,治脚中虚风。〔证〕
(十一)羊骨∶热。主治虚劳,患宿热人勿食。〔证〕
(十二)髓∶酒服之,补血。主女人风血虚闷。〔证〕
(十三)头中髓∶发风。若和酒服,则迷人心,便成中风也。〔证〕
(十四)羊屎∶黑人毛发。主箭镞不出。粪和雁膏敷毛发落,三宿生。〔证〕
(十五)白羊黑头者,勿食之。令人患肠痈。一角羊不可食。六月勿食羊,伤神。〔证〕
(十六)谨按∶南方羊都不与盐食之,多在山中吃野草,或食毒草。若北羊,一二年间亦不可食,食必病生尔。为其来南地食毒草故也。若南地人食之,即不忧也。今将北羊于南地养三年之后,犹亦不中食,何况于南羊能堪食乎?盖土地各然也。〔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羊-译文
(一)羊角:主要用来驱除邪气,明目,驱逐鬼怪,安定心神,增强体力。将羊角烧成灰,可以用来治疗鬼怪附身和下体出血的疾病。
(二)羊肉:性质温热。主要治疗风眩瘦病,小儿惊痫,男子五劳七伤,内脏虚寒。河西地区的羊肉最好,河东地区的羊肉也很好。如果驱赶到南方,筋骨会因为劳累而受损,怎么能补益身体呢?
(三)羊肉:孕妇不要多吃。
患流行病和疟疾的人吃了羊肉,会引发发热、困重,甚至死亡。
(四)羊头肉:性质平和。主要治疗身体虚弱、出汗、虚劳,安定心神,止惊。患有宿有冷病的人不要多吃。还能治疗热风眩晕、疫病、小儿惊痫,以及补充胃虚损和男子五劳七伤引起的骨热。热病后适合食用羊头肉。
(五)羊肚:主要治疗胃病虚损,小便频繁,止虚汗。用肥肚做汤食用,连续吃三五次就会好转。
(六)羊肝:性质寒冷。治疗肝风虚热、眼睛红痛、热病后失明。可以用青羊肝或子羊肝切片,用水浸泡后敷上,效果极佳。生羊肝吞服效果更佳。治疗失明,取一斤羊肝,去脂膜切片,用未沾水的干净瓦盆一口,擦拭干净,将肝铺在盆中,放在炭火上,让油脂烧尽。等肝完全干燥后,取决明子半升,青葙子一合,炒熟后磨成末,与肝一起捣成末。用白蜜浆送服,每次一寸匕,一天三次,最多三寸匕,不超过两剂,眼睛会变得非常明亮。一年内服用效果更好,夜晚能看见文字和各种物体。
(七)这种羊,就是骨历羊。经常患有眼痛涩,不能看清物体,以及看日光和灯火光时不能看清的人,取熟羊头眼睛中的白珠子两枚,在细石上和枣汁研磨,取如小麻子大小,敷在眼睛上,仰卧。一天两次,夜间两次,不超过三四次就会好转。
(八)羊心:补益心肺。从三月到五月,羊心中会有像马尾毛一样的虫子,长二三寸。必须割去,如果不割去,会让人得痢疾。
(九)羊毛:用醋煮后裹脚,治疗抽筋。
(十)另外,取羊皮去毛煮成汤,可以补虚劳。煮成食物食用,可以去除一切风邪,治疗脚中虚风。
(十一)羊骨:性质热。主要治疗虚劳,患有宿热的人不要食用。
(十二)羊髓:用酒服用,可以补血。主要治疗女人风血虚闷。
(十三)羊头中的髓:会引起风邪。如果和酒一起服用,会迷人心神,就会成为中风。
(十四)羊粪:可以使黑人头发变黑。主要治疗箭头无法拔出。用羊粪和雁脂膏敷在毛发上,三天后毛发会脱落。
(十五)白色的羊,如果头是黑色的,不要食用,会让人患肠痈。单角的羊不可食用。六月不要食用羊,会损伤精神。
(十六)注意:南方的羊都不加盐食用,多在山中吃野草,或者吃有毒的草。如果是北方的羊,一两年内也不可食用,食用了必会生病。因为它们在南地吃了有毒的草。如果南方的人食用,就不必担心。现在将北方的羊养在南地三年后,也不适合食用,何况南方的羊能食用呢?这是因为土地各有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羊-注解
角:动物的角,此处指羊角。在古代医学中,羊角被认为具有驱邪、明目、辟鬼、安心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鬼气、漏下恶血等疾病。
鬼气:古代医学中指邪气、鬼怪附体等,是一种病因学概念。
漏下恶血:指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暗红或有血块。
羊肉:羊的肉,具有温补作用。在古代医学中,羊肉被认为可以治疗风眩瘦病、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脏气虚寒等疾病。
河西羊:指来自河西地区的羊,古代认为该地区的羊肉品质最佳。
河东羊:指来自河东地区的羊,品质亦佳。
天行:古代医学中指流行性疾病,如瘟疫等。
疟: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
头肉:羊头肉,古代医学中认为其具有平缓中焦、止汗、安心止惊等功效。
肚:羊的胃部,古代医学中认为其具有补胃病虚损、止虚汗等功效。
肝:羊的肝脏,古代医学中认为其具有治疗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等功效。
子肝:羊的幼崽肝脏,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骨历羊:一种羊的品种,具体指代不详。
羊毛:羊身上的毛,古代医学中认为其具有治疗转筋等功效。
皮:羊的皮,此处指羊皮。
髓:动物的骨髓,古代医学中认为其具有补血的功效。
头中髓:羊头中的骨髓,被认为具有发风的副作用。
箭镞:箭矢上的箭头。
白羊黑头:指白色的羊,但头部为黑色。
箭镞不出:指箭矢中的箭头未能射出。
雁膏:用雁的脂肪制成的膏药。
土地:指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羊-评注
(一)此段描述了古代对角的认识和用途。‘角’在古代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可以驱邪、明目、辟鬼、安心益气。‘烧角作灰’用于治疗鬼气及漏下恶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信仰。
(二)羊肉作为食材,具有温补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河西羊’和‘河东羊’因产地不同而品质有所区别,反映了古代对食材产地与品质的重视。‘纵驱至南方’则说明了羊肉不宜长时间运输,否则会因筋力自损而失去补益效果。
(三)此段提醒孕妇不宜过多食用羊肉,以防影响胎儿健康。‘天行’和‘疟’为古人对某些传染病的称呼,‘发热困重致死’则是对疾病严重性的描述。
(四)头肉具有平缓中焦、止汗、安心止惊等功效。‘宿有冷病’者不宜多食,反映了古代对个体体质差异的考虑。‘热风眩’、‘疫疾’、‘小儿痫’等病症的治疗,体现了羊肉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肚肉具有补胃病虚损、止虚汗等功效。‘以肥肚作羹食’说明了古代对食物烹饪方法的研究,‘三五度瘥’则是对治疗效果的描述。
(六)羊肝具有治疗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等功效。‘青羊肝’和‘子肝’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对食材选择的要求。‘决明子’和‘蓼子’的配伍,体现了古代对药物配伍的研究。
(七)羊头眼睛的白珠子具有治疗眼疾的功效。‘仰卧’、‘日二夜二’等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治疗方法的重视。
(八)羊心具有补心肺的功效,但需注意去除其中的虫子,以防腹泻。
(九)羊毛煮醋裹脚,可治疗转筋。‘醋煮’说明了古代对食材药用的认识。
(十)羊皮去毛煮羹,可补虚劳、去风。‘煮作食之’反映了古代对食物烹饪方法的研究。
(十一)羊骨具有治疗虚劳的功效,但‘患宿热人’不宜食用,体现了古代对个体体质差异的考虑。
(十二)羊髓酒服,可补血。‘补血’说明了羊髓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
(十三)头中髓酒服会发风,成为中风。‘迷人心’、‘成中风’等描述,反映了古代对疾病成因的认识。
(十四)羊屎具有治疗箭镞不出、毛发变黑等功效。‘粪和雁膏敷毛发落’反映了古代对药物配伍的研究。
(十五)白羊黑头、一角羊、六月羊等不宜食用,体现了古代对食材选择的要求。
(十六)此段说明了南羊和北羊的食用差异,反映了古代对地理环境与食材品质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