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白鱼-原文
(一)主肝家不足气,不堪多食,泥人心。虽不发病,终养所食。〔嘉〕
(二)和豉作羹,一、两顿而已。新鲜者好食。若经宿者不堪食。(久食)令人腹冷生诸疾。或淹、或糟藏,犹可食。〔嘉·证〕
(三)又可炙了,于葱、醋中重煮(一、两沸)食之。调五脏,助脾气,能消食。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嘉·证〕
(四)时人好作饼,炙食之。犹少动气,久亦不损人也。〔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白鱼-译文
(一)主要是指肝脏气虚,不能承受过多饮食,会让人感到困倦。即使不发病,也会因为饮食而积累问题。[嘉]。
(二)用豆豉做汤,一顿或两顿就足够了。新鲜的豆豉味道好。如果存放过夜,就不好吃了。(长期食用)会让人腹部寒冷,引发各种疾病。或者泡在水中、用酒糟保存,还可以食用。[嘉·证]。
(三)还可以将豆豉烤熟,然后在葱和醋中再次煮沸(一两次沸腾)后食用。它能调和五脏,增强脾气,帮助消化。还能调理十二经络,舒展那些不相连接的气血。[嘉·证]。
(四)当时的人喜欢做饼,烤着吃。这样吃对身体的影响不大,长期食用也不会伤害人。[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白鱼-注解
主肝家:指主管肝脏的脏腑系统,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不足气:指身体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不堪多食:指不能承受过多的食物,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功能减弱或体质虚弱。
泥人心:形容食物粘稠,难以消化,对心脏有不良影响。
养所食:指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对身体健康不利。
和豉作羹:用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做成汤羹。
新鲜者好食:指新鲜的食材更美味,也更易于消化。
经宿者不堪食:指存放时间较长的食物不易食用,可能已经变质。
久食:指长时间食用同一种食物。
令人腹冷生诸疾:指长时间食用某种食物可能导致腹部寒冷,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淹:指食物经过浸泡,如浸泡的豆类。
糟藏:指用酒糟保存食物,酒糟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炙:指用火烤或煮的方式烹饪食物。
葱、醋:指烹饪时加入的调味品,葱具有发散作用,醋有助于消化。
调五脏:指食物可以调和人体的五脏功能。
助脾气:指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
能消食:指食物有助于消化。
理十二经络:指食物有助于调理人体的十二经络。
舒展不相及气:指食物有助于舒展身体的不适,调和气血。
时人好作饼:指当时的人们喜欢制作饼类食品。
炙食之:指将饼类食品烤熟后食用。
少动气:指食用后不会导致身体不适。
久亦不损人也:指长期食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白鱼-评注
(一)此句出自《嘉·证》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主肝家不足气’指肝脏功能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堪多食,泥人心’则说明患者消化功能弱,不宜过量饮食,否则会损伤脾胃,导致心神不宁。‘虽不发病,终养所食’表明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长期不适当的饮食也会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此句体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饮食调养在维护健康中的重要性。
(二)此段文字讲述了豉的制作与食用方法。‘和豉作羹,一、两顿而已’说明豉的食用量不宜过多,适量即可。‘新鲜者好食’强调了食材的新鲜度对食物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若经宿者不堪食’提醒人们,食物不宜存放过久,否则会失去其应有的风味和营养。‘久食令人腹冷生诸疾’则指出长期食用存放过久的食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导致脾胃虚寒,引发疾病。
(三)此句描述了豉的另一种食用方式——炙食。通过在葱、醋中重煮,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风味,还能达到调养五脏、助脾气、消食的功效。‘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说明了豉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四)此段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时人好作饼,炙食之’说明制作饼并炙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饮食方式。‘犹少动气,久亦不损人也’表明这种饮食方式对人体的损害较小,长期食用也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句体现了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实践,即追求食物的口感与营养的同时,兼顾到饮食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