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獭-原文
(一)獭肝∶主疰病相染,一门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日再服。〔嘉〕
(二)患咳嗽者,烧为灰,酒服之。〔证〕
(三)肉∶性寒,无毒。煮汁主治时疫及牛马疫,皆煮汁停冷灌之。〔证〕
(四)又,若患寒热毒,风水虚胀,即取水獭一头,剥去皮,和五脏、骨、头、尾等,炙令干。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证〕
(五)谨按∶服之下水胀,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瘥。若是冷气虚胀食,益虚肿甚也。只治热,不治冷,不可一概尔。〔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獭-译文
(一)水獭的肝脏:主要用来治疗疰病,能够相互传染的疾病。一家人都患有这种病,可以用一个水獭的肝脏,用火烤熟,然后磨成粉末,用温水调和方寸匕(古代量药用的器具)服用,一天服用两次。
(二)对于患有咳嗽的人,可以将水獭烧成灰,用酒服用。
(三)水獭肉:性质寒凉,没有毒性。煮出的汤汁可以治疗流行性疾病和牛马的疫病,都是将汤汁煮好后冷却,然后灌服。
(四)另外,如果患有寒热毒症、风水引起的虚胀,就取一头水獭,剥去皮,连同五脏、骨头、头、尾巴等一起烤干。然后将烤干的材料磨成粉末,用温水调和方寸匕服用,一天服用两次,十天就可以痊愈。
(五)仔细考虑:服用后对于水肿、热毒风虚胀等症状有疗效。如果是冷气引起的虚胀,服用后反而会使肿胀更加严重。只治疗热症,不治疗冷症,不能一概而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獭-注解
獭肝:獭肝指的是水獭的肝脏。在古代医学中,水獭的肝脏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尤其是对于治疗疰病(一种古代的传染病,类似于现代的疟疾)。这里的‘主疰病相染’意味着獭肝主要用于治疗疰病及其传染。
火炙:火炙是指用火烤炙。在古代医学中,许多药材需要经过火炙处理后才能服用,以增强其药效或改变其性质。
末:末是指粉末状。这里的‘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指的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用适量的水调和后服用。
方寸匕:方寸匕是一种古代的量器,用于量取药物。方寸匕的容量约为1.5毫升。
日再服:日再服意味着每天服用两次。
患咳嗽者:患咳嗽者指的是患有咳嗽疾病的人。
烧为灰:烧为灰是指将药物烧成灰烬。
酒服之:酒服之意味着用酒调和药物后服用。
性寒:性寒是指药物的性质属于寒性,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无毒:无毒意味着药物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煮汁:煮汁是指将药材煮沸后取其汁液。
时疫:时疫是指流行性疾病,如瘟疫等。
牛马疫:牛马疫是指牛马等牲畜的疫病。
风水虚胀:风水虚胀是指由风邪和水湿引起的身体虚胖、水肿等症状。
炙令干:炙令干是指用火烤炙至干燥。
杵末:杵末是指将药材捣碎成粉末。
水下方寸匕:水下方寸匕是指用适量的水调和方寸匕的药物粉末。
日二服:日二服意味着每天服用两次。
十日瘥:十日瘥表示在十天内病情好转。
谨按:谨按是一种古代文献中用于引述或注释的用语,相当于现代的‘注曰’或‘按曰’。
下水胀:下水胀是指体内积水引起的肿胀。
冷气虚胀食:冷气虚胀食是指由寒气引起的身体虚胖、水肿等症状。
瘥:瘥是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獭-评注
(一)此句描述的是古代医家对于獭肝在治疗疰病中的应用。‘獭肝’在此处指的是水獭的肝脏,根据古医书记载,獭肝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疰病,这是一种古代对某些传染病的统称。‘主疰病相染’表明此病具有传染性,‘一门悉患者’说明整个家庭都可能受到影响。治疗方法中‘火炙’指的是用火烤炙獭肝,‘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则表示将烤炙后的獭肝研成粉末,用温水调和后服用。‘日再服’说明每天需要服用两次,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重视和耐心。
(二)此句讲述的是用烧成的灰来治疗咳嗽的方法。‘烧为灰’意味着将某种物质烧成灰烬,‘酒服之’则是指用酒将这些灰烬调和后服用。这种治疗方法在古代医学中并不少见,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多样性和使用方法的探索。
(三)‘肉’在此指的是某种动物的肉,根据上下文推测,此处应指水獭的肉。‘性寒,无毒’说明水獭肉性质寒冷,没有毒性。‘煮汁主治时疫及牛马疫’表明水獭肉煮成的汁液可以治疗时疫和牛马的疫病。‘皆煮汁停冷灌之’说明需要将煮好的汁液冷却后灌服,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温度的重视。
(四)此句详细描述了治疗寒热毒、风水虚胀的方法。‘若患寒热毒,风水虚胀’指出这种病症可能伴随寒热交替、水肿等症状。治疗方法中‘取水獭一头’说明使用水獭作为药材,‘剥去皮,和五脏、骨、头、尾等,炙令干’表示将水獭的皮、内脏、骨头、头、尾巴等部位烤干。‘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说明将烤干的部位研成粉末,用温水调和后服用,每天两次。‘十日瘥’意味着经过十天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缓解。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和经验积累。
(五)此句是对上述治疗方法的一种补充说明。‘谨按’表明以下内容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释。‘服之下水胀,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瘥’说明这种治疗方法对于下水胀(水肿)和热毒风虚胀有显著疗效。‘若是冷气虚胀食,益虚肿甚也’则指出对于冷气虚胀食(因寒气引起的虚肿)并无效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只治热,不治冷,不可一概尔’强调了治疗方法的选择性,不能一概而论,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个性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