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原文

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人也。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因而姓焉。父俟兜,性弘裕,有鉴识,尚太祖姊昌乐大长公主,生迥及纲。俟兜病且卒,呼二子,抚其首曰:“汝等并有贵相,但恨吾不见尔,各宜勉之。”

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后拜大将军。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时镇江陵,既以内难方殷,请修邻好。其弟武陵王纪,在蜀称帝,率众东下,将攻之。梁元帝大惧,乃移书请救,又请伐蜀。太祖曰:“蜀可图矣。取蜀制梁,在兹一举。”乃与群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唯迥以为纪既尽锐东下,蜀必空虚,王师临之,必有征无战。太祖深以为然,谓迥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计将安出?”迥曰:“蜀与中国隔绝百有余年,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宜以精甲锐骑,星夜袭之。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出其不意,冲其腹心。蜀人既骇官军之临速,必望风不守矣。”

于是乃令迥督开府元珍、乙弗亚、(万)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六军,甲士一万二千,骑万疋,伐蜀。以魏废帝二年春,自散关由固道出白马,趣晋寿,开平林旧道。前军临剑阁,纪安州刺史乐广,以州先降。纪梁州刺史杨干运时镇潼州,又降。六月,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纪益州刺史萧撝不敢战,遂婴城自守。进军围之。

初,纪至巴郡,闻迥来侵,遣谯淹回师,为撝外援。迥分遣元珍、乙弗亚等以轻骑破之,遂降。撝前后战数十合,皆为迥所破。撝与纪子宜都王肃,及其文武官属,诣军门请见,迥以礼接之。其吏人等,各令复业。唯收僮隶及储积以赏将士。号令严肃,军无私焉。诏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以平蜀功,封一子为公。自剑阁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迥乃明赏罚,布恩威,绥缉新邦,经略未附,夷夏怀而归之。

迥性至孝,色养不怠。身虽在外,所得四时甘脆,必先荐奉,然后敢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师,每退朝参候起居,忧悴形于容色。大长公主每为之和颜进食,以宁迥心。太祖知其至性,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遣大鸿胪郊劳,仍赐迥衮冕之服。蜀人思之,立碑颂德。孝闵践阼,进位柱国大将军。又以迥有平蜀之功,同霍去病冠军之义,封宁蜀公。进蜀公,爵邑万户。

宣帝即位,以迥为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以迥望位夙重,惧为异图,乃令迥子魏安公惇赍诏书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公韦孝宽代迥为总管。迥以隋文帝当权,将图篡夺,遂谋举兵,留惇而不受代。隋文帝又使候正破六汗裒诣迥喻旨,密与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书,令为之备。迥闻之,杀长史及裒。乃集文武士庶,登城北楼而令之曰:“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匡国庇人,进可以享荣名,退可以终臣节。卿等以为何如?”于是众咸从命,莫不感激。乃自称大总管,承制署置官司。于时赵王招已入朝,留少子在国,迥又奉以号令。迥弟子勤,时为青州总管,亦从迥。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皆从之。众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迥。迥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人,许割江、淮之地。

隋文帝于是征兵讨迥,即以韦孝宽为元帅。惇率众十万入武德,军于沁东。孝宽等诸军隔水相持不进。隋文帝又遣高颎驰驿督战。惇布兵二十里,麾军小却,欲待孝宽军半度击之。孝宽因其小却,鸣鼓齐进,惇大败。孝宽乘胜进至邺。迥与子惇、佑等又悉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袄,号曰黄龙兵。勤率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到。迥旧习军旅,虽老犹被甲临阵。其麾下千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失利而却。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颎与李询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迥走保北城,孝宽纵兵围之。李询、贺楼子干以其属先登。迥上楼,射杀数人,乃自杀。勤、惇等东走,并追获之。余众,月余皆斩之。

迥末年衰耄,惑于后妻王氏,而诸子多不睦。以开府、小御正崔达拏为长史,余委任亦多用齐人。达拏文士,无筹略,举措多失纲纪,不能有所匡救。迥自起兵至败,六十八日。

武德中,迥从孙库部员外郎耆福上表,请改葬。朝议以迥忠于周室,有诏许之。

王谦字敕万,太保雄之子也。性恭谨,无他才能。以父功,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孝闵践祚,治右小武伯。雄从晋公护东讨,为齐人所毙。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邑万户。(后)〔从〕皇太子讨吐谷浑,力战有功。是时高祖东征,谦又力战,进上柱国、益州总管。

时〔隋文帝秉政〕,谦令司录贺若

昂奉表诣阙。昂还,具陈京师事势。

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署官司。所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遂、合、楚、资、眉、普十八州及嘉、渝、临、渠、蓬、隆、通、兴、武、庸十州之人多从之。

总管长史乙弗虔、益州刺史达奚惎劝谦据险观变。

隆州刺史〔高〕阿(史)那瑰为谦画三策曰:“公亲率精锐,直指散关,蜀人知公有勤王之节,必当各思效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汉,以顾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剑南,发兵自卫,此下策也。”

谦参用其中下之策。

梁睿未至大剑,谦遣兵镇始州。隋文即以睿为行军元帅,便发利、凤、文、秦、成诸州兵讨之。

达奚惎、乙弗虔等众十万攻利州。闻睿至,众溃。睿乘其弊,纵兵深入。

惎、虔密使诣睿,请为内应以赎罪。谦不知之,并令守成都。

谦先无筹略,承藉父勋,遂居重任。初谋举兵,咸以地有江山之险,进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且任用多非其才。

及闻睿兵奄至,惶惧,乃自率众迎战。又以惎、虔之子为左右军。行数十里,军皆叛。

谦以二十骑奔新都,县令王宝斩之,传首京师。惎、虔以成都降,隋文以其首谋,斩之。〔高〕阿(史)那瑰亦诛。

司马消难字道融,河内温人。父子如,为齐神武佐命,位至尚书令。消难幼聪惠,微涉经史,好自矫饰,以求名誉。起家著作郎。子如既当朝贵,消难亦爱宾客。邢子才、王元景、魏收、陆卬、崔赡等皆游其门。寻拜驸马都尉、光禄卿,出为北豫州刺史。

齐文宣末年,昏虐滋甚。消难既惧祸及,常有自全之谋,曲意抚纳,颇为百姓所附。属文宣在并,驿召其弟上党王涣,涣惧于屠害,遂斩使者东奔。数日间搜捕邺中,邺中大扰。后竟获于济州。

涣之初走,朝士私相谓曰:“今上党亡叛,似赴成皋。若与司马北豫州连谋,必为国患。”此言遂达于文宣,文宣颇疑之。

消难惧,密令所亲裴藻间行入关,请举州来附。晋公护遣达奚武、杨忠迎之,消难遂与武俱入朝。授大将军、荥阳公。从高祖东伐,迁大后丞。纳女为静帝后。寻出为(交)州总管。

隋文帝辅政,消难既闻蜀公迥不受代,遂欲与迥合势,亦举兵应之。以开府田广等为腹心,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刺史蔡泽等四十余人。所管郧、随、温、应(士)〔土〕、顺、沔、环、岳九州,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须)〔涢〕水八镇,并从之。使其子泳质于陈以求援。

隋文帝命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发荆襄兵以讨之。八月,消难闻谊军将至,夜率其麾下,归于陈。陈宣帝以为都督安(赵)〔随〕九州八镇、车骑将军、司空、随公。

初,杨忠之迎消难,结为兄弟,情好甚笃。隋文每以叔礼事之。及陈平,消难至京,特免死,配为乐户。经二旬放免。犹被旧恩,特蒙引见。寻卒于家。

性贪淫,轻于去就。故世之言反复者,皆引消难云。其妻高氏,齐神武之女。在邺,敬重之。后入关,便相弃薄。消难之赴(卬)〔〕州,留高及三子在京。高言于随文曰:“荥阳公性多变诈,今以新宠自随,必不顾妻子,愿防虑之。”消难入陈,而高母子因此获免。

史臣曰:尉迟迥地则舅甥,职惟台衮,沐恩累叶,荷睠一时,居形胜之地,受藩维之托,颠而不扶,忧责斯在。及主威云谢,鼎业将迁,九服移心,三灵改卜,遂能志存赴蹈,投袂称兵。忠君之勤未宣,违天之祸便及。校其心,翟义、葛诞之俦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译文

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字薄居罗,是代郡人。他的祖先是北魏的一个分支,称为尉迟部,因此以尉迟为姓。他的父亲叫俟兜,性格宽宏,有见识,娶了太祖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生了尉迟迥和尉迟纲。俟兜病重将死时,叫来两个儿子,摸着他们的头说:“你们都有贵相,只是遗憾我不能看到你们成功,你们各自要努力。”

尉迟迥小时候聪明,容貌俊美。长大后,有远大的志向,喜欢施舍,爱护士人。逐渐升迁为大丞相帐内都督。娶了魏文帝的女儿金明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跟随太祖收复弘农,攻破沙苑,都有功劳。多次升迁至尚书左仆射,兼任领军将军。尉迟迥聪明能干,虽然兼任文武官职,但很符合当时的期望。太祖因此非常信任他。后来被封为大将军。

侯景渡江时,梁元帝镇守江陵,因内乱严重,请求与邻国修好。他的弟弟武陵王纪在蜀地称帝,率军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梁元帝非常害怕,于是写信请求救援,并请求讨伐蜀地。太祖说:“蜀地可以攻取。攻取蜀地,控制梁地,就在这一举。”于是与群臣商议,诸将多有不同意见。只有尉迟迥认为纪既然已经全力东下,蜀地必然空虚,朝廷军队一到,必定能轻易取胜。太祖深以为然,对尉迟迥说:“讨伐蜀地的事,全权交给你,你有什么计划?”尉迟迥说:“蜀地与中原隔绝一百多年,依靠山川险阻,不防备我军的到来。应该用精锐的骑兵,星夜袭击。平坦的路就加倍行军,险峻的路就缓慢前进,出其不意,直捣腹心。蜀人一旦惊骇于官军的迅速到来,必定望风而逃。”

于是太祖命令尉迟迥率领开府元珍、乙弗亚、万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六军,甲士一万二千人,骑兵一万匹,讨伐蜀地。在魏废帝二年春天,从散关经固道出白马,向晋寿进发,开辟平林旧道。前军到达剑阁,纪的安州刺史乐广率先投降。纪的梁州刺史杨干运当时镇守潼州,也投降了。六月,尉迟迥到达潼州,大宴将士,然后率军西进。纪的益州刺史萧撝不敢迎战,于是闭城自守。尉迟迥进军包围了他。

起初,纪到达巴郡,听说尉迟迥来攻,派谯淹回师,作为萧撝的外援。尉迟迥分派元珍、乙弗亚等人用轻骑兵击败了他们,谯淹于是投降。萧撝前后交战数十次,都被尉迟迥击败。萧撝与纪的儿子宜都王肃,以及他们的文武官员,到军门请求见面,尉迟迥以礼相待。他们的官吏,各自让他们恢复旧业。只收编了僮隶和储积,用来赏赐将士。号令严肃,军队没有私心。朝廷下诏封尉迟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因平定蜀地的功劳,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公。自剑阁以南,尉迟迥可以自行封赏和罢免官员。尉迟迥于是明确赏罚,布施恩威,安抚新归附的地区,经略未归附的地区,夷夏之人都归附他。

尉迟迥非常孝顺,对父母的奉养从不懈怠。虽然在外任职,但得到的四季美味,必定先供奉父母,然后才敢品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尉迟迥在京师时,每次退朝后都去问候起居,忧虑之情表现在脸上。大长公主每次都会和颜悦色地进食,以安慰尉迟迥的心。太祖知道他非常孝顺,召他入朝,以安慰他母亲的心意。派大鸿胪在郊外迎接慰劳,并赐给他衮冕之服。蜀人思念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孝闵帝即位后,封他为柱国大将军。又因他有平定蜀地的功劳,与霍去病的冠军之义相同,封他为宁蜀公。进封蜀公,食邑万户。

宣帝即位后,任命尉迟迥为大前疑,出任相州总管。宣帝去世后,隋文帝辅政,因尉迟迥威望很高,担心他有异心,于是命令尉迟迥的儿子魏安公惇带着诏书去征召尉迟迥参加葬礼。不久,任命郧公韦孝宽代替尉迟迥为总管。尉迟迥认为隋文帝掌权,将要篡夺皇位,于是谋划起兵,留下惇而不接受替代。隋文帝又派候正破六汗裒去尉迟迥那里传达旨意,秘密与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通信,命令他们做好准备。尉迟迥听说后,杀了长史和裒。于是召集文武官员和百姓,登上城北楼,对他们说:“杨坚以平庸的才能,凭借后父的势力,挟持幼主号令天下,威福自专,赏罚无章,不臣的迹象,已经暴露在天下。我位居将相,与国舅甥,休戚与共,义同一体。先帝把我安排在这里,本是想寄托安危。现在我想与你们一起纠合义勇,匡扶国家,庇护百姓,进可以享受荣名,退可以保全臣节。你们认为如何?”于是众人都听从命令,无不感激。于是自称大总管,承制任命官员。当时赵王招已经入朝,留下少子在国中,尉迟迥又奉他为号令。尉迟迥的弟子勤,当时是青州总管,也跟随尉迟迥。尉迟迥所管辖的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勤所统辖的青、胶、光、莒诸州,都跟随他。众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自据守州郡响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人,许诺割让江、淮之地。

隋文帝于是征兵讨伐尉迟迥,任命韦孝宽为元帅。惇率领十万军队进入武德,驻扎在沁东。孝宽等诸军隔水相持不进。隋文帝又派高颎驰驿督战。惇布兵二十里,麾军稍退,想等孝宽军半渡时攻击。孝宽趁他稍退,鸣鼓齐进,惇大败。孝宽乘胜进军至邺。尉迟迥与儿子惇、佑等又率领十三万军队,在城南列阵。尉迟迥另率一万人,都戴着绿巾,穿着锦袄,号称黄龙兵。勤率领五万军队,从青州赶来支援尉迟迥,以三千骑兵先到。尉迟迥熟悉军旅,虽然年老仍然披甲上阵。他的麾下千兵,都是关中人,为他力战。孝宽等军失利而退。邺中的士女,观战者如堵。高颎与李询整顿阵型,先攻击观战者,趁他们混乱时乘机进攻。尉迟迥大败,于是进入邺城。尉迟迥退守北城,孝宽纵兵包围。李询、贺楼子干率领部下先登城。尉迟迥上楼,射杀数人,然后自杀。勤、惇等东逃,都被追获。其余部众,一个月后都被斩杀。

尉迟迥晚年衰老,被后妻王氏迷惑,而诸子多不和睦。任命开府、小御正崔达拏为长史,其余委任也多用齐人。达拏是文士,没有谋略,举措多失纲纪,不能有所匡救。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共六十八天。

武德年间,尉迟迥的从孙库部员外郎耆福上表,请求改葬。朝议认为尉迟迥忠于周室,下诏允许。

王谦,字敕万,是太保王雄的儿子。性格恭谨,没有其他才能。因父亲的功劳,多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孝闵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右小武伯。王雄跟随晋公护东讨,被齐人杀害。朝议认为王谦的父亲死于战场,特加殊宠,于是授王谦为柱国大将军。因情礼未终,坚决推辞不接受。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食邑万户。后来跟随皇太子讨伐吐谷浑,力战有功。当时高祖东征,王谦又力战,进封上柱国、益州总管。

当时隋文帝掌权,王谦命令司录贺若

昂奉上表章到朝廷。昂回来后,详细陈述了京城的情况。

谦因为世代受到国家的恩惠,打算匡复国家,于是起兵,设立官署。他所管辖的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遂、合、楚、资、眉、普十八州以及嘉、渝、临、渠、蓬、隆、通、兴、武、庸十州的人大多跟随他。

总管长史乙弗虔、益州刺史达奚惎劝谦占据险要之地观察形势变化。

隆州刺史高阿那瑰为谦谋划了三条策略:“您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直指散关,蜀地的人知道您有勤王的节操,必定会各自效命,这是上策;出兵梁、汉,以顾全天下,这是中策;坐守剑南,发兵自卫,这是下策。”

谦采用了其中的中下策。

梁睿还未到达大剑,谦就派兵镇守始州。隋文帝随即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立即调动利、凤、文、秦、成等州的军队讨伐他。

达奚惎、乙弗虔等率领十万军队攻打利州。听说梁睿到了,军队溃散。梁睿乘机深入敌境。

惎、虔秘密派人去见梁睿,请求作为内应以赎罪。谦不知道这件事,还命令他们守卫成都。

谦原本没有谋略,依靠父亲的功勋,才得以担任重任。起初谋划起兵时,大家都认为蜀地有江山之险,进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而且他任用的人大多没有才能。

等到听说梁睿的军队突然到来,谦感到惶恐,于是亲自率领军队迎战。又任命惎、虔的儿子为左右军。行军数十里,军队都叛变了。

谦带着二十名骑兵逃到新都,县令王宝将他斩首,将首级送到京城。惎、虔以成都投降,隋文帝因为他们为首谋,将他们斩首。高阿那瑰也被诛杀。

司马消难字道融,河内温人。父亲子如,是齐神武的辅佐大臣,官至尚书令。消难自幼聪明,略通经史,喜欢自我修饰,以求名誉。初任著作郎。子如既在朝中显贵,消难也喜欢结交宾客。邢子才、王元景、魏收、陆卬、崔赡等人都与他交往。不久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光禄卿,出任北豫州刺史。

齐文宣末年,昏庸暴虐日益严重。消难害怕祸及自身,常有自保的打算,曲意安抚接纳,颇得百姓拥护。当时文宣在并州,驿召其弟上党王涣,涣害怕被杀害,于是斩杀使者东逃。数日间搜捕邺中,邺中大乱。后来终于在济州抓获。

涣刚逃走时,朝中官员私下议论说:“现在上党王逃亡,似乎是去成皋。如果与司马北豫州联合,必定成为国家的祸患。”这话传到文宣耳中,文宣颇为怀疑。

消难害怕,密令亲信裴藻秘密入关,请求举州归附。晋公护派达奚武、杨忠迎接他,消难于是与武一同入朝。被任命为大将军、荥阳公。随高祖东伐,升任大后丞。将女儿嫁给静帝为后。不久出任交州总管。

隋文帝辅政时,消难听说蜀公迥不接受替代,于是想与迥联合,也起兵响应。以开府田广等为心腹,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刺史蔡泽等四十余人。所管辖的郧、随、温、应土、顺、沔、环、岳九州,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涢水八镇,都跟随他。派其子泳到陈国为人质以求援。

隋文帝命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调动荆襄军队讨伐他。八月,消难听说王谊的军队即将到来,夜里率领部下,归附陈国。陈宣帝任命他为都督安随九州八镇、车骑将军、司空、随公。

当初,杨忠迎接消难,结为兄弟,感情非常深厚。隋文帝常以叔父之礼待他。等到陈国平定,消难到京城,特免死罪,配为乐户。经过二十天被释放。仍受旧恩,特蒙引见。不久在家中去世。

消难性格贪婪淫乱,轻易改变立场。所以世人说到反复无常的人,都会提到消难。他的妻子高氏,是齐神武的女儿。在邺城时,敬重她。后来入关,便对她冷淡。消难去卬州时,留下高氏和三个儿子在京城。高氏对隋文帝说:“荥阳公性格多变狡诈,现在带着新宠随行,必定不顾妻子儿女,希望防备他。”消难归附陈国后,高氏母子因此得以免祸。

史臣评论说:尉迟迥与皇帝是舅甥关系,职位是台衮,受恩累世,一时受宠,占据形胜之地,受藩维之托,国家危难时不扶持,责任在此。等到主上威权衰落,帝业将迁,天下人心转移,天命改变,他能够立志赴难,投袂起兵。忠君之勤未显,违天之祸便至。考察他的心志,与翟义、葛诞之流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注解

尉迟迥:历史人物,北周时期的将领。

大长公主:北魏太祖的姐姐,尉迟迥的母亲,因其地位尊贵,对尉迟迥的成长和仕途有重要影响。

侯景之乱:南北朝时期的一场重大叛乱,由侯景发动,对南朝梁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隋文帝:即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黄龙兵:尉迟迥在对抗隋文帝时组织的精锐部队,因其装备和旗帜颜色而得名。

昂奉表诣阙:昂指人名,奉表诣阙意为带着表文前往朝廷。

谦:指人名,即司马谦,此处为历史人物。

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遂、合、楚、资、眉、普十八州:这些是古代中国的州名,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

嘉、渝、临、渠、蓬、隆、通、兴、武、庸十州:这些也是古代中国的州名,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

总管长史乙弗虔、益州刺史达奚惎:乙弗虔和达奚惎是历史人物,分别担任总管长史和益州刺史。

隆州刺史高阿那瑰:高阿那瑰是历史人物,担任隆州刺史。

散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

梁睿:历史人物,隋朝时期的将领。

利、凤、文、秦、成诸州:这些是古代中国的州名,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甘肃等地。

新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司马消难:历史人物,北齐时期的官员。

河内温: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温县。

齐神武: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

著作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编纂国史。

驸马都尉、光禄卿:古代官职名,驸马都尉是皇帝的近臣,光禄卿负责宫廷礼仪。

北豫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北豫州的行政长官。

晋公护:指北周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护。

大将军、荥阳公:古代官职名和爵位名,大将军是高级军事将领,荥阳公是爵位。

交州总管:古代官职名,交州的行政长官。

蜀公迥:指北周宗室宇文迥。

开府田广:田广是历史人物,开府是古代官职名。

襄州总管王谊:王谊是历史人物,襄州的行政长官。

陈宣帝:指南陈的皇帝陈顼。

乐户:古代社会地位低下的户籍,通常指从事音乐、歌舞等职业的人。

翟义、葛诞:历史人物,分别在西汉和新莽时期起兵反抗朝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评注

尉迟迥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他出身于北魏的尉迟部,这一背景使他在北魏和后来的北周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尉迟迥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在平定蜀地的战役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尉迟迥的孝道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部分。他对母亲的孝顺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如将所得美食先奉母亲,还体现在他政治生涯中的决策上,如因母亲年高多病而请求入朝。这种孝道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极为重要,也是他获得民众爱戴和尊敬的原因之一。

在对抗隋文帝的过程中,尉迟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亲自上阵,显示了他作为将领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失败虽然令人遗憾,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尉迟迥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的缩影。

总的来说,尉迟迥的一生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典型的高级将领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的窗口。

本文主要讲述了北周和隋朝交替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涉及多位历史人物的政治和军事活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首先,文中提到的司马谦和司马消难都是北周时期的重要人物。司马谦在北周灭亡后,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恢复北周的统治,但最终失败。这一情节反映了北周灭亡后,部分旧贵族和官员对隋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司马消难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他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反复摇摆,最终投靠隋朝,但因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最终未能获得善终。

其次,文中提到的尉迟迥是北周宗室,他在隋朝建立后起兵反抗,但最终失败。这一事件反映了隋朝建立初期,旧贵族和宗室对新政权的抵触和反抗。尉迟迥的失败也标志着北周旧势力的彻底覆灭。

再次,文中提到的梁睿、王谊等隋朝将领的军事行动,展现了隋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的军事策略和执行力。梁睿在平定司马谦叛乱中的表现,体现了隋朝军队的高效和纪律性。王谊在平定司马消难叛乱中的行动,则展现了隋朝对地方割据势力的严厉打击。

最后,文中提到的司马消难的妻子高氏,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女儿。她在司马消难投靠陈朝后,留在隋朝并得到隋文帝的庇护。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被动地位,但也展现了她们在危机中的智慧和坚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北周和隋朝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权力斗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人性在权力斗争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