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原文

(一)主小儿痫疾、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

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

勿令食着骨,甚瘦人。

〔嘉〕

(二)又,取腊月新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

涂冻疮及折破疮。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译文

(一)对于患有小儿癫痫病、肚子大且贪吃的病人:可以用黄泥包裹后烧制。烧好后,仔细挑去骨头,取肉和五味汁一起做成羹来食用。不要让食物中有骨头,特别适合身体瘦弱的人。[嘉]

(二)另外,取腊月新死的一个人,用一升油煎煮,直到煎烂,然后过滤掉渣滓,重新煎制成膏。这种膏可以涂抹在冻疮和破裂的伤口上。[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注解

小儿痫疾:小儿痫疾指的是儿童时期的一种癫痫病,痫疾在古代医学中是对癫痫的称呼,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腹大贪食:腹大贪食形容人食欲旺盛,食量大,腹部因为吃得过多而显得较大。

黄泥:黄泥是一种粘土,古代常用于制作陶器、砖瓦等,这里可能是指用黄泥包裹某物进行烧制。

五味汁:五味汁指的是由五种不同的调料(通常是甜、酸、苦、辣、咸)混合而成的调味汁。

嘉:嘉在这里可能是指“好”,即对上述治疗方法表示认可。

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古代中国农历中的最后一个月,此时天气寒冷,食物容易保存。

新死者:新死者指的是刚死去不久的人,这里可能是指刚死去不久的动物尸体。

油:油指的是食用油,古代常用动物脂肪或植物油。

煎:煎是一种烹饪方法,指将食物放入热油中加热至熟。

绞去滓:绞去滓是指将煎煮后的食物过滤掉残渣,只留下液体部分。

膏:膏是一种半固体或固体状的药物,通常是由药物经过煎煮、过滤、浓缩等工序制成。

冻疮:冻疮是一种冬季常见皮肤病,由于寒冷引起的皮肤损伤。

折破疮:折破疮可能是指皮肤因外力作用而破损后形成的疮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评注

(一)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治疗小儿痫疾和腹大贪食的方法。痫疾,又称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而腹大贪食则可能指的是消化系统问题或肥胖。文中提到的‘黄泥裹烧’是一种古老的烹饪方法,利用黄泥的保温和密封特性,使得食物在缺氧的环境中缓慢加热,从而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则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烹饪技巧的掌握,通过去骨取肉,使得食物更加细腻,同时加入五味汁,既增加了食物的口感,也符合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勿令食着骨,甚瘦人’则是对烹饪过程中细节的关注,以及对食用者身体状况的考虑,体现了古人对饮食健康的重视。

‘嘉’字在此处可能表示对上述方法的赞赏,或者是对这种方法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的认可。

(二)此段古文则介绍了一种治疗冻疮和折破疮的偏方。腊月新死者一枚,可能指的是腊月期间宰杀的动物脂肪,这里可能是指猪油。‘油一大升,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描述了将猪油煎煮至烂,过滤掉杂质,再次煎煮成膏的过程。这种膏状物质可能具有很好的滋润和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治疗冻疮和折破疮。

‘涂冻疮及折破疮’则直接指出了这种膏的使用目的,即治疗冻疮和折破疮。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疾病治疗的尝试,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疾病预防的认识。

整体而言,这两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和饮食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探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牡鼠(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3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