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牛-原文
(一)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自死者,血脉已绝,骨髓已竭,不堪食。黄牛发药动病,黑牛尤不可食。黑牛尿及屎,只入药。〔嘉〕
(二)又,头、蹄∶下热风,患冷人不可食。〔嘉〕
(三)肝∶治痢。〔证〕又,肝醋煮食之,治瘦。〔嘉〕
(四)肚∶主消渴,风眩,补五脏,以醋煮食之。〔证〕
(五)肾∶主补肾。〔证〕
(六)髓∶安五脏,平三焦,温中。久服增年。以酒送之。〔证〕
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之,治瘦病。恐是牛脂也。〔嘉·证〕
(七)粪∶主霍乱,煮饮之。〔证〕
乌牛粪为上。又小儿夜啼,取干牛粪如手大,安卧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嘉〕
(八)又,妇人无乳汁,取牛鼻作羹,空心食之。不过三两日,有汁下无限。若中年壮盛者,食之良。〔证〕
(九)又,宰之尚不堪食,非论自死者。其牛肉取三斤,烂切。将啖解槽咬人恶马,只两啖后,颇甚驯良。若三五顿后,其马狞 不堪骑。十二月勿食,伤神。〔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牛-译文
(一)牛是耕种所需的资源,不应该过多地屠杀。自然死亡的牛,血液已经断绝,骨髓已经耗尽,不适合食用。黄牛的肉会引发疾病,黑色的牛肉尤其不能食用。黑色的牛的尿液和粪便,只可以入药。[嘉]
(二)另外,牛的头和蹄子:会导致下热风,患冷病的人不能食用。[嘉]
(三)肝脏:可以治疗痢疾。[证]另外,用醋煮肝脏食用,可以治疗消瘦。[嘉]
(四)肚子:主要治疗消渴、风眩,补益五脏,用醋煮后食用。[证]
(五)肾脏:主要用来补肾。[证]
(六)骨髓:可以使五脏安定,平衡三焦,温暖中焦。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用酒送服。[证]黑色的牛骨髓,与地黄汁、白蜜等量混合。制成煎剂服用,可以治疗消瘦病。可能是牛脂。[嘉·证]
(七)粪便:可以治疗霍乱,煮后饮用。[证]黑色的牛粪效果最好。另外,小儿夜啼,取干燥的牛粪大小如手,放在卧席下,不要让母亲知道,孩子和母亲都会吉祥。[嘉]
(八)另外,妇女没有乳汁,取牛鼻做成羹,空腹食用。不超过三天,乳汁就会源源不断。如果中年身体强壮的人食用,效果良好。[证]
(九)另外,被宰杀的牛肉也不适合食用,更不用说自然死亡的牛了。将牛肉取三斤,切成碎块。用来喂食那些咬人、恶性的马,只吃两次后,马就会变得温顺。如果连续吃三五顿后,马就会变得凶猛,难以驾驭。十二月不要食用,会损伤精神。[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牛-注解
牛:指牛这种动物,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牛是重要的劳动力,同时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稼穑:指耕种和收获,是农业的基本活动。
血脉:指血液流动,此处指牛的生命力。
骨髓:指骨中的骨髓,是中医认为的精华物质。
发药:指牛身上的某些部位或物质可以入药。
动病:指引发疾病。
黑牛:指黑色的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通常与神秘和不可食用的东西相关。
尿:指动物的尿液。
屎:指动物的粪便。
药:指药物,此处指可以入药的物质。
头、蹄:指牛的头和蹄。
热风:指热性的风,中医认为某些食物或物质可能导致体内热风内生。
患冷人:指身体寒冷的人。
肝:指牛的肝脏,中医认为肝脏具有治疗作用。
治痢:指治疗痢疾。
瘦:指消瘦,此处指瘦病。
肚:指牛的肚子。
消渴:指糖尿病。
风眩:指由风引起的眩晕。
五脏:指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器官。
肾:指牛的肾脏,中医认为肾脏具有补肾的作用。
髓:指骨髓,中医认为髓是精华物质,具有滋补作用。
三焦:指中医所说的上焦、中焦、下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
酒:指酒,中医认为酒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煎:指将药物加水煮沸,使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
粪:指牛的粪便。
霍乱:指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乌牛粪:指黑色的牛粪。
乳汁:指母亲的奶水。
羹:指用肉、鱼、蔬菜等煮成的汤。
啖:指吃。
解槽:指马槽,此处指喂马的地方。
恶马:指性情凶猛的马。
狞:指凶猛的样子。
不堪骑:指不能骑乘。
十二月:指农历十二月,即冬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牛-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详细记载了牛的不同部位及其在医疗和饮食中的应用。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一)‘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首先强调了牛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古代农业社会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因此对牛的屠杀是有限制的,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的尊重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自死者,血脉已绝,骨髓已竭,不堪食。’这里指出了自死的牛因其生命机能已经衰竭,其肉不宜食用,体现了古人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认识。
‘黄牛发药动病,黑牛尤不可食。’黄牛和黑牛的某些部位或生理现象可能引起疾病,因此不建议食用,这反映了古人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黑牛尿及屎,只入药。’黑牛的尿液和粪便在古代医药中被用作药物,说明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又,头、蹄∶下热风,患冷人不可食。’这里提到了牛头和牛蹄的部位可能引起热风,不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反映了古人对体质和食物相克的认知。
(三)‘肝∶治痢。’牛肝被用来治疗痢疾,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疗法的应用。
‘又,肝醋煮食之,治瘦。’牛肝用醋煮食可以治疗消瘦,说明古人在烹饪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食疗知识。
(四)‘肚∶主消渴,风眩,补五脏,以醋煮食之。’牛肚可以治疗消渴、风眩等症状,并具有补五脏的功效,用醋煮食可以增强其效果。
(五)‘肾∶主补肾。’牛肾具有补肾的作用,反映了古人对肾的重视和对肾脏功能的认识。
(六)‘髓∶安五脏,平三焦,温中。久服增年。以酒送之。’牛髓具有安五脏、平三焦、温中的作用,长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寿,用酒送服可以增强其功效。
‘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之,治瘦病。’黑牛髓与地黄汁、白蜜混合煎服,可以治疗消瘦病,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智慧。
‘恐是牛脂也。’这里的‘恐’表示推测,认为可能是牛脂,说明古人在医药知识上的谨慎。
(七)‘粪∶主霍乱,煮饮之。’牛粪可以治疗霍乱,煮成饮料饮用,反映了古人对粪便药用价值的认识。
‘乌牛粪为上。’指出乌牛的粪便在治疗霍乱方面效果更佳,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品种动物产品的区分。
‘又小儿夜啼,取干牛粪如手大,安卧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这里描述了一种民间治疗方法,即用干牛粪治疗小儿夜啼,反映了古人对民间疗法的重视。
(八)‘又,妇人无乳汁,取牛鼻作羹,空心食之。不过三两日,有汁下无限。’牛鼻作羹可以治疗妇人无乳汁的问题,说明古人对妇女产后调理的关注。
(九)‘又,宰之尚不堪食,非论自死者。其牛肉取三斤,烂切。将啖解槽咬人恶马,只两啖后,颇甚驯良。若三五顿后,其马狞 不堪骑。’这里描述了一种用牛肉驯马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动物驯化的技巧。
‘十二月勿食,伤神。’指出在十二月不宜食用牛肉,以免伤神,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和食物搭配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