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嘉鱼〈微温〉-原文
常于崖石下孔中吃乳石沫,
甚补益。
微有毒。
其味甚珍美也。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嘉鱼〈微温〉-译文
常常在山崖石头下的孔洞中吸取乳石沫,这对身体非常有益。但是微有毒。它的味道非常珍贵美味。
(注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嘉鱼〈微温〉-注解
崖石:指山崖上的石头,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植物或矿物。
孔中:指石头上的孔洞,可能是指石头中自然形成的空洞或者植物生长留下的孔洞。
乳石沫:指岩石中的细小颗粒或者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粉末,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
补益:指对人体有益,能够滋补身体、增强体质。
微有毒:指这种物质虽然有益,但含有微量的毒性,需谨慎使用。
珍美:指味道非常美味,珍贵。
证:指对上述描述的验证或者证明,可能是指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或者某种实验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嘉鱼〈微温〉-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反映了古代对于某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首先,‘常于崖石下孔中吃乳石沫’一句,描绘了一种特殊的食用方式,即从崖石下的孔洞中取出的乳石沫。这里的‘崖石’和‘孔’暗示了一种地理环境,可能是指某些岩石结构特殊的山区,而‘乳石’则是一种矿物质,通常呈乳白色,质地柔软,易于被动物舔食。
‘吃乳石沫’的行为本身,体现了古代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对于食物来源的探索。‘甚补益’说明这种食用方式被认为对人体有益,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微有毒’则是对其副作用的提醒,提示人们虽然有益,但并非完全无害,需谨慎食用。
‘其味甚珍美也’这句话则是对乳石沫味道的描述,‘珍美’二字表达了古人对于这种食物口感的赞赏。这种食物的味道被认为非常美味,可能是因为其独特的矿物质成分,或者是其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独特风味。
‘证’字在此处可能指的是对上述描述的佐证或验证,可能是古代医学家或观察者对这一现象的实证记录,增加了描述的可信度。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也反映了古代医药知识的一角。它揭示了古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积极探索未知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于食物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