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黍米〈寒〉-原文
(一)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嘉〕
(二)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服,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米。
(三)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KT ,止痛。〔嘉〕
(四)不得与小儿食之,令儿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 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心·嘉〕
(五)合葵菜食之,成痼疾。于黍米中藏干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虫。〔证〕
(六)黍之茎穗∶人家用作提拂,以将扫地。食苦瓠毒,煮汁饮之即止。〔证〕
(七)又,破提扫煮取汁,浴之去浮肿。〔证〕
(八)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黍米〈寒〉-译文
(一)患有鳖瘕病的人,可以用新鲜成熟的赤黍米,淘洗后取其泔汁,生服一升,不超过三次就能痊愈。(嘉)
(二)谨慎地按照说明:性味偏寒,有轻微毒性。不宜长期服用,否则会损害五脏,使人爱睡觉。仙家却非常重视这种用途。用它来酿酒比其他米更佳。(嘉)
(三)另外,将赤黍米烧成灰,与油混合涂抹在杖疮上,不会产生KT(可能是指感染),可以止痛。(嘉)
(四)不能给小孩食用,否则会导致小孩不能行走。如果给小猫、狗食用,它们的脚就会弯曲,行走不正常。还能松弛筋骨,阻断血脉。(心·嘉)
(五)与葵菜一起食用,会患上顽疾。在黍米中藏有干肉脯,根据《食禁》所说:牛肉不能与黍米、白酒一起食用,否则会生寸白虫。(证)
(六)黍的茎穗:人们用来扫地的工具,用来扫地。食用苦瓠有毒,煮汁饮用即可止毒。(证)
(七)另外,将破提扫煮取汁,用来洗澡可以消除浮肿。(证)
(八)又,将黍米与小豆一起煮汁,服用可以治疗小便不畅。(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黍米〈寒〉-注解
患鳖瘕者:患鳖瘕者指的是患有鳖瘕病的人,鳖瘕是一种古代医书中记载的疾病,可能是指腹部肿块或肿瘤。
新熟赤黍米:新熟赤黍米是指新收获的、成熟的红色黍米,黍米是一种古代的谷物,主要用于酿酒或作为食物。
淘取泔汁:淘取泔汁是指将黍米煮熟后,取其汤汁,泔汁在古代是指煮食后的汤汁。
生服:生服是指未经加热直接服用。
一升:一升是古代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一公升。
三两度愈:三两度愈是指服用三两次后病愈。
性寒:性寒是指某物的性质属于寒性,在中医理论中,寒性物质有助于清热解毒。
有少毒:有少毒是指这种物质含有轻微的毒性。
不堪久服:不堪久服是指不适合长期服用。
昏五脏:昏五脏是指使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减弱或混乱。
令人好睡:令人好睡是指使人容易困倦,想睡觉。
仙家:仙家是指修炼仙术的人,即道家或道教信徒。
作酒最胜余米:作酒最胜余米是指用这种黍米酿酒的效果比其他米更好。
烧为灰:烧为灰是指将物质燃烧后变成灰烬。
和油涂杖疮:和油涂杖疮是指将灰烬与油混合后涂抹在杖疮(杖子上的伤口)上。
不作KT:不作KT是指不会产生KT,KT在古代医书中可能指某种不良反应或疾病。
止痛:止痛是指减轻疼痛。
不得与小儿食之:不得与小儿食之是指不能给小孩吃。
令儿不能行:令儿不能行是指会导致小孩不能行走。
小猫、犬食之:小猫、犬食之是指小猫和小狗吃了这种食物。
其脚便曲:其脚便曲是指它们的脚会弯曲。
行不正:行不正是指它们的行走姿势不正常。
缓人筋骨:缓人筋骨是指使人的筋骨变得松弛。
绝血脉:绝血脉是指阻断血脉。
合葵菜食之:合葵菜食之是指与葵菜一起食用。
成痼疾:成痼疾是指形成难以治愈的疾病。
干脯:干脯是指干燥的肉干。
《食禁》:《食禁》是指古代关于食物禁忌的文献。
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是指牛肉不应与黍米和白酒一起食用。
必生寸白虫:必生寸白虫是指必定会生寸白虫,寸白虫是一种寄生虫。
黍之茎穗:黍之茎穗是指黍米的茎和穗。
提拂:提拂是指用来扫地的工具。
苦瓠毒:苦瓠毒是指苦瓠(一种植物)的毒性。
煮汁饮之即止:煮汁饮之即止是指饮用煮制的汁液即可止毒。
浴之去浮肿:浴之去浮肿是指洗澡时使用它来去除浮肿。
和小豆煮汁:和小豆煮汁是指与红豆一起煮汁。
服之下小便:服之下小便是指服用后有助于排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黍米〈寒〉-评注
(一)此句描述了一种以新熟赤黍米为原料的治疗方法,通过淘取泔汁,生服一升,治疗患鳖瘕病。‘患鳖瘕者’指的是患有鳖瘕病的人,‘新熟赤黍米’则是选取最新鲜成熟的赤黍米,‘淘取泔汁’意味着将米淘洗后得到的泔水,‘生服一升’则是指一次性服用一升泔水。‘不过三两度愈’说明此方法仅需服用三两次即可治愈。此句体现了古代对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朴素方法。
(二)此句对赤黍米的性质进行了说明,‘性寒’表明赤黍米性凉,‘有少毒’则说明其有一定的毒性。‘不堪久服’提示人们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昏五脏,令人好睡’说明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五脏功能受损,使人昏昏欲睡。‘仙家重此’表明在道教中,赤黍米被视为重要的仙草。‘作酒最胜余米’说明赤黍米酿酒的效果优于其他米酒。
(三)此句介绍了赤黍米的另一种用途,即将其烧成灰,与油混合后涂抹在杖疮上,可以防止感染,并具有止痛的效果。‘不作KT’指的是不会产生KT(可能是指某种不良反应),‘止痛’则是对治疗效果的描述。
(四)此句提醒人们赤黍米的禁忌,‘不得与小儿食之’说明赤黍米不适合儿童食用,否则可能导致儿童行走困难。‘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曲,行不正’说明动物食用后也会出现类似问题。‘缓人筋骨,绝血脉’进一步强调了赤黍米的副作用。
(五)此句指出赤黍米与葵菜同食会引发疾病,‘合葵菜食之,成痼疾’说明这种组合可能导致慢性疾病。‘于黍米中藏干脯通’则是对《食禁》中相关内容的引用,‘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虫’说明牛肉与黍米、白酒同食可能引发寄生虫病。
(六)此句描述了黍之茎穗的用途,‘人家用作提拂,以将扫地’说明人们用黍之茎穗作为扫帚,用于扫地。‘食苦瓠毒,煮汁饮之即止’则是用黍之茎穗煮汁治疗苦瓠毒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对植物药用价值的认识。
(七)此句继续介绍了黍之茎穗的药用价值,‘破提扫煮取汁,浴之去浮肿’说明将黍之茎穗煮汁后,可以用其沐浴以治疗浮肿。
(八)此句描述了黍之茎穗与小豆煮汁的用途,‘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说明这种煮汁可以服用,有助于治疗小便不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