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原文

(一)饧糖∶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白者,以蔓菁汁煮,顿服之。〔嘉〕

(二)主吐血,健脾。凝强者为良。主打损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证〕

(三)又,伤寒大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译文

(一)饧糖的功能是补虚、止渴、增强脾胃功能、去除血瘀,有补益中气的效果。白色的饧糖是用芜菁汁煮制而成的,一次服用完毕。[嘉]

(二)饧糖还能治疗吐血和健脾。质地凝固得好的饧糖效果更好。主要用于治疗瘀血堵塞,将其熬煮至焦状,与酒一起服用,可以排出恶血。[证]

(三)另外,对于伤寒引起的严重咳嗽,可以在芜菁汁和薤汁中煮一沸,然后一次服用。[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注解

饧糖:饧糖是一种传统的中式甜品,主要由糯米制成,经过发酵、蒸煮、晾晒等工序制成。在古代,饧糖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有药用价值,被认为可以补虚、止渴、健脾胃、去瘀血、补中益气。

补虚:指补充身体虚弱的状态,增强体力。

止渴:指缓解口渴的感觉。

健脾胃气:指增强脾胃的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去留血:指去除体内滞留的血液,有助于血液循环。

补中:指补充中气,增强身体的整体机能。

白者:指制作饧糖时使用的原料或成品为白色。

蔓菁汁:蔓菁是一种植物,其汁液可以用来制作饧糖,具有药用价值。

顿服之:指一次性服用。

主吐血:主要治疗吐血的症状。

健脾:指增强脾胃的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凝强者为良:指凝固后坚硬的饧糖质量较好。

主打损瘀血:指主要治疗因损伤导致的瘀血。

熬令焦:指将饧糖熬煮至焦糊状态。

和酒服之:指将熬煮好的饧糖与酒混合后服用。

能下恶血:指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恶血。

伤寒大毒嗽:指严重的伤寒引起的剧烈咳嗽。

薤汁:薤是一种植物,其汁液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评注

(一)此段文字描述了饧糖的药用价值和制作方法。饧糖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滋补品,具有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的功效。这里的‘白者,以蔓菁汁煮,顿服之’说明了饧糖的制作过程,即以蔓菁汁煮制,强调其自然纯净的特性,体现了古人对食材选择和加工的重视。‘〔嘉〕’字可能表示这是值得推崇的良方,反映了古人对食疗和药膳的重视。

(二)本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饧糖在治疗吐血和健脾方面的作用。‘主吐血,健脾’表明饧糖对于治疗吐血和健脾有显著效果。‘凝强者为良’则强调了制作饧糖时需选择优质原料,以保证其药效。‘主打损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描述了饧糖在治疗瘀血方面的具体用法,通过熬制至焦,与酒同服,以达到下恶血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和剂型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此段文字介绍了饧糖在治疗伤寒大毒嗽方面的应用。‘又,伤寒大毒嗽’表明饧糖还可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剧烈咳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说明了治疗方法的细节,即将饧糖与蔓菁汁、薤汁一起煮制,强调其协同作用。这里的‘顿服之’意味着需要立即服用,体现了古人对及时治疗的重要性。‘〔证〕’字可能表示这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方剂,进一步证明了饧糖在治疗咳嗽方面的疗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饴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2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