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原文

(一)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香港脚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

〔证〕

(二)止痢。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

〔心·证〕

(三)(毒肿)末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瘥。

〔心〕

(四)(风搔隐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不过三、四。

〔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译文

(一)将鲤鱼煮熟后食用,对治疗香港脚(脚气病)和大肚子水肿非常有效。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都在鱼条(鱼类的部分)中提到。它可以散除气滞,消除关节的烦热。还能让人心情舒畅,减少小便次数。绿色的和红色的鲤鱼都可以食用。【证】

(二)可以治疗腹泻。在突然腹泻之后,如果感觉气胀不能进食,煮一锅(鲤鱼)服用后就会好转。【心·证】

(三)(治疗毒肿)将赤小豆的末与鸡蛋清混合,敷在患处,立刻就能见效。【心】

(四)(治疗风疹瘙痒)用赤小豆煮汁,待汁液冷却后用来清洗患处,一般洗三到四次就能见效。【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注解

鲤鱼:鲤鱼在中国古代医学中被视为一种有益健康的食材,具有利水消肿、安胎等功效。

香港脚:香港脚是指脚气,即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大腹水肿:大腹水肿是指腹部积水,常见于肝硬化、心脏病等疾病。

散气:散气在中医中指的是疏散气滞,用于治疗因气滞引起的各种症状。

去关节烦热:去关节烦热指的是缓解关节部位的烦热不适,常用于治疗风湿病等。

心孔开:心孔开在中医中指的是心情舒畅,神志清明。

止小便数:止小便数指的是减少尿频,用于治疗尿频等泌尿系统疾病。

绿、赤者并可食:绿、赤者指不同颜色的鲤鱼均可食用,说明鲤鱼的颜色不影响其食用价值。

止痢:止痢指的是治疗腹泻。

暴痢后:暴痢后指突然发生的腹泻之后。

气满不能食:气满不能食指的是腹泻后由于腹部不适而无法进食。

煮一顿服之即愈:煮一顿服之即愈表示只需煮一次食用即可治愈。

毒肿:毒肿指的是由毒邪引起的肿胀。

赤小豆:赤小豆是中药材,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

鸡子白:鸡子白即鸡蛋清,中医认为其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薄之:薄之指将赤小豆和鸡蛋清混合后涂抹在患处。

立瘥:立瘥指立即治愈。

风搔隐疹:风搔隐疹指的是由风邪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

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表示将赤小豆煮后取其汁液,待冷却后用来清洗患处。

不过三、四:不过三、四表示连续使用三次或四次即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评注

(一)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以鲤鱼为主要食材的食疗方法,用以治疗香港脚和大腹水肿。香港脚,即脚气,中医认为是由湿气所致,而鲤鱼性平,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与鲤鱼同煮食用,可以起到散气、去关节烦热的效果。‘心孔开’一语双关,既指心窍,也指心情舒畅,表明此食疗方法还有助于缓解情绪,改善心情。‘止小便数’则是指减少尿频,对肾虚引起的尿频有缓解作用。文中提到的‘绿、赤者’指的是鲤鱼的不同部位,说明鲤鱼全身都是宝,各部位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

(二)此段描述了用鲤鱼治疗痢疾的方法。痢疾在中医中属于湿热病范畴,鲤鱼煮食后,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对于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的情况,通过食用鲤鱼,可以调和脾胃,促进食欲恢复,达到治愈的效果。

(三)本段讲述的是用赤小豆和鸡子白(鸡蛋清)治疗毒肿的方法。赤小豆在中医中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鸡子白则能清热解毒,两者合用,可以迅速缓解毒肿症状,‘立瘥’一词体现了疗效之快。

(四)此段描述了用赤小豆煮汁治疗风搔隐疹的方法。风搔隐疹,即风疹块,中医认为是由风邪所致。赤小豆煮汁外用,可以清热解毒,止痒消肿,通过冷敷的方式,可以缓解皮肤瘙痒,达到治疗的效果。‘不过三、四’说明此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2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