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粟米-原文
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
颗粒小者是。
今人间多不识耳。
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
南方多田种之。
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
只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
得北田种之,若不锄之,即草翳死。
若锄之,即难舂。
都由土地使然耳。
但取好地,肥瘦得所由,熟犁。
又细锄,即得滑实。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粟米-译文
陈旧的可以止泻,非常能压制丹石的热性。颗粒小的那种。现在的人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米粒粗大,可以根据颜色来区分。南方很多地方种植。很容易舂成米,米粒细小,味道香美,很少有虚弱的。只是因为种植在灰土中,又不进行耕作所以如此。如果能在北方的田地种植,如果不耕作,草就会长得旺盛而死。如果耕作,就很难舂成米。这都是土地本身造成的。只要选择好地,肥瘦适中,经过深耕。然后再细致地耕作,就能得到光滑坚实的米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粟米-注解
陈者:指陈旧的,久存的。
止痢:指治疗痢疾,痢疾是一种肠道感染性疾病,以腹泻和黏液或血液混合物为特征。
丹石热:丹石可能指的是某些药物或矿物,热可能指其具有的药性,这里可能指的是具有清热作用的药物。
颗粒小者:指颗粒较小的物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谷物或药物的颗粒。
粱米:指高粱,一种粮食作物,其米粒较大,颜色偏红。
田种之:指在田地里种植。
极易舂:舂是指用杵臼等工具将谷物捣碎,极易舂意味着这种谷物很容易捣碎。
粒细:指米粒细小。
香美:指香气扑鼻,味道美味。
虚怯:虚指虚弱,怯指胆怯,这里可能是指身体虚弱或精神上缺乏勇气。
灰中种之:在灰烬中种植,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种植方法。
又不锄治:既不除草也不耕作,指土地没有得到适当的照料。
北田:指北方的田地。
草翳死:草被遮蔽而死,意味着草被杂草覆盖,无法生长。
滑实:指土壤或谷物光滑且结实。
熟犁:指经过充分耕作的田地。
细锄:细致地锄地,指耕作细致入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粟米-评注
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颗粒小者是。
此句描述了一种药物,陈年久远的药物可以止痢,其效果甚至可以压制丹石的热性。‘丹石’在此可能指的是某些矿物质或药物成分,具有温热性质。‘陈者’则指经过时间沉淀的药物,其药效更为稳定和显著。‘颗粒小者是’说明这种药物的颗粒较小,便于服用,也便于吸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描述体现了对药物性质和药效的细致观察。
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
‘其粱米’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米,其粒度粗大,且颜色各异。‘随色别之’说明这种米的品种繁多,可以根据颜色来区分。这里的‘粱米’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种稻米,而‘随色别之’则反映了古人对粮食作物品种的细致分类。
南方多田种之。
这句话指出这种粱米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这可能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有关,适合这种粱米的生长。
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
‘极易舂’说明这种粱米容易加工成粉末,‘粒细’则描述了加工后的米粒细腻。‘香美’形容其口感和香气,‘少虚怯’则表明这种粱米营养价值高,不易使人感到虚弱。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里的描述强调了这种粱米的食用价值和健康益处。
只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
这句话揭示了种植这种粱米的一些方法,即在灰土中种植,且不进行耕作。‘灰中种之’可能是指利用灰烬作为肥料,而‘不锄治’则说明种植过程中不进行除草和耕作。这种种植方式可能与古代的农业技术或环境条件有关。
得北田种之,若不锄之,即草翳死。
‘得北田种之’说明这种粱米也可以在北方种植。然而,如果不进行除草,草会生长得非常茂盛,甚至可能遮蔽粱米的生长。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种植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若锄之,即难舂。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如果进行除草,那么在加工这种粱米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草的根部可能会与米粒混合,使得舂米变得困难。
都由土地使然耳。
这句话总结前文,指出种植条件和土地的性质对粱米的生长和加工都有重要影响。‘都由土地使然耳’强调了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但取好地,肥瘦得所由,熟犁。又细锄,即得滑实。
最后一句提供了种植这种粱米的建议,即选择肥沃的土地,合理施肥,进行深耕,并且细致地除草。这样可以得到颗粒饱满、口感滑实的粱米。这里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