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稷-原文
(一)益气,治诸热,补不足。
〔心·嘉〕
(二)山东多食。
服丹石人发热,食之热消也。
发三十六种冷病气。
八谷之中,最为下苗。
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
〔嘉〕
(三)不与瓠子同食,令冷病发。
发即黍酿汁,饮之即瘥。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稷-译文
(一)有益于增强体质,治疗各种热病,补充身体不足之处。[心·嘉]
(二)山东地区多吃这种食物。服用丹石(一种药物)的人会发热,吃了这种食物后热就会消退。它能引发三十六种冷病。[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嘉]
(三)不要和瓠子一起食用,否则会引发冷病。一旦发病,可以用黍酿制的汁液饮用,喝后就会好转。[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稷-注解
益气:指增强体力,补充元气。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益气即通过药物或食物等方式来增强人体的气血。
治诸热:治疗各种热性疾病。中医认为,热病是由体内热毒引起的疾病,治疗热病需要清热解毒。
补不足:补充身体不足之处。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需要阴阳平衡,不足即指阴阳失衡或某一方面不足,需要通过药物或食物来补充。
心·嘉:《心·嘉》可能是指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心”篇或“嘉”篇,具体指哪一篇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山东: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区域,即今天的山东省。
食丹石人:指服用丹药或石药的人。丹药和石药在古代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副作用也较大。
发热:身体温度升高,是许多疾病的表现之一。
冷病:中医术语,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身体寒冷、疼痛等症状。
八谷:指古代农业中种植的八种主要谷物,包括稻、麦、黍、稷、菽、麻、豆、薯等。
下苗:指谷物播种后发芽生长的过程。
黍:一种古代的谷物,即黄米,可以用来酿酒或做饭。
瓠子:一种植物,其果实可食用,也可能指某种食物或药物。
黍酿汁:用黍米酿造的汁液,可能是一种饮料或药用饮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稷-评注
(一)益气,治诸热,补不足。〔心·嘉〕
此句出自《神农本草经》,对黍米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概述。‘益气’表明黍米具有增强人体正气的作用,‘治诸热’则说明其对于各种热性疾病有治疗作用,‘补不足’则强调其能够补充人体之不足。‘心·嘉’作为注解,可能指明了黍米在中医理论中与心经的关系,以及其被赞誉为嘉品的原因。
(二)山东多食。服丹石人发热,食之热消也。发三十六种冷病气。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嘉〕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黍米的食用习惯和药用效果。‘山东多食’说明黍米在山东地区非常普遍,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服丹石人发热,食之热消也’指出,对于服用丹石(一种古代药物)导致发热的人,食用黍米可以缓解发热症状。‘发三十六种冷病气’表明黍米对于多种冷性疾病具有驱寒的作用。‘八谷之中,最为下苗’说明黍米在八谷(古代指八种谷物)中地位突出,是下等苗(指谷物品质)中的佼佼者。‘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则指出黍米既可以用来酿酒,也可以用来做饭,用途多样。
(三)不与瓠子同食,令冷病发。发即黍酿汁,饮之即瘥。〔嘉〕
此句强调了黍米与瓠子(一种蔬菜)不宜同食的禁忌。‘不与瓠子同食,令冷病发’说明如果黍米与瓠子同食,可能会引发冷病。‘发即黍酿汁,饮之即瘥’则提供了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即饮用由黍米酿制的汁液,可以治愈由此引起的疾病。‘嘉’字再次作为注解,可能表明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是值得推崇的。
总体而言,这三段古文内容从多个角度对黍米进行了描述,包括其药用价值、食用习惯、与其它食物的搭配禁忌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黍米的认识和利用,也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