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原文

(一)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嘉〕

(二)又,生捣和鸡子白,敷毒肿良。〔嘉〕

(三)根∶煮作汤,洗风。〔嘉〕

(四)又,米一石,曲三升,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急。〔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译文

(一)它的性质是平和的。能够消除疮疥和毒热。它能够影响五脏的气机,引起风邪,所以不能经常食用。北方人常常种植它,用来代替米来酿酒。

(二)另外,将新鲜捣碎的它和鸡蛋清混合,敷在毒肿上,效果很好。

(三)根:煮成汤,用来洗治风邪。

(四)另外,用一石米,三升酒曲,一斤地黄,一斤茵陈蒿,将茵陈蒿烤至黄色,按照酿酒的方法来制作。服用这种酒可以治疗筋骨挛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注解

性平:指某物的性质平和,不寒不热,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药物的性质。

疮疥毒热:疮疥:指皮肤上的疮痍和疥疮,是一种皮肤病;毒热:指因毒邪引起的发热症状。

拥五脏气:拥:聚集;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气: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这里指某物能聚集和调节五脏的气。

动风:动风: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抽搐、震颤等症状。

常食:常食:经常食用。

北人:指北方的人。

代米作酒:代:代替;米:指稻米;作酒:制作酒。这里指用某种植物代替稻米来酿酒。

生捣:生捣:指将植物活着捣碎。

鸡子白:鸡子白:指鸡蛋的蛋白部分。

敷毒肿:敷:涂抹;毒肿:毒疮和肿胀。

良:良:有效,有好处。

根:指植物的根部。

煮作汤:煮:用水煮;作汤:制成汤。

洗风:洗:清洗;风:指风邪,这里指用汤水清洗因风邪引起的疾病。

米:指稻米。

曲:指酒曲,一种发酵剂,用于酿酒。

和:和:混合。

地黄: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茵陈蒿:茵陈蒿: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炙令黄:炙:用火烤;令:使;黄:指颜色变黄。这里指将茵陈蒿烤至黄色。

酿酒法:酿酒的方法。

筋骨挛急:筋骨:指筋脉和骨骼;挛急:肌肉或筋脉痉挛,动作不灵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评注

(一)此句描述了一种植物的药性。‘其性平’表明这种植物的药性温和,不具有强烈的寒热属性。‘能杀疮疥毒热’说明这种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治疗疮疥等皮肤病有显著效果。‘拥五脏气,动风’则指出这种植物可能对五脏有所影响,并且能够引发风邪,因此不宜长期食用。‘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反映了北方人将这种植物种植作为酿酒原料的习惯,这也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的实用价值的重视。

(二)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又,生捣和鸡子白,敷毒肿良’说明将这种植物的汁液与鸡蛋清混合后外敷,对于治疗毒肿有很好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人对植物药效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以及对自然疗法的推崇。

(三)‘根∶煮作汤,洗风’描述了这种植物的根部可以用来煮汤,具有洗风(即祛风)的功效。这里的‘风’可能指的是风湿病,或者是由于风邪引起的其他疾病。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根部的利用,以及对自然疗法的信任。

(四)此句详细介绍了这种植物的酿酒方法及其药用效果。‘米一石,曲三升,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描述了酿酒的具体步骤,其中地黄和茵陈蒿的加入,可能旨在增强酒的药用效果。‘服之治筋骨挛急’说明了这种酒对于治疗筋骨挛急等疾病有疗效。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重视,以及对药酒疗法的认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秫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2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