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榧)子〈平〉-原文
(一)上主治五种痔,去三虫,杀鬼毒,恶疰。
〔卷〕
(二)又,患寸白虫人,日食七颗,经七日满,其虫尽消作水即瘥。
〔卷·证〕
(三)按经∶多食三升、二升佳,不发病。
令人消食,助筋骨,安荣卫,补中益气,明目轻身。
〔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榧)子〈平〉-译文
(一)上面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五种痔疮,去除三种寄生虫,杀灭鬼毒和恶疰。〔卷〕
(二)另外,如果患有寸白虫,每天吃七颗,经过七天,这些虫子就会全部变成水,病就会好了。〔卷·证〕
(三)根据经文记载:多吃三升或二升是好的,不会生病。它可以帮助消化,增强筋骨,安定荣卫,补充中气,增强体力,明目,使人身体轻盈。〔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榧)子〈平〉-注解
五种痔:五种痔指的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静脉曲张痔和结缔组织痔。
三虫:三虫在古代医学中指的是三种寄生虫,分别是绦虫、蛔虫和钩虫,这些寄生虫会引起人体多种疾病。
鬼毒:鬼毒在古代医学中是指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是由邪气或鬼神作祟引起的。
恶疰:恶疰是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指的是恶性的肿瘤或严重的皮肤病。
寸白虫:寸白虫是古代对蛔虫的别称,因为其长度大约一寸,故得名。
七颗:七颗指的是七天的量,这里可能是指治疗寸白虫时,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或食物的量。
瘥:瘥在古代医学中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经:经在此处指的是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等。
三升、二升:三升、二升是古代的容量单位,用于计量食物或药物的量。
佳:佳在此处指有益、良好的意思。
消食:消食是指帮助消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助筋骨:助筋骨是指有助于增强筋骨的强健,改善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安荣卫:安荣卫是指保持身体荣卫(指营气和卫气)的平衡,荣卫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气血运行的两个概念。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是指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中焦(脾胃所在之处)的元气,增强体质。
明目轻身:明目轻身是指有助于改善视力,减轻身体负担,使人感觉轻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榧)子〈平〉-评注
(一)上主治五种痔,去三虫,杀鬼毒,恶疰。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反映了中医对痔疮、寄生虫等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上’字可能指代某位医学家或医学流派,‘五种痔’指代痔疮的不同类型,‘三虫’指的是人体内的寄生虫,‘鬼毒’和‘恶疰’则是对某些疾病症状的描述。这段话强调了该治疗方法的多效性,不仅针对痔疮,还能驱虫、解毒、治疗恶疰,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综合性。
(二)又,患寸白虫人,日食七颗,经七日满,其虫尽消作水即瘥。
此句详细描述了一种针对寸白虫(一种肠道寄生虫)的治疗方法。‘寸白虫’是古代对这种寄生虫的称呼,‘日食七颗’指的是每天服用七颗药物,‘经七日满’意味着经过七天疗程,‘其虫尽消作水即瘥’则说明寄生虫被药物消灭,身体恢复健康。这段话反映了中医在治疗寄生虫病时的精准用药和注重疗效的特点。
(三)按经∶多食三升、二升佳,不发病。令人消食,助筋骨,安荣卫,补中益气,明目轻身。
此句中‘按经’指的是根据古代医学经典,‘多食三升、二升佳’说明了药物的正确用量,‘不发病’意味着适量服用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接下来的‘令人消食,助筋骨,安荣卫,补中益气,明目轻身’则是该药物的功效描述,涵盖了消化、强身、保健、养生等多个方面。这段话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整人体整体功能,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