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郁李仁-原文
(一)气结者,酒服仁四十九粒,更泻,尤良。
〔证〕
(二)又,破癖气,能下四肢水。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郁李仁-译文
(一)如果是因为气结(气滞)引起的症状,可以服用酒服仁四十九粒,之后如果需要,还可以继续服用,效果尤其好。〔注解或依据〕
(二)另外,破癖气(消除不良习惯引起的气滞),能够帮助排出四肢的水分。〔注解或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郁李仁-注解
气结:指人体内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气结是导致疾病的一个原因。
酒服:指用酒来辅助服用药物。酒在中医中具有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的作用,常用来增强药物的疗效。
仁:指某些植物的种子,如杏仁、桃仁等,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药物中的成分,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
四十九粒:指药物的用量,四十九粒可能是古时医书中规定的剂量。
更泻:指在服用药物后,通过泻下(如排便)的方式排出体内邪气或毒素,以治疗疾病。
尤良:表示特别有效,尤指药物或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破癖气:指破除不良的气机,癖气在中医中指因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体内气机紊乱。
能下四肢水:指药物具有通利四肢血脉,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肢体麻木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郁李仁-评注
(一)气结者,酒服仁四十九粒,更泻,尤良。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是对一种治疗气结病症的方法的描述。‘气结’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表现为胸闷、胀痛等症状。‘酒服仁’是一种中药,由多种药材组成,具有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四十九粒’是用药的剂量,表示使用酒服仁的粒数。‘更泻’意味着在服用酒服仁后,通过泻法(如导引、按摩等)来增强药效,促进气血流通。‘尤良’表示此方法效果显著。这句话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原则,以及通过药物与泻法相结合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论。
(二)又,破癖气,能下四肢水。
此句继续描述了酒服仁的疗效。‘破癖气’中的‘癖’指的是疾病或症状,‘癖气’可能是指由于气机郁结导致的疾病。‘能下四肢水’表明酒服仁具有消除四肢水肿的作用。这里的‘下’指的是促使水肿从四肢排出,达到消肿的效果。这句话强调了酒服仁在治疗气结和水肿方面的功效,反映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和局部改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