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覆盆子〈平〉-原文
上主益气轻身,令人发不白。
其味甜、酸。
五月麦田中得者良。
采其子于烈日中晒之,若天雨即烂,不堪收也。
江东十月有悬钩子,稍小,异形。
气味一同。
然北地无悬钩子,南方无覆盆子,盖土地殊也。
虽两种则不是两种之物,其功用亦相似。
〔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覆盆子〈平〉-译文
上主(指上苍或神明)能够使人精神饱满,身体轻盈,甚至让人的头发不会变白。
这种东西的味道既甜又酸。
在五月份麦田里找到的这种东西质量最好。
采集它的果实后要在烈日下晒干,如果遇到下雨就会腐烂,就不能收了。
江东地区在十月有悬钩子,个头稍微小一些,形状也有些不同。气味是一样的。
然而北方没有悬钩子,南方没有覆盆子,这是因为土地不同。
虽然这两种东西不是同一种,但它们的功效是相似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覆盆子〈平〉-注解
上主:指上苍,即天,古代中国宗教和哲学中认为的最高神。
益气:增加体力,增强体质。
轻身:身体轻盈,通常指身体轻盈且健康。
发不白:头发不变白,指保持年轻。
甜:味道甜,指食物或药物的口感。
酸:味道酸,指食物或药物的口感。
五月麦田中得者良:五月份在麦田中采摘的更好,指采摘的时间和质量。
采其子于烈日中晒之:在烈日下采摘其果实并晒干,指采摘和干燥的方法。
若天雨即烂,不堪收也:如果遇到雨天,果实会腐烂,无法收集,指天气对果实保存的影响。
江东:指中国历史上的江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悬钩子:一种果实,学名Rubus,又称木莓,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浆果。
异形:形状不同,指与其他植物相比,悬钩子的形状有独特之处。
气味一同:味道和气味相同,指不同品种的悬钩子味道和气味相似。
北地:指中国的北方地区。
南方:指中国的南方地区。
覆盆子:一种果实,学名Rubus idaeus,与悬钩子类似,但通常指另一种植物。
盖土地殊也:因为土地不同,指不同地区的植物品种有所不同。
两种则不是两种之物: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指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或功效相似。
其功用亦相似:它们的功效也是相似的,指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治疗或使用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覆盆子〈平〉-评注
上主益气轻身,令人发不白。
此句中,‘上主’一词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灵或者是指自然界中的某些有益之物,‘益气轻身’则表达了这种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可以增强体力,减轻身体负担,并且能够防止头发变白,显示出其对于养生的重视。这种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质量的关注。
其味甜、酸。
这句话直接描述了这种物质的口感,‘甜’和‘酸’是两种基本的味觉,这样的描述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这种物质的性质,也为后续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线索。
五月麦田中得者良。
这里提到了这种物质的采集时间和地点,‘五月’和‘麦田’暗示了这种物质可能与麦类植物有关,或者是在麦收时节采摘的。‘得者良’则表明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采集这种物质效果最佳,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采其子于烈日中晒之,若天雨即烂,不堪收也。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采集和保存这种物质的方法,需要在烈日下晒干,以防止因雨而腐烂,不能采集。这种对物质采集过程的细致描述,反映了对物质品质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珍视。
江东十月有悬钩子,稍小,异形。气味一同。
这里提到了悬钩子,这是另一种植物,与上文提到的物质虽然不同,但气味相同。这种比较的手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知识的丰富。
然北地无悬钩子,南方无覆盆子,盖土地殊也。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悬钩子和覆盆子的分布情况,指出它们各自适宜生长的地区,‘土地殊也’则表明了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虽两种则不是两种之物,其功用亦相似。
最后一句总结了两种物质虽然不同,但功能相似的观点。这种认识体现了古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即不同的事物可能具有相似的作用,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中医中的同功异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