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菰菜、茭首-原文
(一)菰菜∶利五脏邪气,酒 面赤,白癞 疡,目赤等,效。然滑中,不可多食。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嘉〕
(二)若丹石热发,和鲫鱼煮作羹,食之三两顿,即便瘥耳。〔证〕
(三)茭首∶寒。主心胸中浮热风,食之发冷气,滋人齿,伤阳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菰菜、茭首-译文
(一)菰菜对治疗五脏的邪气有好处,能够缓解酒醉面赤、白癞疮、眼睛发红等症状,效果显著。但是因为它性质滑腻,不适合多吃。如果因为热毒和风气引起的突然心痛,可以用盐和醋煮来食用。
(二)如果是因为服用丹石导致的身体发热,可以和鲫鱼一起煮成羹,连续吃上三顿,病就会好转。
(三)茭首(茭白)性寒。主要用于治疗心胸中因浮热风引起的症状,食用后会让人感觉身体发冷,还能滋养牙齿,但会伤害阳气,使下焦变得冷滑,因此最好不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菰菜、茭首-注解
菰菜:菰菜,又称茭白,是茭白植物茎的膨大部分,是一种水生蔬菜。在古代医药学中,菰菜被认为具有利五脏邪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面部赤色、白癞、眼赤等症状。
酒:酒,指的是酿造的含酒精饮料。在古代,酒不仅是饮品,还有药用价值,如文中所述,用酒煮食可以缓解某些症状。
面赤:面赤,指面部出现红色,通常与热病或饮酒有关。
白癞:白癞,指皮肤上出现的白色斑点,可能是皮肤病的一种表现。
疡:疡,指皮肤上的溃疡或疮口。
效:效,指有效,起作用。
滑中:滑中,指食物或药物性质滑润,可能对某些体质的人不适宜。
不可多食:不可多食,指不宜过量食用。
热毒风气:热毒风气,指因热病引起的毒气。
卒心痛:卒心痛,指突然发作的心痛。
盐:盐,是一种调味品,也用于医疗,如文中所述,用盐煮食可以缓解某些症状。
醋:醋,是一种发酵的液体,具有酸味,古代也有药用价值。
丹石:丹石,指古代炼丹家所用的矿石,常含有汞等有害物质,被认为可以炼制丹药。
鲫鱼:鲫鱼,是一种淡水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古代常用于食疗。
羹:羹,指一种带汤的食品,通常是由肉或蔬菜等煮制而成。
瘥:瘥,指病愈,恢复健康。
茭首:茭首,指茭白植物的嫩芽,具有药用价值。
寒:寒,指性质寒冷,可能对某些体质的人不适宜。
心胸中浮热风:心胸中浮热风,指心脏和胸部因热邪侵袭而出现的不适症状。
发冷气:发冷气,指身体出现寒冷的感觉。
滋人齿:滋人齿,指食物对牙齿有滋养作用。
伤阳道:伤阳道,指食物可能伤害到人体的阳气。
令下焦冷滑:令下焦冷滑,指食物可能导致下焦(生殖系统)出现寒冷和滑腻的感觉。
不食甚好:不食甚好,指不食用这种食物对健康更有益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菰菜、茭首-评注
(一)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古文。‘菰菜∶利五脏邪气,酒 面赤,白癞 疡,目赤等,效。’这里的‘菰菜’指的是一种植物,具有利五脏、驱邪气的功效。‘酒 面赤,白癞 疡,目赤等,效’表明菰菜对于因饮酒引起的面赤、白癞疮、目赤等症状有疗效。这一句话体现了古人对菰菜药用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的探索。‘然滑中,不可多食。’这句话提醒人们,尽管菰菜有诸多益处,但其性质滑腻,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引起其他健康问题。‘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这里的‘热毒风气’指的是由热毒引起的风气病,‘卒心痛’则是指突然的心痛。古文建议用盐、醋煮食菰菜来缓解这种症状,体现了古人在食疗方面的智慧。
(二)接着,我们分析第二段古文。‘若丹石热发,和鲫鱼煮作羹,食之三两顿,即便瘥耳。’这里的‘丹石’指的是丹砂,一种矿物,古时被认为有药用价值。‘热发’可能指的是由丹石引起的发热症状。古文建议将丹石与鲫鱼一起煮成羹,连续食用三顿,即可缓解症状。这种食疗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认知,也反映了古人在疾病治疗上的实践经验。
(三)最后,我们来看第三段古文。‘茭首∶寒。’这里的‘茭首’指的是茭白,一种水生植物。‘寒’字表明茭白性质偏寒。‘主心胸中浮热风,食之发冷气,滋人齿,伤阳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这句话说明了茭白对于心胸中浮热风等热性疾病有缓解作用,但同时食用后可能引起身体发冷,对牙齿有益,但可能伤害阳气,导致下焦冷滑。因此,古文建议不宜过多食用茭白。这一段古文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性质和健康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食物选择和食量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