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茨菰(慈姑)-原文
(一)主消渴,下石淋。不可多食。
吴人好啖之,令人患脚。
[心·嘉]
(二)又,发香港脚,瘫缓风。
损齿,紫黑色。
令人失颜色,皮肉干燥。
卒食之,令人呕水。
[心·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茨菰(慈姑)-译文
(一)主要治疗消渴病和下石淋病。但不能多吃。吴地的人喜欢食用它,但会导致脚部出现问题。
(二)另外,还会引发香港脚、瘫痪和风瘫。损害牙齿,牙齿变成紫色和黑色。使人失去光泽,皮肤和肌肉变得干燥。突然食用它,会让人呕吐。
(心·嘉):以上内容摘自《心·嘉》一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茨菰(慈姑)-注解
消渴:消渴,中医术语,指因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等症状的疾病。在古代,消渴常与糖尿病相联系。
石淋:石淋,中医术语,指尿中夹有砂石,导致排尿疼痛、困难等症状的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尿路结石。
吴人:吴人,指古代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人民。这里指吴地的人喜欢食用某种食物。
啖之:啖之,意为吃它,啖是吃的意思。
脚:脚,这里指脚病,可能是指脚气病或脚部疾病。
香港脚:香港脚,俗语,指脚气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脚部瘙痒、脱皮等症状。
瘫缓风:瘫缓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瘫痪或肌肉无力等症状。
损齿:损齿,指牙齿受损,可能是因为食物过硬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紫黑色:紫黑色,指颜色呈现紫色和黑色,这里可能是指牙齿或皮肤的颜色变化。
失颜色:失颜色,指脸色失去光泽,显得无精打采。
皮肉干燥:皮肉干燥,指皮肤和肌肉失去水分,显得干燥。
卒食之:卒食之,卒是突然的意思,这里指突然食用某种食物。
呕水:呕水,指呕吐,这里可能是指食用某种食物后引起的呕吐反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茨菰(慈姑)-评注
(一)此句出自《心·嘉》,主要描述了某种食物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主消渴’指的是这种食物可能引发消渴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下石淋’则是指可能引发泌尿系统结石。‘不可多食’是对这种食物的食用量的明确警告,表明过量食用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吴人好啖之,令人患脚’中的‘吴人’指的是古代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人,‘啖之’即喜欢食用。这句话指出吴地人食用这种食物后,可能会患上脚部疾病,这可能与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有关,也可能与食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心·嘉〕’是古文中的注解符号,表明此段内容属于《心·嘉》一书的内容。
(二)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描述了这种食物的害处。‘又,发香港脚,瘫缓风’中的‘香港脚’指的是脚气病,‘瘫缓风’可能是指瘫痪或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损齿,紫黑色’说明这种食物对牙齿有损害,可能导致牙齿变色。‘令人失颜色,皮肉干燥’则表明食用这种食物会导致面色不佳和皮肤干燥,影响了人的外观。
‘卒食之,令人呕水’中的‘卒食之’指的是突然或过量食用,‘呕水’则是指呕吐。这句话强调了过量食用这种食物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系统反应。
整体来看,这两段古文通过具体的描述,揭示了古代对于某些食物可能带来健康问题的认识。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饮食观念和健康意识,也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探索。从现代营养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描述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不无道理,提醒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应当谨慎,避免过量食用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