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茗(茶)-原文
(一)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
煮取汁,用煮粥良。
〔证〕
(二)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蒸、捣经宿。
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
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茗(茶)-译文
(一)茶叶对大肠有好处,可以清热化痰。将茶叶煮成汁,用来煮粥是很不错的。〔证据〕
(二)另外,茶叶有助于下气,可以消除困倦,消化宿食,当天新鲜制作的茶叶最好。如果经过蒸煮或捣碎后存放了一夜,使用陈旧的茶叶会导致动风发气。有些市井之人会用槐树和柳树的初生嫩芽叶与茶叶混合。〔证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茗(茶)-注解
茗叶:茗叶指的是茶叶的叶子,古代茶文化中,茗字常用来指代茶叶。在古代,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有药用价值。
利大肠:利大肠即有益于大肠,可能指的是茶叶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去热解痰:去热解痰是指茶叶具有清热和化痰的功效,这在中医理论中是茶叶的常见功效之一。
煮取汁:煮取汁是指将茶叶煮成汤汁,这是古代泡茶的一种方式。
用煮粥良:用煮粥良意味着将茶叶汁用来煮粥是很好的,可能是因为茶叶汁有营养或药用价值。
证:证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对上述功效的证明或依据。
茶:茶即茶叶,是古代中国重要的饮品之一,具有提神、消食、解渴等多种功效。
下气:下气是指茶叶有助于缓解气逆、胸闷等症状。
除好睡:除好睡即消除困倦,意味着茶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消宿食:消宿食是指茶叶有助于消化,对于消化不良、宿食不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当日成者良:当日成者良指的是当天采摘的茶叶品质最佳,这可能是因为新鲜茶叶的活性成分更丰富。
蒸、捣经宿:蒸、捣经宿是指将茶叶蒸煮和捣碎后放置一晚上,这样做可能为了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
用陈故者:用陈故者指的是使用陈旧的茶叶,这可能是指存放时间较长的茶叶。
动风发气:动风发气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茶叶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如头晕、目眩等症状。
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指的是市场上有些人会将槐树、柳树的嫩芽叶与茶叶混合使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误以为这样可以增加茶叶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茗(茶)-评注
(一)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对茗叶(即茶叶)的功效进行了描述。‘利大肠’表明茶叶有助于促进大肠的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泄。‘去热解痰’则说明茶叶具有清热和化痰的作用,这在中医理论中与茶叶的凉性相符合。‘煮取汁’指的是将茶叶煮成汤汁,这样的形式便于饮用,也便于与其他食材搭配。‘用煮粥良’则进一步强调了茶叶汤汁与粥的搭配,不仅美味,而且有益健康。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茶叶的多样化和创新使用。
(二)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
此句继续阐述了茶叶的多种功效。‘茶主下气’意味着茶叶有助于缓解气滞,对于因气滞引起的症状有缓解作用。‘除好睡’说明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可以驱除困倦。‘消宿食’则是指茶叶有助于消化,对于宿食停滞有改善作用。‘当日成者良’强调的是新鲜茶叶的品质更佳,因为新鲜茶叶的药效更佳,不宜久存。
‘蒸、捣经宿’描述了茶叶的制作过程,‘蒸’是指将茶叶蒸煮,‘捣’是指将蒸煮后的茶叶捣碎。‘经宿’则表示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一夜的时间,这样的处理可以使茶叶更加入味,药效更佳。‘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则是对陈旧茶叶的描述,指出陈旧的茶叶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风邪和气滞的症状,这与新鲜茶叶的功效形成对比,强调了新鲜茶叶的重要性。
‘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反映了古代市场上茶叶的多样性。为了增加茶叶的风味或功效,人们会使用槐树、柳树的嫩芽叶与茶叶混合。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材的灵活运用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