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八-原文
论。着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后代纷纭,莫知准的。
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诸史官记事者,请皆当朝显言其状,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着,得失无隐。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敢以愚管,轻冒上闻。乞以瞽言,访之众议。事遂施行。
十四年,除秘书丞。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虬又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为文质论。文多不载。魏废帝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疏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兖州刺史。谥曰孝。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子鸿渐嗣。
吕思礼,东平寿张人也。性温润,不杂交游。年十四,受学于徐遵明。长于论难。诸生为之语曰:“讲书论易,其锋难敌。”十九,举秀才,对策高第。除相州功曹参军。葛荣围邺,思礼有守御勋,赐爵平陆县伯,除栾城令。普泰中,仆射司马子如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寻以地寒被出,兼国子博士。乃求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所重。专掌机密,甚得时誉。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赵贵等议遣赫连达迎太祖,思礼预其谋。及太祖为关西大都督,以思礼为府长史,寻除行台右丞。以迎魏孝武功,封汝阳县子,邑四百户,加冠军将军,拜黄门侍郎。魏文帝即位,领著作郎,除安东将军、都官尚书,兼七兵、殿中二曹事。从擒窦泰,进爵为侯,邑八百户。大统四年,以谤讪朝政,赐死。
思礼好学,有文才。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则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沙苑之捷,命为露布,食顷便成。太祖叹其工而且速。所为碑诔表颂,并传于世。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子亶嗣。大象末,位至驾部下大夫。
时有博陵崔腾、新蔡董绍并早有名誉,历职清显。腾为丞相府长史,绍为御史丞。俱以投书谤议,赐死。
薛憕字景猷,河东汾阴人也。曾祖弘敞,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
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时人未之奇也。江表取人,多以世族。憕既羇旅,不被擢用。然负才使气,未尝趣世禄之门。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谓憕曰:“君门地非下,身材不劣,何不憕裾数参吏部?”憕曰:““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以为叹息。窃所未能也。”潜度告人曰:“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
孝昌中,杖策还洛阳。先是,憕从祖真度与族祖安都拥徐、兖归魏,其子怀隽见憕,甚相亲善。属尔朱荣废立,遂还河东,止怀隽家。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唯郡守元袭,时相要屈,与之抗礼。怀隽每曰:“汝还乡里,不营产业,不肯取妻,岂复欲南乎?”憕亦恬然自处,不改其旧。普泰中,拜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及齐神武起兵,憕乃东游陈、梁间,谓族人孝通曰:“高欢阻兵陵上,丧乱方始。关中形胜之地,必有霸王居之。”乃与孝通俱游长安。侯莫陈悦闻之,召为行台郎中,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及悦害贺拔岳,军人咸相庆慰。憕独谓所亲曰:“悦才略本寡,辄害良将,败亡之事,其则不远。吾属今即为人所虏,何庆慰之有乎!”闻者以憕言为然,乃有忧色。寻而太祖平悦,引憕为记室参军。魏孝武西迁,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夏阳县男,邑二百户。魏文帝即位,拜中书侍郎,加安东将军,增邑百户,进爵为伯。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憕为之颂。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为二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以临器上,以水灌山,则出于瓶而注乎器,烟气通发山中,谓之仙人欹器。一为二荷同处一盘,相去盈尺,中有莲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则出于莲而盈乎器,为凫鴈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二盘各处一床,钵圆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满则平,溢则倾。憕各为作颂。
大统初,仪制多阙。太祖令憕与卢辩、檀翥等参定之。自以流离世故,不听音乐。虽幽室独处,尝有戚容。后坐事死。子舒嗣,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陈使副。
薛寘,河东汾阴人也。祖遵彦,魏平远将军、河东郡守、安邑侯。父乂,尚书吏部郎、清河广平二郡守。
寘幼览篇籍,好属文。年未弱冠,为州主簿、郡功曹。起家奉朝请。稍迁左将军、太中大夫。从魏孝武西迁,封合阳县子,邑四百户,进号中军将军。魏废帝元年,领著作佐郎,修国史。寻拜中书侍郎,修起居注。迁中书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燕公于谨征江陵,以寘为司录。军中谋略,寘并参之。江陵平,进爵为伯,增邑五百户。朝廷方改物创制,欲行周礼,乃令寘与小宗伯卢辩斟酌古今,共详定之。六官建,授内史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转御正中大夫。时前中书监卢柔,学业优深,文藻华赡,而寘与之方驾,故世号曰卢、薛焉。久之,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淅州刺史。卒于位。吏民哀惜之。赠虞州刺史,谥曰理。所着文笔二十余卷,行于世。又撰西
京记三卷,引据该洽,世称其博闻焉。
寘性至孝,虽年齿已衰,职务繁广,至于温凊之礼,朝夕无违。当时以此称之。子明嗣。
大象末,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李昶,顿丘临黄人也,小名那。祖彪,名重魏朝,为御史中尉。父游,亦有才行,为当世所称。游兄志,为南荆州刺史,游随从至州。属尔朱之乱,与志俱奔江左。
昶性峻急,不杂交游。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时洛阳创置明堂,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
初谒太祖,太祖深奇之,厚加资给,令入太学。太祖每见学生,必问才行于昶。昶神情清悟,应对明辨,太祖每称叹之。
绥德公陆通盛选僚寀,请以昶为司马,太祖许之。昶虽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决焉。又兼二千石郎中,典仪注。累迁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东合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昶虽处郎官,太祖恒欲以书记委之。于是以昶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修国史。转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顷之,转黄门侍郎,封临黄县伯,邑五百户。
太祖尝谓昶曰:“卿祖昔在中朝,为御史中尉。卿操尚贞固,理应不坠家风。但孤以中尉弹劾之官,爱憎所在,故未即授卿耳。然此职久旷,无以易卿。”乃奏昶为御史中尉。
岁余,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六官建,拜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迁内史中大夫。
世宗初,行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除中外府司录。保定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年,转御正中大夫。时以近侍清要,盛选国华,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并为纳言。
寻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户。五年,出为昌州刺史。在州遇疾,启求入朝,诏许之。还未至京,卒于路。时年五十。赠相瀛二州刺史。
昶于太祖世已当枢要,兵马处分,专以委之,诏册文笔,皆昶所作也。及晋公护执政,委任如旧。
昶常曰:“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经邦致治,庶及古人。”故所作文笔,了无藳草。唯留心政事而已。
又以父在江南,身寓关右,自少及终,不饮酒听乐。时论以此称焉。子丹嗣。
时有高平檀翥,字凤翔。好读书,善属文,能鼓瑟。早为琅邪王诵所知。年十九,为魏孝明帝挽郎。其后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以翥为从事,非其好也。寻谢病,客游三辅。
时毛(遯)〔遐〕为行台,镇北雍州,表翥为行台郎中。会尔朱天光东拒齐神武,翥随赴洛。除西兖州录事参军,历司空田曹参军,加镇远将军,兼殿中侍御史。台中表奏,皆翥为之。
寻副毛鸿宾镇潼关,加前将军、太中大夫。魏孝武西迁,赐爵高唐县子,兼中书舍人,修国史,加镇军将军。
后坐谈论轻躁,为黄门侍郎徐招所驳,死于廷尉狱。
元伟字猷道,河南洛阳人也。魏昭成之后。曾祖忠,尚书左仆射,城阳王。祖盛,通直散骑常侍,城阳公。父顺,以左卫将军从魏孝武西迁,拜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
伟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以侍从之劳,赐爵高阳县伯。大统初,拜伏波将军、度支郎中,领太子舍人。十一年,迁太子庶子,领兵部郎中。寻拜东南道行台右丞。
十六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以魏氏宗室,进爵南安郡王,邑五百户。十七年,除幽州都督府长史。及尉迟迥伐蜀,以伟为司录。书檄文记,皆伟之所为。蜀平,以功增邑五百户。
六官建,拜师氏下大夫,爵随例降,改封淮南县公。
孝闵帝践祚,除晋公护府司录。世宗初,拜师氏中大夫。受诏于麟趾殿刊正经籍。寻除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二年,迁成州刺史。伟政尚清静,百姓悦附,流民复业者三千余口。天和元年,入为匠师中大夫,转司宗中大夫。六年,出为随州刺史。伟辞以母老,不拜。还为司宗。寻以母忧去职。
建德二年,复为司宗,转司会中大夫,兼民部中大夫,迁小司寇。四年,以伟为使主,报聘于齐。是秋,高祖亲戎东讨,伟遂为齐人所执。六年,齐平,伟方见释。高祖以其久被幽絷,加授上开府。
大象二年,除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伟性温柔,好虚静。居家不治生业。笃学爱文,政事之暇,未尝弃书。谨慎小心,与物无忤。时人以此称之。
初自邺还也,庾信赠其诗曰:“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其为辞人所重如此。后以疾卒。
太祖天纵宽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属,并保全之,内外任使,布于列职。孝闵践祚,无替前绪。明、武缵业,亦遵先志。虽天厌魏德,鼎命已迁,枝叶荣茂,足以逾于前代矣。
然简牍散亡,事多湮没。今录其名位可知者,附于此云。
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
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元赞。
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
侍中、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州刺史、安乐县公元寿。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遂州刺史、房陵县公元审。
史臣曰:太祖除暴宁乱,创业开基,昃食求贤,共康庶政。
既焚林而访阮,亦牓道以求孙,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苏亮等并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
拟彼陈、徐,惭后生之可畏;论其任遇,实当时之良选也。
魏文帝有言:“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其吕思礼、薛憕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八-译文
论述。撰写汉魏历史的,并非只有一家;编纂晋朝历史的,多达数家。后代的历史记载纷繁复杂,难以确定标准。
陛下效法天道,考察古代,辛勤处理政务。开放言论之路,接纳忠直之言。请各位史官在记录事件时,都应当在朝廷上公开陈述事实,然后交付史馆。这样可以使是非分明,得失无隐。让听到善行的人日益修德,有过错的人知道畏惧。我冒昧地以愚见,轻率地上奏。恳请以盲人之言,征求众人意见。事情最终得以实施。
十四年,被任命为秘书丞。秘书虽然负责著作,但不参与史事,自从虬担任秘书丞后,才开始让他监管史事。十六年,升任中书侍郎,负责修撰起居注,仍兼任秘书丞。当时人们讨论文体时,有古今之别。虬认为时代有今古之分,但文体并无今古之别,于是撰写了《文质论》。文章大多未载。魏废帝初年,升任秘书监,加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虬不拘小节,不注重细节,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从未改变操守。有人讥笑他。虬说:“衣服只要合身,食物只要充饥。孜孜不倦地追求,只会徒增烦恼。”魏恭帝元年冬,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兖州刺史。谥号为孝。有数十篇文章流传于世。儿子鸿渐继承了他的职位。
吕思礼,东平寿张人。性格温和,不随便结交朋友。十四岁时,师从徐遵明学习。擅长辩论。学生们评价他说:“讲书论易,他的锋芒无人能敌。”十九岁时,考中秀才,对策成绩优异。被任命为相州功曹参军。葛荣围攻邺城时,思礼有守城之功,被赐爵平陆县伯,任命为栾城令。普泰年间,仆射司马子如推荐他为尚书二千石郎中。不久因出身寒微被外放,兼任国子博士。于是请求前往关西。行台贺拔岳非常器重他。专门掌管机密事务,享有很高的声誉。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赵贵等人商议派遣赫连达迎接太祖,思礼参与了这一谋划。太祖成为关西大都督后,任命思礼为府长史,不久又任命为行台右丞。因迎接魏孝武帝有功,被封为汝阳县子,食邑四百户,加封冠军将军,拜黄门侍郎。魏文帝即位后,兼任著作郎,任命为安东将军、都官尚书,兼管七兵、殿中二曹事务。因擒获窦泰,进爵为侯,食邑八百户。大统四年,因诽谤朝政,被赐死。
思礼好学,有文才。虽然身兼军国重任,但手不释卷。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读书。让仆人执烛,烛灰一夜能积数升。沙苑之战胜利后,奉命撰写露布,片刻便完成。太祖赞叹他文笔工整且迅速。他所撰写的碑诔表颂,都流传于世。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儿子亶继承了他的职位。大象末年,官至驾部下大夫。
当时有博陵崔腾、新蔡董绍,早年就有名声,历任清要显职。崔腾为丞相府长史,董绍为御史丞。都因上书诽谤朝政,被赐死。
薛憕,字景猷,河东汾阴人。曾祖弘敞,在赫连之乱时,带领族人避难到襄阳。
憕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亲自耕种以供养祖母,有空闲时则阅读书籍。当时的人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别。江南选拔人才,多看重世族。憕既是外来者,不被重用。但他自负才华,不愿屈就世禄之门。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对憕说:“你的门第不低,身材也不差,为什么不整理衣冠多次参拜吏部?”憕说:“‘世族占据高位,英才沉沦下僚’,古人对此感到叹息。我私下里也做不到。”潜度告诉别人说:“这个年轻人非常慷慨,只是没有遇到好时机。”
孝昌年间,憕带着手杖回到洛阳。此前,憕的从祖真度和族祖安都带着徐、兖二州归附魏国,其子怀隽见到憕,非常亲近。正值尔朱荣废立皇帝,憕于是回到河东,住在怀隽家中。不与外人交往,终日读书,亲手抄录,将近二百卷。只有郡守元袭,时常邀请他,与他平等相待。怀隽常说:“你回到家乡,不经营产业,不肯娶妻,难道还想南归吗?”憕也淡然自处,不改初衷。普泰年间,被任命为给事中,加封伏波将军。
齐神武起兵时,憕东游陈、梁之间,对族人孝通说:“高欢拥兵自重,丧乱刚刚开始。关中地势险要,必有霸王占据。”于是与孝通一起游历长安。侯莫陈悦听说后,召他为行台郎中,任命为镇远将军、步兵校尉。当悦杀害贺拔岳时,军人们都互相庆贺。憕却对亲近的人说:“悦的才能本就有限,却杀害良将,败亡之事不远了。我们现在就要被人俘虏,有什么好庆贺的!”听到的人都认为憕说得对,于是面露忧色。不久太祖平定悦,任命憕为记室参军。魏孝武帝西迁时,任命憕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夏阳县男,食邑二百户。魏文帝即位后,任命憕为中书侍郎,加封安东将军,增加食邑百户,进爵为伯。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初建成,憕为之作颂。魏文帝又制作了两件欹器。一件是两个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上有山,山有香气,一个仙人又持金瓶在器上,用水灌山,水从瓶中流出注入器皿,烟气从山中散发,称为仙人欹器。另一件是两个荷花同处一盘,相距一尺,中间有莲花下垂至器上,用水注荷,水从莲花中流出充满器皿,用凫雁蟾蜍装饰,称为水芝欹器。两个盘子各放在一张床上,钵圆而床方,中间有人,象征三才。都放置在清徽殿前。器皿形状像觥但方形,满则平,溢则倾。憕分别为它们作颂。
大统初年,礼仪制度多有缺失。太祖命令憕与卢辩、檀翥等人共同制定。憕因流离失所,不听音乐。即使在幽室独处,也常有忧伤之色。后来因事被处死。儿子舒继承了他的职位,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陈使副。
薛寘,河东汾阴人。祖父遵彦,魏平远将军、河东郡守、安邑侯。父亲乂,尚书吏部郎、清河广平二郡守。
寘自幼博览群书,喜欢写作。未满二十岁,就担任州主簿、郡功曹。初任奉朝请。逐渐升迁为左将军、太中大夫。跟随魏孝武帝西迁,被封为合阳县子,食邑四百户,进号中军将军。魏废帝元年,兼任著作佐郎,修撰国史。不久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负责修撰起居注。升任中书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燕公于谨征讨江陵时,任命寘为司录。军中的谋略,寘都参与其中。江陵平定后,进爵为伯,增加食邑五百户。朝廷正改革制度,欲推行周礼,于是命令寘与小宗伯卢辩斟酌古今,共同详定。六官建立后,任命寘为内史下大夫。孝闵帝即位后,进爵为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转任御正中大夫。当时前中书监卢柔,学问渊博,文采华美,而寘与之齐名,故世人称之为卢、薛。后来,寘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任淅州刺史。在任上去世。吏民哀悼。追赠虞州刺史,谥号为理。所著文笔二十余卷,流传于世。又撰写了西
《京记》共三卷,引用资料广博,世人称赞其博学多闻。
寘性情极为孝顺,虽然年纪已大,职务繁忙,但对父母的温凊之礼,早晚都不违背。当时人们因此称赞他。他的儿子明继承了他的职位。
大象末年,寘担任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李昶,是顿丘临黄人,小名叫那。他的祖父彪,在魏朝名声显赫,担任御史中尉。父亲游,也有才能和德行,被当时人所称赞。游的兄长志,担任南荆州刺史,游随从志到州中任职。后来遇到尔朱之乱,与志一起逃到江南。
李昶性情严厉急躁,不喜欢广泛结交朋友。幼年时就已经能写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声。当时洛阳新建明堂,李昶年仅十几岁,就写了《明堂赋》。虽然文采还不够完美,但才华和构思已经相当可观。见到他的人都称赞说:“有家风啊!”
初次拜见太祖,太祖对他非常赏识,给予丰厚的资助,让他进入太学学习。太祖每次见到学生,都会向李昶询问他们的才能和品行。李昶神情清朗,应对明辨,太祖常常称赞他。
绥德公陆通选拔优秀的僚属,请求任命李昶为司马,太祖同意了。李昶虽然年轻,但陆通特别优待他,公私事务都交给他处理。李昶还兼任二千石郎中,负责礼仪和注疏。后来历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东合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等职。
李昶虽然担任郎官,但太祖一直想让他负责文书工作。于是任命李昶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负责修撰国史。后来转任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不久,又转任黄门侍郎,封为临黄县伯,食邑五百户。
太祖曾对李昶说:“你的祖父从前在朝廷中担任御史中尉。你操守坚定,理应不辱家风。但我因为御史中尉是弹劾官员的职位,容易引起爱憎,所以没有立即任命你。不过这个职位空缺已久,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于是奏请任命李昶为御史中尉。
一年多后,李昶被加封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六官制度建立后,李昶被任命为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后升任内史中大夫。
世宗初年,李昶担任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被任命为中外府司录。保定初年,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年后,转任御正中大夫。当时因为近侍职位清贵重要,朝廷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李昶与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人一起被任命为纳言。
不久,李昶进爵为公,食邑增加到一千三百户。五年后,出任昌州刺史。在州中患病,请求回朝,皇帝批准了。但还未到京城,就在路上去世了,时年五十岁。追赠为相瀛二州刺史。
李昶在太祖时期就已经担任重要职务,兵马调度、诏书文笔等事务,都由他负责。晋公护执政后,依然委任他同样的职责。
李昶常说:“文章之事,不足以流传后世,治理国家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能与古人比肩。”所以他写的文章,从不留草稿,只专注于政事。
又因为父亲在江南,自己身在关右,从小到老,从不饮酒听乐。当时人们因此称赞他。他的儿子丹继承了他的职位。
当时还有高平人檀翥,字凤翔。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能弹奏瑟。早年受到琅邪王诵的赏识。十九岁时,担任魏孝明帝的挽郎。后来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任命他为从事,但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位。不久就因病辞官,游历三辅地区。
当时毛遐担任行台,镇守北雍州,上表推荐檀翥为行台郎中。后来尔朱天光东征齐神武,檀翥随军前往洛阳。被任命为西兖州录事参军,历任司空田曹参军,加封镇远将军,兼任殿中侍御史。行台中的表奏文书,都由檀翥撰写。
不久,檀翥随毛鸿宾镇守潼关,加封前将军、太中大夫。魏孝武帝西迁时,赐爵高唐县子,兼任中书舍人,负责修撰国史,加封镇军将军。
后来因为言论轻率,被黄门侍郎徐招弹劾,死在廷尉狱中。
元伟,字猷道,是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的后代。曾祖忠,担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祖父盛,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父亲顺,以左卫将军的身份随魏孝武帝西迁,担任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
元伟年少时好学,有文雅之风。二十岁时,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因为侍从的功劳,赐爵高阳县伯。大统初年,担任伏波将军、度支郎中,兼任太子舍人。十一年后,升任太子庶子,兼任兵部郎中。不久,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右丞。
十六年,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因为是魏氏宗室,进爵为南安郡王,食邑五百户。十七年,担任幽州都督府长史。尉迟迥伐蜀时,元伟担任司录。所有的书檄文记,都由元伟撰写。蜀地平定后,因功增加食邑五百户。
六官制度建立后,元伟被任命为师氏下大夫,爵位随例降为淮南县公。
孝闵帝即位后,元伟被任命为晋公护府司录。世宗初年,担任师氏中大夫。受命在麟趾殿刊正经籍。不久,担任陇右总管府长史,加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二年,元伟调任成州刺史。他执政崇尚清静,百姓心悦诚服,流民复业的有三千多人。天和元年,入朝担任匠师中大夫,后转任司宗中大夫。六年,出任随州刺史。元伟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回到朝廷担任司宗。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建德二年,元伟再次担任司宗,转任司会中大夫,兼任民部中大夫,后升任小司寇。四年,元伟作为使主,出使齐国。当年秋天,高祖亲自东征,元伟被齐人俘虏。六年,齐国平定后,元伟才被释放。高祖因为他长期被囚禁,加授上开府。
大象二年,元伟担任襄州刺史,晋升为大将军。
元伟性情温柔,喜欢虚静。在家中不经营产业。他热爱学习,喜欢文学,处理政事之余,从不放下书本。他为人谨慎小心,与人和睦相处。当时人们因此称赞他。
当初从邺城回来时,庾信赠诗给他:“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他在文人中受到如此重视。后来因病去世。
太祖天性宽厚仁慈,很少猜忌。元氏的亲属,都得到了保全,内外任职,遍布各个职位。孝闵帝即位后,继承了前朝的政策。明帝、武帝继位后,也遵循了先帝的志向。虽然上天已经厌弃魏朝的德行,天命已经转移,但元氏的枝叶依然繁茂,足以超越前代。
然而由于简牍散失,许多事情已经湮没无闻。现在记录下那些名位可知的人,附在这里。
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
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元赞。
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
侍中、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州刺史、安乐县公元寿。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遂州刺史、房陵县公元审。
史臣说:太祖平定暴乱,创立基业,废寝忘食地寻求贤才,共同治理国家。
他像烧林寻找阮籍那样,也像在道路上张贴告示寻找孙登那样,可以说民间没有遗漏的人才,朝廷中有很多君子。
苏亮等人学识渊博,文采飞扬,有的在朝廷中挥毫泼墨,有的在麟阁中著书立说,都身居高位,各自展示才华。
与陈、徐相比,他们感到后生可畏;从他们的任职和待遇来看,确实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魏文帝曾说:“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节。”这说的不就是吕思礼、薛憕这样的人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八-注解
苏亮: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学者或官员。
萧宝夤:萧宝夤,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后因叛乱失败。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外的传达事务。
大统:北魏孝武帝的年号,公元535年至551年。
柳虬:柳虬,字仲蟠,北魏时期的学者,以博学、精于文辞著称,曾任行台郎中等职。
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其职责包括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国家大事。
直笔:指史官如实记录历史,不偏不倚,不隐瞒真相。
诽谤之路:指允许臣民自由表达意见和批评朝政的途径。
忠谠之言:指忠诚正直的言论。
史阁:古代存放史书和文献的地方。
秘书丞: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典籍。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
起居注: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史书。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掌管车骑军队。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仪同三司即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等待遇。
谥曰孝:死后被追赠的称号,表示其生前以孝行著称。
秀才: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号,表示有才学的人。
对策高第: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
赐爵:皇帝赐予的爵位。
尚书二千石郎中: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和行政事务。
国子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国子监学生。
关西大都督: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关西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著作郎:古代官职,负责撰写和编纂史书。
安东将军:古代武官职位,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都官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官员的任免和考核。
七兵、殿中二曹事: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军事和宫廷事务。
露布:古代的一种公告,用于宣布胜利或重要事件。
碑诔表颂:古代文体,用于纪念和颂扬人物。
定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定州的行政事务。
驾部下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车马和仪仗。
丞相府长史:古代官职,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御史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弹劾不法行为。
投书谤议:指通过上书或言论批评朝政。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审核诏令和奏章。
伏波将军:古代武官职位,负责水军或边疆防务。
步兵校尉:古代武官职位,负责管理步兵。
记室参军: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撰写文书。
征虏将军:古代武官职位,负责征讨外敌。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负责顾问和谏议。
夏阳县男:古代爵位,表示封地在夏阳的男爵。
宣光、清徽殿:古代宫殿名称,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活动。
仙人欹器:古代的一种装饰性器物,象征吉祥和长寿。
水芝欹器:古代的一种装饰性器物,象征纯洁和美好。
三才之象:指天、地、人三者的象征。
仪制:古代的礼仪制度。
卢辩、檀翥:古代官员,参与制定礼仪制度。
礼部下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礼仪事务。
仪同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职位,享受与大将军相同的礼仪待遇。
聘陈使副:古代官职,负责出使陈国的副使。
司录: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
小宗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宗族事务。
六官:古代官职体系,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内史下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内政事务。
御正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骑兵,执行重要军事任务。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指设立府署,仪制与三司相同,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
淅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淅州的行政事务。
虞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虞州的行政事务。
谥曰理:死后被追赠的称号,表示其生前以理政著称。
京记三卷:指《京记》一书,共三卷,内容广泛,引据详实,世称其博闻。
温凊之礼:指古代子女对父母早晚问安的礼节,温指温暖,凊指清凉,象征子女对父母的关心。
明堂赋: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祭祀的场所,赋是一种文体,此处指李昶为明堂所作的赋文。
御史中尉: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使持节:古代官职,持节代表皇帝出使,具有极高的权威。
纳言: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言,传达政令。
挽郎:古代官职,负责为皇帝或贵族送葬时的礼仪。
行台郎中:古代官职,行台是地方行政机构,郎中是其属官。
司宗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宗室事务。
小司寇: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上开府:古代官职,开府即设立府署,上开府是高级官员的待遇。
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掌管军队。
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统领军队,执行军事任务。
鄯州刺史:鄯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青海省境内;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政事务。
安乐县公:安乐县,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县公,古代封爵名,享有一定的封地和特权。
元寿: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侍中:古代官职名,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参与决策。
武卫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宫廷和皇帝的护卫工作。
遂州刺史:遂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房陵县公:房陵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县公,封爵名。
元审: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太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除暴宁乱:指平定叛乱,消除暴政,恢复社会秩序。
创业开基:指开创基业,建立新的政权或王朝。
昃食求贤:昃食,指太阳偏西时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求贤,指寻求有才能的人。
共康庶政:共同治理国家,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焚林而访阮:比喻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贤才。阮,指阮籍,魏晋时期的名士。
牓道以求孙:牓道,指张贴告示;孙,指孙登,魏晋时期的隐士。比喻广泛招揽人才。
野无遗才:指民间没有遗漏的人才,形容人才济济。
朝多君子:朝廷中有很多德才兼备的官员。
学称该博:学问广博,知识丰富。
文擅雕龙:文笔优美,擅长写作。雕龙,比喻文辞华丽。
挥翰凤池:指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决策。凤池,指中书省,古代朝廷的重要机构。
著书麟阁:指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决策。麟阁,指秘书省,古代朝廷的重要机构。
咸居禄位: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各逞琳琅:各自展示自己的才华。琳琅,比喻美好的事物。
陈、徐:指陈琳和徐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惭后生之可畏:指后辈的才华令人敬畏,自愧不如。
任遇:指担任的职务和受到的待遇。
良选:优秀的人才。
魏文帝:指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
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指古今的文人大多不拘小节,行为放荡。
吕思礼: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文人。
薛憕:人名,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文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八-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特别是苏亮和柳虬的仕途经历和学术成就。苏亮以其博学和文才,历任多个重要职位,深受朝廷器重。他的弟弟苏湛同样以志行和才学著称,但因拒绝参与萧宝夤的叛乱而得以保全。柳虬则以博学和精于文辞闻名,曾任行台郎中等职,对史官的职责有深刻见解,主张史官应如实记录历史,以彰善瘅恶,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北魏时期士人的价值观和仕途观念。苏亮和苏湛兄弟的仕途经历,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忠诚和节操的重视。柳虬对史官职责的见解,则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的追求。这些价值观和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苏亮、苏湛和柳虬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仕途经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成就。特别是对柳虬的描写,通过他对史官职责的见解,展现了他的学识和思想深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苏亮、苏湛和柳虬等人物的记载,可以了解当时士人的仕途经历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历史记录的看法。这些资料对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贡献。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氛围。
首先,文中提到的几位人物如虬、吕思礼、薛憕、薛寘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官员,他们在各自的职位上表现出色,有的以文才著称,有的以军事才能闻名,有的则以忠诚正直受到赞誉。这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能和品德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官职如秘书丞、中书侍郎、车骑大将军等,展示了当时的官僚体系和官职设置。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再次,文中提到的礼仪制度如仪制、六官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礼仪文化和制度规范。这些礼仪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器物如仙人欹器、水芝欹器等,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这些器物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吉祥如意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京记三卷》是一部博闻广识的著作,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闻。文中提到的李昶,自幼聪慧,文才出众,尤其擅长写作,其《明堂赋》虽未臻完美,但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李昶的成长历程和仕途晋升,体现了北朝时期文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李昶的家族背景显赫,祖父李彪在魏朝名重一时,父亲李游亦有才行,这为李昶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昶的才华得到了太祖的赏识,不仅在太学中受到重视,还被任命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等职,参与修撰国史,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和政治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李昶的仕途晋升,从御史中尉到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再到内史下大夫、内史中大夫,最终成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一系列的官职变迁,反映了北朝时期文人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多重角色。李昶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还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体现了北朝文人的多面性和综合能力。
李昶的为官之道,注重经邦致治,而非仅仅追求文学成就。他认为文章之事不足以流于后世,真正的价值在于经邦致治,这种思想反映了北朝文人对政治责任的重视。李昶的政绩和文学成就,使其成为北朝时期文人的典范。
文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位重要人物,如檀翥、元伟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仕途经历,进一步丰富了北朝时期文人的群像。檀翥的早逝和元伟的政绩,反映了北朝文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命运和选择。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对李昶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北朝时期文人的政治地位、文化成就和社会影响力。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事迹详实,反映了北朝时期文人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的多重角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北魏太祖拓跋珪的治国理念和用人政策。太祖通过平定叛乱、消除暴政,建立了北魏政权,并在位期间勤于政务,广泛招揽人才。他不仅焚林访阮、牓道求孙,还任用了一批学称该博、文擅雕龙的贤才,如苏亮等人。这些人才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决策,展示了各自的才华。
文中提到太祖的用人政策使得‘野无遗才,朝多君子’,说明北魏朝廷中人才济济,政治清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和用人政策不仅为北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魏文帝曹丕的话‘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指出文人大多不拘小节,行为放荡。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特点,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提供了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太祖治国理念和用人政策的描述,展现了北魏初期的政治风貌和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