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原文

(一)淡竹上,甘竹次。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鬼疰恶气。杀小虫,除烦热。

〔证〕

(二)苦竹叶∶主口疮,目热,喑哑。

〔证〕

(三)苦竹 ∶主下热壅。

〔证〕

(四)苦竹根∶细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大下心肺五脏热毒瓦斯。

〔证〕

(五)笋∶寒。主逆气,除烦热,又动气,能发冷症,不可多食。越有芦及箭笋,新者稍可食,陈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香港脚。

〔心·嘉〕

(六)苦笋不发痰。

〔证〕

(七)竹笋不可共鲫鱼食之,使笋不消成症病,不能行步。

〔心〕

(八)慈竹∶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色白。取洗之,和姜酱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极验。

〔遗〕

(九)慈竹沥∶疗热风,和食饮服之良。

〔嘉〕

(十)淡竹沥∶大寒。主中风大热,烦闷劳复。

〔证〕

(十一)淡竹 ∶主噎膈,鼻衄。

〔证〕

(十二)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证〕

(十三) 、淡、苦、甘外,余皆不堪,不宜人。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译文

(一)淡竹是上等,甘竹是次等。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逆、消渴、痰饮、喉咙肿痛、鬼疰和恶气。能杀死小虫,消除烦躁和热病。〔症状〕

(二)苦竹叶: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眼睛发炎、声音嘶哑。〔症状〕

(三)苦竹:主要用于治疗下焦热病。〔症状〕

(四)苦竹根:将一斤苦竹根细锉,用五升水煮,取汁一升,分三次服用。能大泻心肺五脏的热毒。〔症状〕

(五)竹笋:性质寒凉。主要用于治疗气逆、消除烦躁和热病,但会扰动气机,能引发寒症,不宜多吃。越有芦笋和箭笋,新鲜的可以稍微食用,陈旧的则不可食用。淡竹和中母笋虽然美味,但容易引发背痛、脚气。〔心·嘉〕

(六)苦笋不会引发痰。〔症状〕

(七)竹笋不宜与鲫鱼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竹笋不消化,形成病症,行走不便。〔心〕

(八)慈竹:夏天遇到下雨,竹汁滴落在地上,会生长出像鹿角一样的嫩芽,颜色白。采摘后洗净,加入姜和酱一起食用,可治疗各种赤白痢疾。效果极好。〔遗〕

(九)慈竹汁:治疗热病,与食物饮料一起服用效果良好。〔嘉〕

(十)淡竹汁:性质大寒。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发热、烦躁和劳复。〔症状〕

(十一)淡竹:主要用于治疗噎膈、鼻出血。〔症状〕

(十二)竹米:能通神明,轻身益气。〔症状〕

(十三)除了淡竹、甘竹、苦竹和竹实之外,其他竹子都不宜食用,对人体不适宜。〔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注解

淡竹:淡竹,指竹子的一种,其竹质较软,竹节较长,常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在中医药中,淡竹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甘竹:甘竹,指竹子的一种,其竹质甜美,常用于制作竹筒饭等食品。在中医药中,甘竹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咳逆:咳逆,指咳嗽时伴有气逆的症状,常见于呼吸道疾病。

消渴:消渴,指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主要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聚积而成的病理产物,常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

喉痹: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常见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鬼疰恶气:鬼疰恶气,指因邪气侵入导致的疾病,表现为身体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

杀小虫:杀小虫,指具有驱虫、杀虫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除烦热:除烦热,指消除烦躁和热病症状。

苦竹叶:苦竹叶,指苦竹的叶子,常用于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口疮:口疮,指口腔内出现溃疡,疼痛难忍。

目热:目热,指眼睛干涩、红肿、疼痛等症状。

喑哑:喑哑,指声音嘶哑,不能正常发声。

下热壅:下热壅,指下部(如腹部、下肢)出现热感,伴有疼痛、肿胀等症状。

瓦斯:瓦斯,指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等。

逆气:逆气,指气机逆乱,常见于胸闷、呕吐等症状。

冷症:冷症,指身体寒冷,易感冒等症状。

赤白痢:赤白痢,指腹泻时粪便中混有血和黏液的症状,常见于肠道感染。

热风:热风,指因风邪入体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中风大热:中风大热,指中风后出现的发热症状。

噎膈:噎膈,指吞咽困难,常见于食管疾病。

鼻衄:鼻衄,指鼻出血。

竹实:竹实,指竹子结出的果实,具有通神明、轻身益气的功效。

不堪:不堪,指不适合,不适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评注

(一)此段文字描述了淡竹和甘竹的药用价值。淡竹以其甘甜之性,被用来治疗咳嗽、消渴、痰饮、喉痹以及疥疮等病症,同时具有杀虫、除烦热的功效。‘证’字表明这些疗效是基于临床经验总结的。

(二)苦竹叶的药用价值在于治疗口疮、目热和喑哑等病症,体现了苦竹叶在清热解毒方面的作用。

(三)苦竹本身具有清热下火的功效,主要针对下热壅的病症。

(四)苦竹根的药用方法独特,通过细锉、煮汁、分服的方式,以达到大下心肺五脏热毒瓦斯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精细与讲究。

(五)竹笋的寒性特点,既可治疗逆气、除烦热,又可引发气疾和冷症,不宜过量食用。越有芦及箭笋的新鲜者可食,而陈旧者则不宜。淡竹和中母笋虽然美味,但可能导致背闷和香港脚,反映了食物与体质之间的相生相克。

(六)苦笋不会生痰,说明苦笋具有清热、润肺的功效,适合痰多者食用。

(七)竹笋与鲫鱼的相克,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成为病症,体现了古人对食物相克的认知。

(八)慈竹在夏雨后滴汁可治疗赤白痢疾,疗效显著,反映了慈竹汁液在清热解毒方面的功效。

(九)慈竹沥可以治疗热风病症,与食物混合服用效果更佳,显示了古人对药物与食物结合使用的智慧。

(十)淡竹沥具有大寒之性,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大热、烦闷劳复等病症,体现了淡竹沥在清热解毒方面的作用。

(十一)淡竹可用于治疗噎膈和鼻衄等病症,说明了淡竹在治疗血症方面的功效。

(十二)竹实具有通神明、轻身益气的功效,反映了竹子在古人心目中的神秘地位。

(十三)除了淡、甘、苦三种竹子外,其他品种的竹子都不宜食用,不宜于人,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竹》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2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