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蜜(乳糖)〈寒〉-原文
(一)上心腹胀热,口干渴。
波斯者良。
注少许于目中,除去热膜,明目。
蜀川者为次。
今东吴亦有,并不如波斯。
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乳汁,煎则细臼耳。
〔卷·嘉〕
(二)又,和枣肉及巨胜人作末为丸,
每食后含一丸如李核大,咽之津,
润肺气,助五脏津。
〔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蜜(乳糖)〈寒〉-译文
(一)心口上方感觉腹胀且热,口干舌燥。波斯出产的良药。只需将少量药液滴入眼中,就能去除眼中的热气膜,使眼睛明亮。蜀川出产的药次之。现在东吴也有,但都不如波斯的好。这些药都是用甘蔗汁和牛乳煮沸制成的,煮的时候需要用细臼研磨。〔卷·嘉〕
(二)另外,将红枣的肉和巨胜子磨成粉末制成药丸,每次饭后含一丸,大小如李子核,咽下口水,可以滋润肺部,有助于五脏的津液。〔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蜜(乳糖)〈寒〉-注解
上心腹胀热:指心脏上方及腹部感到的热感,可能是因为内热或者消化不良等引起的。
口干渴:指口腔干燥,渴望水分,常见于身体缺水或内热过盛的情况。
波斯:指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此处指波斯所产的药物或物品,因其品质优良而闻名。
良:指品质好,效果佳。
少许:指少量,不多。
目中:指眼睛。
热膜:指眼睛上因炎症或其他原因形成的薄膜,影响视力。
明目:指使眼睛明亮,改善视力。
蜀川:指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区,此处指蜀地所产的药物或物品。
次:指次一等,品质稍逊色。
东吴:指古代的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此处指吴地。
煎:指将物质加热使其溶解或沸腾,以提取有效成分。
甘蔗汁:指从甘蔗中榨取的汁液,含有糖分和多种营养成分。
牛乳汁:指牛的乳汁,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细臼:指用于研磨或捣碎物质的工具,此处指用来研磨药物的工具。
和:指混合,此处指将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
枣肉:指枣的果肉,含有糖分、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巨胜人:此处指巨胜,一种植物,其种子可入药,具有滋补作用。
作末:指将物质磨成粉末。
丸:指圆形的药丸。
咽之津:指吞咽唾液,唾液有助于消化和滋润口腔。
润肺气:指滋润肺部,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助五脏津:指帮助调节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津液,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蜜(乳糖)〈寒〉-评注
(一)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的眼药制作方法,以及其功效。首先,‘上心腹胀热,口干渴’描述了使用者的症状,表明此药可能用于治疗内热引起的消化不适和口渴。‘波斯者良’表明波斯产的眼药质量上乘,是首选。‘注少许于目中,除去热膜,明目’详细说明了眼药的使用方法和疗效,即通过滴入眼药去除眼部的热膜,达到明目的效果。‘蜀川者为次’指出蜀川产的眼药品质稍逊于波斯,但仍有其价值。‘今东吴亦有,并不如波斯’则表明当时东吴也有类似的眼药,但其品质不如波斯。‘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乳汁,煎则细臼耳’揭示了眼药的制作原料和工艺,即通过煎煮甘蔗汁和牛乳汁,然后研磨成细末。这一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也反映了古代对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标准。
(二)此段古文介绍了一种以枣肉和巨胜(芝麻)为主要成分的丸药。‘和枣肉及巨胜人作末为丸’描述了丸药的制备过程,即将枣肉和巨胜研磨成粉末,制成药丸。‘每食后含一丸如李核大’说明了服用方法,即在饭后含服一丸,其大小如李核。‘咽之津,润肺气,助五脏津’则描述了药丸的功效,即通过吞咽津液来滋润肺部,帮助调节五脏的津液。这一段古文体现了古代对食物和药物相辅相成的认识,以及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健康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药物剂型的创新和运用,如丸剂的制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