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燕-原文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
食如常法。
〔嘉·证〕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
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
〔嘉·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燕-译文
(一)在乳穴石洞中生长的,在冬天月份采摘它,可以食用。其他月份采摘的只能用来治病,不能食用。食用方法跟平时一样。(出自《嘉·证》)
(二)另外,治疗方法:取二十枚石燕,与五种调料一起炒熟,用一斗酒浸泡三天,然后在每晚睡觉前喝一两杯,根据个人喜好(多少)来定。这种药非常有益,能增加食欲,使人身体强健。(出自《嘉·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燕-注解
乳穴石洞:指自然形成的洞穴,因其内部湿润,常被用来储存或生长乳类食物,如乳石等。在古代文献中,乳穴石洞有时也被用来指代某些可以采食的植物或矿物生长的地方。
冬月:指农历十一月,即冬季的一个月。在古代,人们根据农历来划分时间,冬月即冬季。
堪食:可以食用,指某种物质适合作为食物。
余月:指农历除冬月以外的其他月份。
治病:治疗疾病,指使用某种方法或药物来减轻或消除疾病。
食如常法:按照通常的食用方法来食用。
石燕: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也指一种矿物,即磷灰石。在古代医学中,石燕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国古代饮食和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五味与五脏相对应,认为不同的味道可以影响不同的内脏。
炒令熟:将石燕炒熟,指将石燕用火炒至熟透。
酒:指酒精饮料,古代常用于浸泡药材,以增加药效。
浸三日:将炒熟的石燕浸泡在酒中三天,这是古代的一种制药方法,认为可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卧时:睡觉的时候,指在睡前。
一两盏:古代量酒的单位,一盏约等于现代的50毫升左右。
随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这里指饮用的酒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
补益:滋补身体,增强体力或健康。
吃食:食用,指通过口腔摄入食物。
健力:增强体力,使身体强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石燕-评注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
此段古文出自《嘉·证》,描述了一种古代的食材采集与使用方法。‘乳穴石洞’指的是生长着特定植物的洞穴,‘冬月采之’表明这种植物在冬季采集时可以食用。‘堪食’意味着这种植物具有食用价值,而‘余月采者只堪治病’则指出非冬季采集的植物主要用于药用,不适宜食用。‘食如常法’说明食用方法与一般食物相同,这体现了古人对食材的合理利用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食材季节性的重视。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对食材的采集和使用遵循自然规律,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
此段文字继续描述了《嘉·证》中的治疗方法。‘石燕’是一种古代的药材,‘取石燕二十枚’表明治疗所需的药材数量。‘和五味炒令熟’说明在处理药材时,需要加入五种不同的调料进行炒制,以达到最佳疗效。
‘以酒一斗,浸三日’描述了药材的浸泡过程,酒在这里起到了调和药材的作用,同时也可能有助于药材的成分更好地溶解。‘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则是对服用方法的详细说明,体现了古人对用药的细致入微。
‘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总结了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表明石燕具有补益身体、增强食欲和提升体力等功效。这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功效的认识,以及对人体健康维护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两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人对食材和药材的采集、处理和使用方法,也体现了他们对健康和生命力的追求。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医疗知识的积累,古人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