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橘〈温〉-原文
(一)(穣)∶止泄痢。
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
下气不如皮也。
穣不可多食,止气。
性虽温,甚能止渴。
〔心·嘉〕
(二)皮∶主胸中瘕热逆气。
〔心〕
(三)又,干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
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
〔嘉〕
(四)又,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加少蜜为丸。
每日食前饮下三十丸,下腹脏间虚冷气。
香港脚冲心,心下结硬,悉主之。
〔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橘〈温〉-译文
(穣): 可以用来止泻止痢。食用后,有助于消化,能打开胸膈,消除痰实结气。下气的作用不如它的皮。穣不宜多吃,以免积气。虽然性质温和,但非常能够止渴。
皮: 主要用于治疗胸中的瘕热和逆气。
另外,将干皮一斤捣成末,用蜜做成丸子。每次饭前用酒送服三十丸,可以治疗下焦的冷气。
另外,取陈皮一斤,与杏仁五两一起去皮尖熬制,加少许蜜做成丸子。每天饭前服用三十丸,可以治疗下腹部内脏的虚冷气。对于香港脚冲心、心下结硬等症状也有治疗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橘〈温〉-注解
穣:穣指的是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植物的根茎部分。在古代医学中,穣常被用来入药,具有止泄痢、开胸膈痰实结气等功效。
止泄痢:指治疗腹泻和痢疾,这两种疾病在古代医学中都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下食:指促进消化,帮助食物下行。
开胸膈痰实结气:指治疗胸部和膈膜处的痰液凝结和气滞。
下气:指降低气逆,常用于治疗因气滞引起的胸闷、咳嗽等症状。
皮:指植物的皮,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植物的皮,如陈皮。在古代医学中,皮常被用来入药,具有治疗胸中瘕热逆气等功效。
瘕热逆气:瘕指胸中的肿块,热逆气指胸中因热而引起的气逆。
蜜:指蜂蜜,古代常用于调和药物,增强药效。
丸:指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服用。
下焦冷气:下焦指人体下部的部位,冷气指因寒邪引起的气滞。
香港脚:香港脚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脚气病,是一种因湿气侵袭引起的脚部疾病。
冲心:指病邪直接侵袭心脏。
心下结硬:指心脏下方有硬结,可能是指心脏周围的病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橘〈温〉-评注
(一)穣,在此处指的是某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根据古文描述,其具有止泄痢的功效。‘止泄痢’体现了古人对食物药用价值的认识,强调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治疗疾病。‘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说明穣不仅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能开导胸膈间的痰实结气,有助于呼吸系统的健康。‘下气不如皮也’则是对穣与穣皮功效的比较,表明穣皮在下行气方面更为有效。‘穣不可多食,止气。性虽温,甚能止渴’是对穣的食用建议和其性质的分析,指出穣不宜过量食用,以免止气过多,同时也说明穣具有温性,且能止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二)皮,指穣的皮,此处描述的是穣皮的主要功效。‘主胸中瘕热逆气’表明穣皮能治疗胸中瘕热和逆气,瘕热指的是胸中热病,逆气则是指气机逆乱。这一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病因和症状的观察,以及通过药物调节气机的方法。
(三)此段文字介绍了穣皮的一种具体用法。‘干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描述了穣皮的制作过程,通过捣碎、炼蜜为丸,便于服用。‘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说明了服用方法及治疗作用,即通过酒送服穣皮丸,以治疗下焦冷气。这里的‘下焦冷气’可能指的是下腹部或生殖系统的寒凉症状,体现了古人对寒热病机的认识。
(四)此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穣皮和杏仁的联合使用。‘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加少蜜为丸’详细说明了制作过程,强调了陈皮和杏仁的配伍。‘每日食前饮下三十丸,下腹脏间虚冷气’说明了服用方法和治疗作用,即通过食用这种丸药来治疗下腹部和内脏的虚冷气。‘香港脚冲心,心下结硬,悉主之’则列举了这种丸药可以治疗的几种具体症状,如香港脚(可能指脚气)、心下结硬等,体现了古人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