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楂子〈平〉-原文
上多食损齿及损筋。
唯治霍乱转筋,煮汁饮之。
与木瓜功相似,而小者不如也。
昔孔安国不识,而谓(梨)之不藏(者)。
今验其形小,况相似。
江南将为果子,顿食之。
其酸涩也,亦无所益。
俗呼为 梨也。
〔卷·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楂子〈平〉-译文
多吃会损害牙齿和筋骨。只有治疗霍乱引起的筋脉拘挛,可以煮汁饮用。它的功效与木瓜相似,但木瓜的功效更好。以前孔安国不认识它,还认为(梨)不能储存。现在看它的形状小,何况功效相似。江南地区把它当作水果,一次性吃掉。它的酸涩味道,也没有什么好处。俗语称之为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楂子〈平〉-注解
食:吃,这里指过多食用。
损齿:损害牙齿,指食物过于坚硬或酸性对牙齿的损害。
损筋:损害筋骨,可能指食物对筋骨健康的负面影响。
霍乱: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剧烈呕吐和腹泻。
转筋:中医术语,指筋脉痉挛,常见于霍乱等疾病中。
煮汁饮之:将某种植物的汁液煮沸后饮用,作为治疗手段。
木瓜:一种热带水果,具有舒筋活络、消食的作用。
孔安国: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以注释《尚书》而知名。
不识:不认识,不理解。
梨:一种水果,形状和味道与文中提到的“果子”相似。
不藏:不储存,指梨不易保存。
形小:形状小。
果子:水果,这里指梨。
酸涩:味道酸而涩。
俗呼:俗称为,民间通常这么叫。
卷·嘉:指《本草纲目》中的某一卷,嘉指的是美好的意思,这里可能是指记载了美好的水果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楂子〈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中关于梨的记载。首先,‘上多食损齿及损筋’一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指出梨虽然有益,但过量食用会导致牙齿和筋骨受损。中医认为,梨性寒,过量食用会伤及脾胃,导致牙齿松动和筋骨酸痛。
‘唯治霍乱转筋,煮汁饮之’表明梨汁对于治疗霍乱引起的筋骨抽搐有疗效。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常伴有剧烈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梨汁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缓解症状。
‘与木瓜功相似,而小者不如也’将梨与木瓜进行对比,说明两者的功效相近,但梨较小,功效可能不如木瓜。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功效的比较研究,以及根据食物的大小来判断其功效的观点。
‘昔孔安国不识,而谓(梨)之不藏(者)’提及孔安国对梨的不了解,认为梨不宜久藏。孔安国是西汉时期的学者,他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保存知识的局限。
‘今验其形小,况相似’通过对比现代对梨的认识,说明梨的形状较小,且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相似,进一步佐证了古人对梨的描述。
‘江南将为果子,顿食之’描述了江南地区将梨作为果子的食用习惯,说明梨在古代不仅是药用,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
‘其酸涩也,亦无所益’指出梨的酸涩口感对健康并无益处,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口感与功效关系的认识。
‘俗呼为梨也’最后一句说明梨在民间被称为梨,这是对梨这一名称的确认,也是对民间俗称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