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原文

韦瑱 梁昕 皇甫璠 辛庆之 族子昂 王子直 杜杲

韦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也。世为三辅着姓。曾祖惠度,姚泓尚书郎。随刘义真过江,仕宋为镇西府司马、顺阳太守,行南雍州事。后于襄阳归魏,拜中书侍郎,赠安西将军、洛州刺史。祖千雄,略阳郡守。父英,代郡守,赠兖州刺史。

瑱幼聪敏,有夙成之量,闾里咸敬异之。笃志好学,兼善骑射。魏孝昌三年,起家太尉府法曹参军。稍迁直后,除明威将军、雍州治中,假镇远将军、防城州将。累迁谏议大夫、冠军将军。

太祖为丞相,加前将军、太中大夫,封长安县男,食邑三百户。转行台左丞,加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迁使持节、都督南郢州诸军事、南郢州刺史。复入为行台左丞。瑱明察有干局,再居左辖,时论荣之。从复弘农,战沙苑,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又从战河桥,进爵为子,增邑二百户。大统八年,齐神武侵汾、绛,瑱从太祖御之。军还,令瑱以本官镇蒲津关,带中潬城主。寻除蒲州总管府长史。顷之,征拜鸿胪卿。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迁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行京兆郡事,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魏恭帝二年,赐姓宇文氏。三年,除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州通西域,蕃夷往来,前后刺史,多受赂遗。胡寇犯边,又莫能御。瑱雅性清俭,兼有武略。蕃夷赠遗,一无所受。胡人畏威,不敢为寇。公私安静,夷夏怀之。

孝闵帝践阼,进爵平齐县伯,增邑五百户。秩满还京,吏民恋慕,老幼追送,留连十数日,方得出境。世宗嘉之,进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成三年,卒,时年六十一。赠岐宜二州刺史。谥曰惠。天和二年,又追封为公,增邑通前三千户。仍诏其子峻袭。

峻后位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峻弟师,起家中外府记室,历兵部小府下大夫。建德末,蒲州总管府中郎,行河东郡事。

梁昕字符明,安定乌氏人也。世为关中着姓。其先因官,徙居京兆之盩厔焉。祖重耳,漳县令。父劝儒,州主薄、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赠泾州刺史。

昕少温恭,见称州里。正光五年,秦陇构乱,萧宝夤为大都督,统兵出讨,以昕为行台参军。孝昌初,拜荡寇将军,稍迁骧威将军、给事中。仍从宝夤征万俟丑奴。相持二年,前后数十战,以功(封)〔进〕征西将军。尔朱天光入关,复引为外兵参军。从天光征讨,拜右将军、太中大夫。

太祖迎魏孝武,军次雍州。昕以三辅望族上谒。太祖见昕容貌瑰伟,深赏异之。即授右府长流参军。大统初,加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丞相府户曹参军。从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除车骑将军、丞相府主簿。出为洛安郡守,征拜大将军行台兵部郎中,加帅都督。十二年,除河南郡守,镇大坞。寻又移镇阎韩。式遏边垒,甚着诚信。迁东荆州刺史。昕抚以仁惠,蛮夷悦之,流民归附者,相继而至。封安定县子,邑三百户。累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

孝闵帝践阼,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宗初,进爵胡城县伯,邑五百户。三年,除九曲城主。保定元年,迁中州刺史,增邑八百户,转邵州刺史。

二年,以母丧去职。寻起复本任。天和初,征拜工部中大夫。出为陕(西)〔州〕总管府长史。昕性温裕,有干能。历官内外,咸着声称。寻卒于位。赠大将军,谥曰贞。

昕弟荣,历位匠师下大夫,中外府中郎,蕃部、郡伯、司仓、计部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朝那县伯,赠泾宁豳三州刺史,谥曰静。

皇甫璠字景瑜,安定三水人也。世为西州着姓,后徙居京兆焉。父和,本州治中。大统末,追赠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璠少忠谨,有干略。永安中,辟州都督。太祖为牧,补主薄。以勤事被知,每蒙褒赏。大统四年,引为丞相府行参军。寻转田曹参军、东合祭酒,加散骑侍郎。稍迁兼太常少卿、都水使者,历蕃部、兵部、虞部、民部、吏部等诸曹郎中。六官建,拜计部下大夫。

孝闵帝践阼,转守庙下大夫。以选为东道大使,抚巡州防。寻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长乐县子,邑五百户。出为玉壁总管府长史。保定中,迁鸿州刺史,入为小纳言。俄除陇右总管府司马,转陕州总管府长史。征拜蕃部中大夫,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复出为陇右总管府长史。璠性平和,小心奉法,安分守志,恒以清白自处。当时号为善人。

建德元年,除民部中大夫。三年,授随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安之。其年,增邑并前二千户。六年,卒于位。赠交渭二州刺史。谥曰恭。子谅,少知名。大象中,位至吏部下大夫。

辛庆之字庆之,陇西狄道人也。世为陇右着姓。父显崇,冯翊郡守,赠雍州刺史。庆之少以文学征诣洛阳,对策第一,除秘书郎。属尔朱氏作乱,魏孝庄帝令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节度山东诸军以讨之。津启庆之为行台左丞,典参谋议。至邺,闻孝庄帝暴崩,遂出兖、冀间,谋结义徒,以赴国难。寻而节闵帝立,乃还洛阳。普泰二年,迁平北将军、太中大夫。及贺拔岳为行台,复启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寻除雍州别驾。

大统初,加车骑将军,俄迁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后太祖东讨,为行台左丞。时初复河东,以本官兼盐池都将。四年,东魏攻

正平郡,陷之,遂欲经略盐池,庆之守御有备,乃引军退。

河桥之役,大军不利,河北守令弃城走,庆之独因盐池,抗拒强敌。时论称其仁勇。

六年,行河东郡事。

九年,入为丞相府右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度支尚书。

复行河东郡事。

迁通直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加仪同三司。

庆之位遇虽隆,而率性俭素,车马衣服,亦不尚华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风度。特为当时所重。

又以其经明行修,令与卢诞等教授诸王。

魏废帝二年,拜秘书监。

寻卒于位。子加陵,主寝上士。庆之族子昂。

昂字进君。年数岁,便有成人志行。

有善相人者,谓其父仲略曰:“公家虽世载冠冕,然名德富贵,莫有及此儿者。”

仲略亦重昂志气,深以为然。

年十八,侯景辟为行台郎中,加镇远将军。

景后来附,昂遂入朝。除丞相府行参军。

大统十四年,追论归朝之勋,封襄城县男,邑二百户,转丞相府田曹参军。

及尉迟迥伐蜀,昂召募从军。蜀平,以功授辅国将军,魏都督。

迥仍表昂为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

州带山谷,旧俗生梗。昂威惠洽着,吏民畏而爱之。

成都一方之会,风俗舛杂。迥以昂达于从政,复表昂行成都令。

昂到县,即与诸生祭文翁学堂,因共欢宴。

谓诸生曰:“子孝臣忠,师严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

昂言切理至,诸生等并深感悟,归而告其父老曰:“辛君教诫如此,不可违之。”

于是井邑肃然,咸从其化。

迁梓潼郡守,进位帅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

六官建,入为司隶上士,袭爵繁昌县公。

世宗初,授天官府上士,加大都督。

武成二年,授小职方下大夫,治小兵部。

保定二年,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转小吏部。

四年,大军东讨,昂与大将军权景宣下豫州,以功赏布帛二百匹。

时益州殷阜,军国所资。经涂艰险,每苦劫盗。

诏昂使于梁、益,军民之务,皆委决焉。

昂抚导荒梗,安置城镇,数年之中,颇得宁静。

天和初,陆腾讨信州群蛮,历时未克。

高祖诏昂便于通、渠等诸州运粮馈之。

时临、信、楚、合等诸州民庶,亦多从逆。

昂谕以祸福,赴者如归。

乃令老弱负粮,壮夫拒战,咸愿为用,莫有怨者。

使还,属巴州万荣郡民反叛,攻围郡城,遏绝山路。

昂谓其同侣曰:“凶奴狂悖,一至于此!若待上闻,或淹旬月,孤城无援,必沦寇党。欲救近溺,宁暇远求越人。苟利百姓,专之可也。”

于是遂募开、通二州,得三千人,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又令其众皆作中国歌,直趣贼垒。

贼既不以为虞,谓有大军赴救,于是望风瓦解,郡境获宁。

朝廷嘉其权以济事,诏梁州总管、杞国公亮即于军中赏昂奴婢二十口、缯彩四百匹。

亮又以昂威信布于宕渠,遂表为渠州刺史。

俄转通州刺史。

昂推诚布信,甚得夷獠欢心。

秩满还京,首领皆随昂诣阙朝觐。

以昂化洽夷华,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时晋公护执政,昂稍被护亲待,高祖以是颇衔之。

及护诛,加之捶楚,因此遂卒。

昂族人仲景,好学,有雅量。

其高祖钦,后赵吏部尚书、雍州刺史,子孙因家焉。

父欢,魏陇州刺史、宋阳公。

仲景年十八,举文学,对策高第。

拜司空府主簿,迁员外散骑侍郎。

建德中,位至内史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卒于官。子衡。

王子直字孝正,京兆杜陵人也。世为郡右族。

父琳,州主簿、东雍州长史。

子直性节俭,有干能。

魏正光中,州辟主簿,起家奉朝请。

除太尉府水曹行参军,加明威将军。

时梁人围寿春,临淮王元彧率军赴援,子直以本官参彧军事。

与梁人战,斩其军主夏侯景超,梁人乃退。

淮南民庶因兵寇之后,犹聚为盗。

彧令子直招抚之,旬日之间,咸来复业,自合肥以北,安堵如旧。

永安初,拜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少卿。

普泰初,进后军将军、太中大夫。

贺拔岳入关,以子直为开府主簿,迁行台郎中。

魏孝武西迁,封山北县男,邑二百户。

大统初,汉炽屠各阻兵于南山,与陇东屠各共为唇齿。

太祖令子直率泾州步骑五千讨破之,南山平。

太祖嘉之,赐书劳问。

除尚书左外兵郎中。

三年,进车骑将军,兼中书舍人。

四年,从太祖解洛阳围,经河桥战,兼尚书左丞,出为秦州总管府司马。

时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逆命,子直从陇右大都督独孤信讨平之。

复入为大行台郎中,兼丞相府记室。

吐谷浑寇西平,以子直兼尚书兵部郎中,出陇右经略之,大破浑众于长宁川,浑贼遁走。

十五年,进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除太子中庶子,领齐王友。

寻行冯翊郡事。

十六年,魏齐王廓出牧秦陇,复以子直为秦州别驾,仍领王友。

随、陆初平,授安州长史,领别驾,加帅都督。

转并州长史。

魏废帝元年,拜使持节、大都督,行瓜州事。

子直性清静,务以德政化民,西土悦附。

魏恭帝初,征拜黄门侍郎。

卒于位。子宣礼,柱国府参军事。

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也。

祖建,魏辅国将军,赠豫州刺史。

父皎,仪同三司、武都郡守。

杲学涉经史,有当世干略。

其族父瓒,清贞有识鉴,深器重之。

常曰:“吾家千里驹也。”

瓒时仕魏为黄门侍郎,兼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行台,尚孝武妹新丰公主,因荐之于朝廷。

永熙三年,起家奉朝请,累迁辅国将军、成州长史、汉阳郡守。

世宗初,转修城郡守。

属凤州人仇周贡等构

乱,攻逼修城,杲信洽于民,部内遂无叛者。

寻而开府赵昶诸军进讨,杲率郡兵与昶合势,遂破平之。

入为司(命)〔会〕上士。

初,陈文帝弟安成王顼为质于梁,及江陵平,顼随例迁长安。

陈人请之,太祖许而未遣。

至是,帝欲归之,命杲使焉。

陈文帝大悦,即遣使报聘,并赂黔中数州之地。

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

以杲奉使称旨,进授都督,治小御伯,更往分界焉。

陈人于是以鲁山归我。

帝乃拜顼柱国大将军,诏杲送之还国。

陈文帝谓杲曰:“家弟今蒙礼遣,实是周朝之惠。然不还彼鲁山,亦恐未能及此。”

杲答曰:“安成之在关中,乃咸阳一布衣耳。然是陈之介弟,其价岂止一城。本朝亲睦九族,恕己及物,上遵太祖遗旨,下思继好之义。所以发德音者,盖为此也。

若知止侔鲁山,固当不贪一镇。况鲁山梁之旧地,梁即本朝蕃臣,若以始末言之,鲁山自合归国。云以寻常之土,易己骨肉之亲,使臣犹谓不可,何以闻诸朝廷。”

陈文帝惭恧久之,乃曰:“前言戏之耳。”

自是接遇有加常礼。

及杲还,命引升殿,亲降御座,执手以别。

朝廷嘉之,授大都督、小载师下大夫,治小纳言,复聘于陈。

中山公训为蒲州总管,以杲为府司马、州治中,兼知州府事。

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及华皎来附,诏令卫公直督元定等援之。

与陈人交战,我师不利,元定等并没。

自是,连兵不息,东南骚动。

高祖患之,乃授杲御正中大夫,〔使于陈,论保境息民之意。陈宣〕〔帝遣其黄门侍郎徐陵谓杲曰:“两国通好,本欲救患分灾,彼朝受我叛人,何也?”

杲答曰:“陈主昔在本朝,非慕义而至,上授以柱国,位极人臣,子女玉帛,备礼将送,遂主社稷,孰谓非恩。郝烈之徒,边民狂狡,曾未报德,而先纳之。今受华氏,正是相报。过自彼始,岂在本朝。”

陵曰:“彼纳华皎,志图吞噬。此受郝烈,容之而已。且华皎方州列将,窃邑叛亡。郝烈一百许户,脱身逃窜。大小有异,岂得同年而语乎?”

杲曰:“大小虽殊,受降一也。若论先后,本朝无失。”

陵曰:“周朝送主上还国,既以为恩;卫公共元定渡江,敦云非怨。计恩之与怨,亦足相埒。”

杲曰:“元定等兵败身囚,其怨已灭。陈主负扆冯玉,其恩犹在。且怨繇彼国,恩起本朝,以怨酬恩,未之闻也。”

陵乃笑而不答。

杲因谓之曰:“今三方鼎立,各图进取,苟有衅隙,实启敌心。本朝与陈,日敦邻睦,輶轩往返,积有岁年。比为疆埸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鹬蚌狗兔,势不俱全。若使齐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陈国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张旃拭玉,修好如初,共为掎角,以取齐氏。非唯两主之庆,实亦兆庶赖之。”

陵具以闻,陈宣帝许之。遂遣使来聘。〕

〔武帝建德初,为司城中大夫,使于陈。陈宣帝谓杲曰:“长湖公军人等虽筑馆处之,然恐不能无北风之恋。王褒、庾信之徒既羁旅关中,亦当有南枝之思耳。”

杲揣陈宣意,欲以元定军将士易王褒等。乃答之曰:“长湖总戎失律,临难苟免,既不死节,安用以为。〕〔且犹牛之一毛,何能损益。本朝之议,初未及此。”

陈宣帝乃止,杲还至石头,又遣谓之曰:“若欲合从,共图齐氏,能以樊、邓见与,方可表信。”

杲答曰:“合从图齐,岂唯弊邑之利。必须城镇,宜待之于齐。先索汉南,使者不敢闻命。”

还,除司仓中大夫。〕

后四年,迁温州刺史,赐爵义兴县伯。

大象元年,征拜御正中大夫,复使于陈。

二年,除申州刺史,加开府仪同大将军,进爵为侯,邑一千三百户。

除同州司会。

隋开皇元年,以杲为同州总(管)〔监〕,进爵为公。

俄迁工部尚书。

二年,除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寻以疾卒。

子运,大象末,宣纳上士。

杲兄长晖,位至仪同三司。

史臣曰:韦、辛、皇甫之徒,并关右之旧族也。或纡组登朝,获当官之誉;或张旃出境,有专对之才。既茂国猷,克隆家业。美矣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译文

韦瑱、梁昕、皇甫璠、辛庆之、族子昂、王子直、杜杲

韦瑱,字世珍,是京兆杜陵人。家族世代为三辅地区的显赫姓氏。曾祖父惠度,曾任姚泓的尚书郎。随刘义真渡江南下,在宋朝担任镇西府司马、顺阳太守,代理南雍州事务。后来在襄阳归附北魏,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追赠安西将军、洛州刺史。祖父千雄,曾任略阳郡守。父亲英,曾任代郡守,追赠兖州刺史。

韦瑱自幼聪明,有早熟的器量,乡里人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立志好学,同时擅长骑射。北魏孝昌三年,他初任太尉府法曹参军。逐渐升迁为直后,被任命为明威将军、雍州治中,代理镇远将军、防城州将。后来升任谏议大夫、冠军将军。

太祖担任丞相时,加封他为前将军、太中大夫,封为长安县男,食邑三百户。转任行台左丞,加封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升任使持节、都督南郢州诸军事、南郢州刺史。后又回到行台担任左丞。韦瑱明察秋毫,有才干,再次担任左辖,时人都称赞他。他随军收复弘农,参加沙苑之战,加封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又随军参加河桥之战,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二百户。大统八年,齐神武侵犯汾、绛地区,韦瑱随太祖抵御敌军。军队回师后,太祖命令韦瑱以原职镇守蒲津关,兼任中潬城主。不久被任命为蒲州总管府长史。不久,被征召为鸿胪卿。因出身望族,兼任乡兵统帅,加封帅都督。升任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代理京兆郡事务,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魏恭帝二年,赐姓宇文氏。三年,被任命为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瓜州通往西域,蕃夷往来频繁,历任刺史大多接受贿赂。胡寇侵犯边境,也无人能抵御。韦瑱性情清正俭朴,兼有武略。蕃夷赠送的礼物,他一概不收。胡人畏惧他的威严,不敢侵犯。公私事务都安定,夷夏之人都怀念他。

孝闵帝即位后,韦瑱晋升为平齐县伯,增加食邑五百户。任期届满回京时,官吏和百姓都恋恋不舍,老幼相送,停留了十多天才得以出境。世宗嘉奖他,晋升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成三年,韦瑱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岐宜二州刺史,谥号为惠。天和二年,又追封为公,增加食邑至三千户。并下诏让他的儿子峻继承爵位。

峻后来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峻的弟弟师,初任中外府记室,历任兵部小府下大夫。建德末年,任蒲州总管府中郎,代理河东郡事务。

梁昕,字符明,是安定乌氏人。家族世代为关中的显赫姓氏。祖先因官职迁居京兆的盩厔。祖父重耳,曾任漳县令。父亲劝儒,曾任州主薄、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追赠泾州刺史。

梁昕年少时温和恭敬,在州里颇受称赞。正光五年,秦陇地区发生叛乱,萧宝夤担任大都督,统兵讨伐,任命梁昕为行台参军。孝昌初年,被任命为荡寇将军,逐渐升迁为骧威将军、给事中。他随萧宝夤征讨万俟丑奴,相持两年,前后数十战,因功晋升为征西将军。尔朱天光入关后,又任命他为外兵参军。他随尔朱天光征讨,被任命为右将军、太中大夫。

太祖迎接魏孝武帝时,军队驻扎在雍州。梁昕以三辅望族的身份谒见太祖。太祖见梁昕容貌雄伟,非常赏识他。当即任命他为右府长流参军。大统初年,加封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任丞相府户曹参军。他随军收复弘农,参加沙苑之战,都有功绩。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丞相府主簿。后出任洛安郡守,征召为大将军行台兵部郎中,加封帅都督。十二年,被任命为河南郡守,镇守大坞。不久又移镇阎韩。他镇守边垒,以诚信著称。升任东荆州刺史。梁昕以仁惠抚慰百姓,蛮夷都心悦诚服,流民归附者络绎不绝。被封为安定县子,食邑三百户。后来升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

孝闵帝即位后,梁昕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宗初年,晋升为胡城县伯,食邑五百户。三年,被任命为九曲城主。保定元年,升任中州刺史,增加食邑八百户,转任邵州刺史。

二年,因母亲去世离职。不久复任原职。天和初年,被征召为工部中大夫。出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梁昕性情温和,有才干。历任内外官职,都享有声誉。不久在任上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为贞。

梁昕的弟弟荣,历任匠师下大夫,中外府中郎,蕃部、郡伯、司仓、计部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朝那县伯,追赠泾宁豳三州刺史,谥号为静。

皇甫璠,字景瑜,是安定三水人。家族世代为西州的显赫姓氏,后来迁居京兆。父亲和,曾任本州治中。大统末年,追赠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皇甫璠年少时忠诚谨慎,有才干。永安年间,被任命为州都督。太祖担任州牧时,任命他为主薄。因勤于职守而受到赏识,经常得到褒奖。大统四年,被任命为丞相府行参军。不久转任田曹参军、东合祭酒,加封散骑侍郎。逐渐升迁为兼太常少卿、都水使者,历任蕃部、兵部、虞部、民部、吏部等诸曹郎中。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计部下大夫。

孝闵帝即位后,转任守庙下大夫。被选为东道大使,巡视州防。不久加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长乐县子,食邑五百户。出任玉壁总管府长史。保定年间,升任鸿州刺史,入朝担任小纳言。不久被任命为陇右总管府司马,转任陕州总管府长史。征召为蕃部中大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出任陇右总管府长史。皇甫璠性情平和,小心守法,安分守己,始终以清白自持。当时被称为善人。

建德元年,被任命为民部中大夫。三年,出任随州刺史。他施政简朴惠民,百姓安居乐业。同年,增加食邑至二千户。六年,在任上去世。追赠交渭二州刺史,谥号为恭。他的儿子谅,年少时就有名望。大象年间,官至吏部下大夫。

辛庆之,字庆之,是陇西狄道人。家族世代为陇右的显赫姓氏。父亲显崇,曾任冯翊郡守,追赠雍州刺史。辛庆之年少时因文学被征召到洛阳,对策第一,被任命为秘书郎。当时尔朱氏作乱,魏孝庄帝命令司空杨津为北道行台,统领山东诸军讨伐。杨津任命辛庆之为行台左丞,负责参谋议政。到邺城后,听说孝庄帝突然驾崩,于是出走到兖、冀之间,谋划结集义士,以救国难。不久节闵帝即位,他回到洛阳。普泰二年,升任平北将军、太中大夫。贺拔岳担任行台时,又任命辛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不久被任命为雍州别驾。

大统初年,加封车骑将军,不久升任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后来太祖东征,他担任行台左丞。当时刚刚收复河东,他以原职兼任盐池都将。四年,东魏进攻

正平郡被攻陷后,敌军企图进一步控制盐池,但庆之早有防备,敌军只得撤退。

在河桥之战中,大军失利,河北的守城官员纷纷弃城逃跑,只有庆之坚守盐池,抵抗强敌。当时人们称赞他的仁勇。

六年,庆之被任命为河东郡的行政长官。

九年,他被调入朝廷,担任丞相府右长史,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并被任命为度支尚书。

之后,他再次被派往河东郡任职。

后来,他被提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南荆州刺史,并加封为仪同三司。

尽管庆之的地位显赫,但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的车马和服饰。他的志向和胸怀宽广,具有儒者的风度,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

由于他精通经典且品行端正,朝廷让他与卢诞等人一起教授诸王。

魏废帝二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监。

不久后,他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加陵,担任主寝上士。庆之的族子名叫昂。

昂字进君。他从小就表现出成年人的志向和行为。

有一位擅长相面的人对他的父亲仲略说:“你们家族虽然世代显贵,但名望和富贵都不及这个孩子。”

仲略也非常看重昂的志气,深以为然。

昂十八岁时,侯景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并加封为镇远将军。

后来侯景归附朝廷,昂也随之入朝,被任命为丞相府行参军。

大统十四年,朝廷追认他归朝的功勋,封他为襄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并调任丞相府田曹参军。

当尉迟迥讨伐蜀地时,昂招募士兵随军出征。蜀地平定后,他因功被任命为辅国将军,魏都督。

尉迟迥又上表推荐昂为龙州长史,兼任龙安郡的行政长官。

龙州地处山谷,民风彪悍。昂以威德并施,使官吏和百姓既敬畏又爱戴他。

成都作为一方重镇,风俗混杂。尉迟迥认为昂善于从政,又推荐他担任成都令。

昂到任后,立即与学生们一起祭祀文翁学堂,并举行宴会。

他对学生们说:“孝顺父母、忠于君主,尊敬师长、信任朋友,这是立身之本。如果不遵循这些教诲,如何能成就名声?你们应当各自努力,争取美好的声誉。”

昂的话切中要害,学生们深受感动,回去后告诉他们的长辈:“辛君的教诲如此深刻,我们不能违背。”

于是,整个城邑变得井然有序,大家都遵从昂的教化。

后来,昂被调任梓潼郡守,晋升为帅都督,并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

六官制度建立后,他被调入朝廷,担任司隶上士,并继承了繁昌县公的爵位。

世宗初年,他被任命为天官府上士,并加封为大都督。

武成二年,他被任命为小职方下大夫,负责小兵部的事务。

保定二年,他被提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调任小吏部。

四年,大军东征,昂与大将军权景宣一起攻下豫州,因功被赏赐布帛二百匹。

当时益州富庶,是军国的重要物资来源。但由于道路艰险,经常遭到劫匪的困扰。

朝廷下诏让昂前往梁、益二州,负责军民事务。

昂安抚荒蛮之地,安置城镇,几年内使当地恢复了宁静。

天和初年,陆腾讨伐信州的蛮族,但久攻不下。

高祖下诏让昂在通、渠等州调运粮草支援陆腾。

当时临、信、楚、合等州的百姓也大多参与了叛乱。

昂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许多人纷纷归顺。

他让老弱之人负责运送粮草,壮丁则参与战斗,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没有怨言。

昂完成任务后返回,恰逢巴州万荣郡的百姓叛乱,围攻郡城,切断了山路。

昂对他的同伴说:“这些凶徒如此猖狂!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可能会拖延数月,孤城无援,必定会被叛军攻陷。要想救近在眼前的危难,哪有时间远求他人?只要有利于百姓,我们可以自行决断。”

于是他招募开、通二州的士兵,共得三千人,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地进攻叛军。

他还让士兵们唱起中原的歌曲,直捣叛军的营垒。

叛军毫无防备,以为有大军来援,于是望风而逃,郡境得以安宁。

朝廷赞赏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下诏让梁州总管、杞国公亮在军中赏赐昂二十名奴婢和四百匹缯彩。

亮又因为昂在宕渠的威信,推荐他担任渠州刺史。

不久后,昂调任通州刺史。

他以诚信待人,深得夷獠的欢心。

任期结束后,他返回京城,夷獠的首领们都跟随他到朝廷朝觐。

由于昂在夷汉之间的教化卓有成效,他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晋公护执政,昂逐渐受到护的亲近,高祖因此对他有所不满。

护被诛杀后,昂受到牵连,遭到鞭打,最终因此去世。

昂的族人仲景,好学且有雅量。

他的高祖钦是后赵的吏部尚书、雍州刺史,子孙因此定居在那里。

仲景的父亲欢是魏的陇州刺史、宋阳公。

仲景十八岁时,因文学才能出众,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

他被任命为司空府主簿,后升任员外散骑侍郎。

建德年间,他官至内史下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他在任上去世,儿子名叫衡。

王子直字孝正,是京兆杜陵人。他的家族世代为郡中的大族。

他的父亲琳曾任州主簿、东雍州长史。

子直性格节俭,有才干。

魏正光年间,他被州里任命为主簿,从此步入仕途,担任奉朝请。

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尉府水曹行参军,并加封为明威将军。

当时梁军围攻寿春,临淮王元彧率军救援,子直以本官身份参与元彧的军事行动。

在与梁军的战斗中,他斩杀了梁军的军主夏侯景超,梁军因此撤退。

淮南的百姓在战乱后仍然聚众为盗。

元彧命令子直招抚他们,短短几天内,百姓纷纷恢复生产,自合肥以北的地区恢复了平静。

永安初年,他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少卿。

普泰初年,他被提升为后军将军、太中大夫。

贺拔岳入关时,任命子直为开府主簿,后升任行台郎中。

魏孝武西迁时,封他为山北县男,食邑二百户。

大统初年,汉炽屠各在南山起兵,与陇东屠各互为犄角。

太祖命令子直率领泾州的五千步骑兵讨伐他们,最终平定了南山。

太祖赞赏他的功绩,赐书慰问。

他被任命为尚书左外兵郎中。

三年,他被提升为车骑将军,兼任中书舍人。

四年,他随太祖解洛阳之围,参与河桥之战,兼任尚书左丞,后被派往秦州担任总管府司马。

当时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反叛,子直随陇右大都督独孤信讨平了他。

之后,他再次被调入朝廷,担任大行台郎中,兼任丞相府记室。

吐谷浑入侵西平时,子直兼任尚书兵部郎中,率军出陇右讨伐,在长宁川大败吐谷浑,敌军溃逃。

十五年,他被提升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并担任太子中庶子,兼任齐王友。

不久后,他代理冯翊郡的行政事务。

十六年,魏齐王廓出任秦陇的牧守,子直再次被任命为秦州别驾,仍兼任齐王友。

随、陆初年,他被任命为安州长史,兼任别驾,并加封为帅都督。

后来,他调任并州长史。

魏废帝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大都督,负责瓜州的事务。

子直性格清静,致力于以德政教化百姓,西部的百姓都心悦诚服。

魏恭帝初年,他被征召为黄门侍郎。

他在任上去世,儿子宣礼担任柱国府参军事。

杜杲字子晖,是京兆杜陵人。

他的祖父建曾任魏的辅国将军,死后被追赠为豫州刺史。

他的父亲皎曾任仪同三司、武都郡守。

杜杲博学经史,具有当世的才干和谋略。

他的族父瓒为人清廉正直,有识人之明,非常器重他。

瓒常说:“他是我们家族的千里马。”

瓒当时在魏朝担任黄门侍郎,兼任度支尚书、卫大将军、西道行台,娶了孝武帝的妹妹新丰公主,因此向朝廷推荐了杜杲。

永熙三年,杜杲以奉朝请的身份步入仕途,历任辅国将军、成州长史、汉阳郡守。

世宗初年,他调任修城郡守。

当时凤州人仇周贡等人策划叛乱。

叛乱发生,叛军攻打并逼迫修城,杲的威信在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在他的辖区内没有出现叛乱者。

不久,开府赵昶率领各路军队进行讨伐,杲率领郡兵与赵昶联合,最终平定了叛乱。

杲被任命为司会上士。

起初,陈文帝的弟弟安成王顼作为人质被送到梁国,江陵平定后,顼按照惯例被迁往长安。

陈国请求归还顼,太祖答应了但没有立即遣返。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想要归还顼,命令杲出使陈国。

陈文帝非常高兴,立即派遣使者回访,并赠送了黔中的几个州作为礼物。

还请求划定边界,永远保持友好关系。

因为杲的出使符合皇帝的旨意,他被提升为都督,担任小御伯,再次前往划定边界。

陈国于是将鲁山归还给我们。

皇帝于是任命顼为柱国大将军,命令杲护送他回国。

陈文帝对杲说:“我的弟弟现在受到礼遇遣返,实在是周朝的恩惠。但是如果不归还鲁山,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杲回答说:“安成王在关中,不过是咸阳的一个普通百姓。但他是陈国的弟弟,他的价值岂止一座城池。我们朝廷亲睦九族,宽恕自己并及于他人,上遵太祖的遗旨,下思继好的意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德音,正是为了这个原因。

如果知道仅仅等同于鲁山,当然不会贪图一座城池。何况鲁山是梁国的旧地,梁国是我们朝廷的藩臣,如果从头到尾来说,鲁山自然应该归还给国家。用普通的土地,交换自己的骨肉亲人,即使是我这样的使臣也认为不可,更何况是朝廷呢。”

陈文帝感到惭愧,良久才说:“之前的话只是开玩笑。”

从此以后,接待杲的礼节更加隆重。

杲回国后,皇帝命令他上殿,亲自走下御座,握手告别。

朝廷嘉奖他,任命他为大都督、小载师下大夫,担任小纳言,再次出使陈国。

中山公训担任蒲州总管,任命杲为府司马、州治中,兼任州府事务。

加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华皎来归附,皇帝命令卫公直督元定等人支援他。

与陈国交战,我军不利,元定等人全部阵亡。

从此以后,战争不断,东南地区动荡不安。

高祖对此感到忧虑,于是任命杲为御正中大夫,出使陈国,讨论保境安民的意义。陈宣帝派遣黄门侍郎徐陵对杲说:“两国通好,本来是为了救患分灾,你们朝廷接受我们的叛徒,这是为什么?”

杲回答说:“陈主以前在我们朝廷,并不是因为仰慕道义而来,我们朝廷授予他柱国的职位,位极人臣,子女玉帛,备礼送他回国,他最终成为国家的君主,谁能说这不是恩惠。郝烈这些人,是边境的狂狡之徒,还没有报答恩德,就先接纳了他们。现在我们接受华氏,正是为了报答。过错从你们开始,怎么能怪我们朝廷。”

徐陵说:“你们接纳华皎,意图吞并。我们接受郝烈,只是容忍而已。而且华皎是方州的列将,窃取城邑叛逃。郝烈只有一百多户,脱身逃窜。大小有别,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杲说:“大小虽然不同,接受投降是一样的。如果论先后,我们朝廷没有过失。”

徐陵说:“周朝送主上回国,已经算是恩惠;卫公和元定渡江,怎么能说不是怨恨。计算恩惠和怨恨,也足以相抵。”

杲说:“元定等人兵败被囚,他们的怨恨已经消除。陈主背负扆冯玉,他的恩惠还在。而且怨恨来自你们国家,恩惠起于我们朝廷,用怨恨来报答恩惠,从未听说过。”

徐陵于是笑而不答。

杲于是对他说:“现在三方鼎立,各自图谋进取,如果有嫌隙,实际上会引发敌人的野心。我们朝廷与陈国,日益敦睦邻好,使者往来,已经有很多年了。最近因为边界的事情,竟然成为仇敌,结怨连兵,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鹬蚌相争,势不两全。如果让齐国乘虚而入,那么我们都将陷入危险。不如心怀悔恨,改变策略,陈国停止争夺桑田的心思,我们朝廷弘扬灌瓜的义举,张旃拭玉,修好如初,共同作为掎角之势,以对付齐国。这不仅是两国君主的喜庆,实际上也是百姓的福祉。”

徐陵将这番话报告给陈宣帝,陈宣帝同意了。于是派遣使者来访问。

武帝建德初年,杲被任命为司城中大夫,出使陈国。陈宣帝对杲说:“长湖公的军人等虽然筑馆安置,但恐怕不能没有北风的思念。王褒、庾信这些人既然羁旅关中,也应该有南枝的思念。”

杲揣测陈宣帝的意思,想要用元定军的将士交换王褒等人。于是回答说:“长湖公总戎失律,临难苟免,既然没有死节,还有什么用。而且这不过是牛的一毛,怎么能增减。我们朝廷的议论,最初并没有涉及这一点。”

陈宣帝于是作罢,杲回到石头城,又派人来说:“如果想要合从,共同图谋齐国,能够将樊、邓给我们,才能表示诚意。”

杲回答说:“合从图齐,岂止是我们国家的利益。必须要有城镇,应该等待齐国的行动。先索要汉南,使者不敢接受命令。”

回国后,被任命为司仓中大夫。

四年后,杲被调任温州刺史,赐爵义兴县伯。

大象元年,被征召为御正中大夫,再次出使陈国。

二年,被任命为申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大将军,进爵为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被任命为同州司会。

隋开皇元年,杲被任命为同州总监,进爵为公。

不久,调任工部尚书。

二年,被任命为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不久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运,大象末年,担任宣纳上士。

杲的兄长晖,官至仪同三司。

史臣评论说:韦、辛、皇甫这些人,都是关右的旧族。有的纡组登朝,获得了当官的声誉;有的张旃出境,有专对的才能。既茂盛了国家的谋略,又光大了家族的事业。真是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注解

韦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官员,历任多种官职,以清廉和武略著称。

梁昕:字符明,安定乌氏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官员,以温恭和干能著称,历任多种官职。

皇甫璠:字景瑜,安定三水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官员,以忠谨和干略著称,历任多种官职。

辛庆之:字庆之,陇西狄道人,北魏至北周时期的官员,以文学和军事才能著称,历任多种官职。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代为京兆郡的属县。

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是汉代京畿地区的行政划分。

姚泓:后秦的末代皇帝,公元416年至417年在位。

刘义真:南朝宋的宗室,曾任镇西将军。

魏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5年至527年。

太祖:指北周太祖宇文泰,北周的开国皇帝。

大统: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年号,公元535年至551年。

齐神武:指北齐神武帝高欢,北齐的开国皇帝。

孝闵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的第二位皇帝。

世宗:指北周世宗宇文毓,北周的第三位皇帝。

武成:北周世宗宇文毓的年号,公元559年至560年。

天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公元566年至572年。

建德: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公元572年至578年。

大象: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公元579年至580年。

正平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盐池:古代重要的盐产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历史上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河桥之役:指发生在河桥地区的一场重要战役,河桥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古代军事要地。

丞相府右长史:古代官职,丞相府的属官,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属于皇帝的近臣。

度支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管理。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南荆州刺史:古代官职,南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相当于三公的待遇,是一种荣誉性的加官。

秘书监: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文书工作。

行台郎中:古代官职,行台的属官,负责具体事务。

镇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襄城县男:古代爵位,男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襄城县是其封地。

辅国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龙州长史:古代官职,龙州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文翁学堂:古代学堂名,文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学堂以他的名字命名。

梓潼郡守:古代官职,梓潼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帅都督: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武官。

司隶上士:古代官职,司隶校尉的属官,负责监察和治安工作。

繁昌县公:古代爵位,公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繁昌县是其封地。

天官府上士:古代官职,天官府的属官,负责天文历法等工作。

大都督: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的最高级武官。

小职方下大夫:古代官职,职方司的属官,负责地理和军事地图的绘制。

小兵部:古代官职,兵部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车骑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最高级的武官之一。

豫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梁、益:梁指梁州,益指益州,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四川省境内。

通、渠等诸州:通州和渠州等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巴州万荣郡:古代州郡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宕渠: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渠州刺史:古代官职,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通州刺史:古代官职,通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最高级的武官之一。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相当于三公的待遇,是一种荣誉性的加官。

晋公护:指晋国公宇文护,北周时期的权臣。

高祖:指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的开国皇帝。

内史下大夫:古代官职,内史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京兆杜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境内。

奉朝请:古代官职,负责朝会的礼仪工作。

太尉府水曹行参军:古代官职,太尉府的属官,负责水利事务。

明威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中级武官。

临淮王元彧:临淮王是古代王爵,元彧是北魏宗室。

夏侯景超:梁朝的将领。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鸿胪少卿:古代官职,鸿胪寺的副长官,负责外交和礼仪工作。

后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中级武官。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属于文官,负责谏议工作。

贺拔岳:北魏末期的将领。

开府主簿:古代官职,开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山北县男:古代爵位,男是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山北县是其封地。

泾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尚书左外兵郎中: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车骑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秦州总管府司马:古代官职,秦州总管府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凉州刺史:古代官职,凉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陇右大都督:古代官职,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吐谷浑:古代民族名,活动于今天的青海省和甘肃省一带。

长宁川: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青海省境内。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属于文官,负责谏议工作。

太子中庶子:古代官职,太子的属官,负责辅导太子。

齐王友:古代官职,齐王的属官,负责辅导齐王。

冯翊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秦州别驾:古代官职,秦州的副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安州长史:古代官职,安州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并州长史:古代官职,并州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使持节:古代官职,持有节杖,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瓜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属于皇帝的近臣。

柱国府参军事:古代官职,柱国府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杜杲:北周时期的官员,京兆杜陵人。

豫州刺史:古代官职,豫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武都郡守:古代官职,武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卫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最高级的武官之一。

西道行台:古代官职,负责西部地区军政事务的行政机构。

新丰公主:北魏孝武帝的妹妹。

成州长史:古代官职,成州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汉阳郡守:古代官职,汉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修城郡守:古代官职,修城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

凤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杲:指韦杲,北周时期的官员,以其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

陈文帝:指南朝陈的第二位皇帝陈蒨,其在位期间与北周有多次外交互动。

安成王顼:陈文帝的弟弟,曾被作为人质送往北周。

鲁山: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历史上为战略要地。

柱国大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将领。

御正中大夫:古代中国的官职,主要负责皇帝的文书和礼仪事务。

司城中大夫: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城市的管理和防御。

温州刺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温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义兴县伯:古代中国的爵位,授予有功的官员。

开府仪同大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通常授予有重大功勋的将领。

工部尚书: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韦瑱、梁昕、皇甫璠、辛庆之四位北朝时期的官员的生平事迹。这些人物均出自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影响力。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朝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这些人物均以清廉、干练、忠谨著称,体现了北朝时期官员的典型形象。例如,韦瑱在瓜州任职时,拒绝接受蕃夷的赠遗,使得胡人不敢侵犯边境,公私安静,夷夏怀之。这种清廉自守、以德服人的行为,不仅赢得了民众的尊敬,也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其次,这些人物在军事上也有卓越的表现。例如,梁昕在秦陇构乱时,随萧宝夤出征,前后数十战,以功进征西将军。皇甫璠在太祖为牧时,以勤事被知,每蒙褒赏。这些事迹反映了北朝时期官员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方面的贡献。

再次,这些人物在文化上也有深厚的造诣。例如,辛庆之少以文学征诣洛阳,对策第一,除秘书郎。这种文化素养不仅使他们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使他们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最后,这些人物的事迹也反映了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例如,韦瑱在魏恭帝二年赐姓宇文氏,反映了北周时期宇文氏家族的崛起和对其他家族的吸纳。梁昕在孝闵帝践阼时,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反映了北周时期官员晋升的途径和标准。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记载了四位官员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北朝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周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首先,文中提到的庆之和昂都是北周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对抗强敌和治理边疆地区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庆之在河桥之役中坚守盐池,成功抵御了强敌的进攻,赢得了时人的赞誉。昂则在治理龙州和成都时,通过威惠并施的手段,成功安抚了当地的吏民,使得井邑肃然,风俗大为改善。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昂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他在成都任职时,与诸生祭文翁学堂,并通过言传身教,教导诸生要孝忠严信,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昂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儒者的风范,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昂在军事上的多次成功,尤其是在平定叛乱和抵御外敌方面,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在巴州万荣郡民反叛时,果断采取行动,成功平定了叛乱,赢得了朝廷的嘉奖。这种果断和勇敢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将领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昂的族人仲景和子直,他们同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仲景好学有雅量,子直性节俭有干能,他们在各自的职位上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品德。尤其是子直在平定南山屠各和吐谷浑的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太祖的嘉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几位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北周时期官员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官员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周时期韦杲的外交活动和政治生涯,展现了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的卓越才能。韦杲不仅在北周内部平定了叛乱,还在与南朝陈的外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地处理了关于安成王顼的归还问题,并通过智慧和策略维护了北周的利益。

文中提到的鲁山问题,韦杲以高超的外交辞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回应了陈文帝的试探,不仅维护了北周的尊严,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外交手腕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显示了韦杲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此外,韦杲在处理与陈朝的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倡导和平共处,这在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中显得尤为珍贵。他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不仅为北周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期,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宝贵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韦杲个人的政治和外交成就,也反映了北周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外交策略,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