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栗子-原文
(一)生食治腰脚。
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嘉〕
(二)又,树皮∶主瘅疮毒。
〔嘉〕
(三)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
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
就中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
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
〔嘉〕
(四)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
〔嘉〕
(五)今有所食生栗,可于热灰中煨之,令才汗出,即啖之,甚破气。
不得使通熟,熟即拥气。
生即发气。
故火煨杀其木气耳。
〔心·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栗子-译文
(一)生吃栗子可以治疗腰脚疼痛。蒸炒后食用,会使气滞,患有风湿和气滞的人不宜食用。
(二)另外,栗子皮:主要用于治疗痈疮毒肿。
(三)仔细考虑:栗子应该在中午晒干,食用后可以下气、补益身体。如果不晒干,栗子中仍有木气,不利于补益身体。其中吴地的栗子大而味道淡,不如北方的栗子。栗子上的薄皮,磨成粉末,与蜜混合后涂抹在脸上,可以舒展皱纹。
(四)另外,栗子壳:煮汁饮用,可以止吐、消渴。
(五)现在有一种吃生栗子的方法,可以将栗子放在热灰中煨烤,等到栗子稍微出汗时,就吃掉,这样很能破除气滞。不要让栗子完全熟透,因为熟透会让人气滞。生栗子则会发散气滞。所以用火煨烤是为了去除栗子的木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栗子-注解
生食:指直接食用,未经烹饪的食物。
腰脚:指腰部和脚部,这里可能指的是腰脚的疾病。
蒸炒:指通过蒸和炒的方式烹饪食物。
气拥:指气机郁结,不通畅。
风水气:指与风水相关的气息,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不良的气候或环境。
瘅疮毒:瘅指热病,疮毒指疮疡和毒病,这里可能指的是由热病引起的疮毒。
日中曝干:指在正午时分的阳光下晒干。
下气:指食物或药物能帮助排气,缓解胀气。
补益:指食物或药物能滋补身体,增强体力。
木气:同上,指食物中保留的树木的原始气息。
吴栗:指吴地的栗子,吴地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吴国地区。
北栗:指北方的栗子,相对于吴栗,可能指更北方的栗子品种。
研:指将物体磨成粉末。
蜜:指蜂蜜,一种甜味的食品,常用于烹饪和药物中。
展皱:指使皮肤皱纹展开,可能指的是美容或抗衰老的效果。
壳:指坚果的外壳。
煮汁:指将外壳煮成汁液。
反胃:指恶心、呕吐,可能是因为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适。
消渴:指消渴症,即糖尿病,古代对糖尿病的称呼。
煨:指用灰烬或火灰包裹食物,慢慢加热烹饪。
汗出:指食物加热到一定程度时,表面出现水珠,类似于出汗的现象。
啖:指吃,品尝。
破气:指食物能帮助消化,促进气机畅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栗子-评注
(一)此句所述‘生食治腰脚’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已经了解到食物对于身体的不同影响,生食可以治疗腰脚疾病,说明生食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则是对烹饪方法与食物气性的描述,指出蒸炒会改变食物的气性,对于患有风水气的人不适宜,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气性的理解和对食疗的谨慎态度。
(二)‘树皮∶主瘅疮毒’这句话说明了树皮在古代医学中的用途,瘅疮毒可能指的是某些皮肤病或感染性疾病,而树皮被用来治疗这些疾病,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植物药性的认识。
(三)‘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这段话详细说明了栗子的食用方法和选择标准。‘宜日中曝干’说明了栗子在食用前需要经过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木气,这样食用才能下气、补益身体。‘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则是对不同地区栗子的比较,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品质的鉴赏能力。
(四)‘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栗子壳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反胃和消渴等症状,这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中细微部分的利用和对食疗的深入探索。
(五)‘今有所食生栗,可于热灰中煨之,令才汗出,即啖之,甚破气。不得使通熟,熟即拥气。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耳。’此句详细描述了生栗的食用方法,指出生栗需要在热灰中煨熟,这样既能破气,又不会拥气。这里的‘火煨杀其木气’说明了古人对食物气性的处理方法,通过烹饪手段来调整食物的气性,以达到更好的食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