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柑子(乳柑子)〈寒〉-原文
(一)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
初未霜时,亦酸。
及得霜后,方即甜美。
故名之曰甘。
〔心·证〕
(二)利肠胃热毒,下丹石,(止暴)渴。
食多令人肺燥,冷中,发流癖病也。
〔心·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柑子(乳柑子)〈寒〉-译文
这种果实可以食用,它的皮不能入药。在初霜之前,味道也是酸的。等到霜降之后,果实才变得甜美。因此给它取名为甘。〔心·证〕
它对肠胃的热毒有好处,可以降低丹石(一种药物)的毒性,止渴。食用过多会让人肺部干燥,容易引起冷中(中医术语,指身体受寒),还会诱发流鼻涕的疾病。〔心·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柑子(乳柑子)〈寒〉-注解
堪食:指可以食用,这里指这种果实适合食用。
皮:果实的皮层,这里指甘果的皮。
药用:作为药物使用,这里指甘果的皮不能作为药物使用。
未霜:指霜降之前,指天气还没有寒冷到下霜的时候。
酸:味道酸,这里指甘果在霜降之前味道酸。
霜后:霜降之后,指天气已经冷到下霜的时候。
甜美:味道甜而美好,这里指甘果在霜降之后味道变得甜美。
甘:指味道甜,这里指甘果因为霜降之后味道变甜而得名。
心·证: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古代医学文献的分类,’心’可能代表心脏或与心脏相关的疾病,’证’可能代表症状或诊断。
利肠胃热毒:指甘果对肠胃中的热毒有好处,有助于清除。
下丹石:丹石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矿物质或药物,’下’可能指使其下行,即有助于排出。
止暴渴:止住突然出现的口渴,即有解渴的作用。
食多:食用过多。
肺燥:肺部的干燥,可能指肺部干燥或肺燥症。
冷中:指身体内部寒冷,可能指体质偏寒或寒性疾病。
发流癖病:引发流痰癖病,流痰癖病可能是一种古代医学描述的疾病,具体症状不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柑子(乳柑子)〈寒〉-评注
(一)此段古文出自《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文中描述的是一种名为‘甘’的果实。‘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表明这种果实可以食用,但其皮不具备药用价值。‘初未霜时,亦酸’说明在未下霜之前,这种果实味道酸涩。‘及得霜后,方即甜美’则表明当果实受到霜冻的影响后,其味道变得甜美。‘故名之曰甘’揭示了这种果实因其甜美而得名。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果实的味道变化,还蕴含了自然现象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食物特性的描述方式。
(二)此段文字继续介绍‘甘’果实的药用价值。‘利肠胃热毒’说明这种果实对肠胃中的热毒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下丹石’可能指的是将药物送至丹田,即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穴位,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止暴渴’则表明这种果实可以迅速缓解口渴。然而,‘食多令人肺燥,冷中,发流癖病也’也提醒人们,过量食用这种果实可能会导致肺燥、冷中,甚至引发流涕等疾病。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人对食物药用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强调了适量原则,即任何事物都有其适宜的量,过量则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观点与现代营养学中的适量原则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