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枇杷〈温〉-原文
(一)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
〔心·嘉〕
(二)子∶食之润肺,热上焦。
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心·嘉〕
(三)(叶)∶卒呕 不止、不欲食。
〔证〕
(四)又,煮汁饮之,止渴。
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枇杷〈温〉-译文
(一)这种食物对五脏有益,长期食用会导致发热和黄疸。(心·嘉)
(二)食用它可以使肺部滋润,但会引起上焦发热。如果与热炙的肉或热面食一起食用,会使人患上热毒黄疸病。(心·嘉)
(三)(叶)突然呕吐不止,不想吃东西。(证)
(四)另外,煮汁饮用可以解渴。对治疗肺病和肺风疮、胸面上疮有好处。(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枇杷〈温〉-注解
利五脏:指食物或药物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都有益处,能够调和五脏的功能。
久食:长时间食用。
发热黄:发热并且出现黄疸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体内湿热过盛或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
子:指植物的种子,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植物的种子。
润肺:指食物或药物能够滋养肺部,对肺部健康有益。
热上焦:指食物或药物的性质是温热的,容易上行至身体的上部,如胸部。
热炙肉:用火烤热的肉。
热面食:热的面条或其他面食。
热毒黄病:由热毒引起的黄疸病,症状为发热和黄疸。
卒呕:突然呕吐。
不止:不止于某一方面,表示症状持续不断。
不欲食:不想吃东西。
煮汁饮之:将某物煮成汁液后饮用。
止渴:能够止住口渴。
偏理肺:特别适合调理肺部。
肺风疮:肺部风邪引起的皮肤疾病。
胸面上疮:胸部和面部出现的疮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枇杷〈温〉-评注
(一)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心·嘉〕
此句出自《心·嘉》,描述了一种食物对五脏的益处。‘利五脏’表明这种食物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都有好处,强调了其全面调养身体的作用。‘久食亦发热黄’则是对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提示,‘发热黄’可能指的是身体出现热性疾病或黄疸症状,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长期食用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关注。这种谨慎的态度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疾病的深刻理解。
(二)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心·嘉〕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食物对肺部的益处,‘食之润肺’说明这种食物能够滋养肺部,对肺部健康有益。‘热上焦’可能指的是食物的热性会影响到身体的上部,即胸部和面部。然而,接下来的‘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则是对食物搭配不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警告。这里提到的‘热毒黄病’可能是指因热毒引起的黄疸病,这表明古人对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并认识到不同食物相克或不当食用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
(三)(叶)∶卒呕 不止、不欲食。〔证〕
此句出自《证》,描述了食物对某些症状的影响。‘(叶)’可能指的是某种植物的叶子,‘卒呕’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呕吐,‘不止’表示呕吐不止,‘不欲食’则是指不想吃东西。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食物与某些症状之间的关联的认识,即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或引发不适。
(四)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证〕
此句继续讨论了同一种食物的药用价值。‘煮汁饮之,止渴’表明将这种食物煮成汁饮用可以解渴,对于治疗口渴症状有好处。‘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则说明了这种食物对肺部疾病和皮肤病的治疗作用,‘肺风疮’和‘胸面上疮’可能指的是肺部疾病和胸部、面部的皮肤病。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食物药用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强调了食物不仅可以作为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