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原文

(一)根,作脯食之良。

〔证〕

(二)热毒肿,捣根及叶封之。

〔证〕

(三)杖疮、金疮,取叶贴之,永不畏风。

〔证〕

(四)又瘫缓及丹石风毒,石热发毒。明耳目,利腰膝∶则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经三日,每日饮三两盏,随性多少。

〔证〕

(五)欲散支节筋骨烦热毒。则食前取子三七粒,熟吞之,十服后甚食。

〔证〕

(六)细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饭煮食,(消胀壅)尤良。

〔证〕

(七)又,皮毛间习习如虫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风。却入其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译文

(一)根,是做肉脯食用的好材料。

(二)对于热毒引起的肿胀,捣碎根和叶子敷在患处。

(三)对于杖疮和金疮,取叶子贴在伤口上,可以永远不怕风吹。

(四)又可用于治疗瘫痪、筋骨不舒、丹石风毒和石热引起的毒症。可以明目利腰膝:那就取其子磨成末,放入酒中浸泡三天,每天饮用三两杯,根据个人喜好适量饮用。

(五)想要疏散关节、筋骨的烦热毒,那么在饭前取子三七个,煮熟后吞服,十次服用后就可以正常饮食。

(六)将根切成如小豆大小的细末,拌上面做饭煮食,对于消胀气、堵闷特别有效。

(七)还有,如果皮肤毛发间有如虫行般的感觉,可以煮根汁来沐浴。夏天沐浴时要小心不要受风。将子炒过后,磨成末像茶一样,煎取三分,可以通利小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注解

根:植物的根部,常用于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脯食:指将食物加工成适合食用的形式。

热毒肿:中医术语,指由热毒引起的肿胀。

捣:用杵和臼将物体捣碎。

封:用药物覆盖患处。

杖疮:因使用拐杖而造成的伤口。

金疮:指金属器具造成的创伤。

瘫缓:中医术语,指肢体瘫痪无力。

丹石风毒:中医术语,指由丹石(一种矿石)引起的风毒。

石热发毒:中医术语,指由石热引起的毒症。

明耳目:使耳目明亮,增强视力。

利腰膝:使腰部和膝盖感到舒适,减轻疼痛。

子末:植物的种子磨成粉末。

投酒中浸:将粉末放入酒中浸泡。

服:服用药物。

支节筋骨:指身体的关节、筋骨。

拌面作饭:将面粉与药物混合后煮成饭。

消胀壅:消除腹胀和阻塞。

皮毛间:指皮肤和毛发之间。

习习如虫行:形容像虫子爬行一样的感觉。

浴:沐浴,用液体清洗身体。

却:然后,之后。

炒过:经过炒制。

末之:将其磨成粉末。

煎:用火煮。

三匕:古代量器,一匕约等于十毫升,三匕即三十毫升。

通利小便:促进小便的通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评注

(一)根,作脯食之良。〔证〕

此句出自古代药典,强调植物的根部分具有食用价值,可制作成脯(一种腌制食品)。从古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人对食物多样性和营养价值的重视。‘根’字在此处不仅指代植物根部,更寓意着生命之源,食用根部意味着汲取自然之精华,符合中国古代的饮食哲学。‘脯食之良’则表明古人认为这种食用方式对健康有益,‘证’字说明此法有实际应用和验证。

(二)热毒肿,捣根及叶封之。〔证〕

此句描述了利用植物根和叶治疗热毒肿痛的方法。‘热毒肿’指的是由热毒引起的肿胀,‘捣根及叶封之’说明将植物的根和叶捣碎后敷于患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草药治疗理念,即通过自然植物的特性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证’字再次强调了此方法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杖疮、金疮,取叶贴之,永不畏风。〔证〕

此句讲述了用植物的叶子治疗杖疮和金疮的方法。‘杖疮’和‘金疮’分别指因跌打损伤和刀剑割伤造成的伤口。‘取叶贴之’表明将叶子贴在伤口上,‘永不畏风’则暗示此法可以防止伤口感染和疼痛。这反映了古代人对伤口护理的智慧,利用植物的抗菌和止痛特性来促进伤口愈合。

(四)又瘫缓及丹石风毒,石热发毒。明耳目,利腰膝∶则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经三日,每日饮三两盏,随性多少。〔证〕

此句介绍了利用植物种子治疗瘫痪、丹石风毒等症状的方法。‘瘫缓’指肢体瘫痪,‘丹石风毒’和‘石热发毒’可能是指因丹药或石头引起的毒害。‘明耳目,利腰膝’说明此法还有助于改善视力、腰膝功能。将种子磨成粉末,用酒浸泡后饮用,体现了古代的酒疗方法,认为酒可以助药力,促进药物吸收。

(五)欲散支节筋骨烦热毒。则食前取子三七粒,熟吞之,十服后甚食。〔证〕

此句描述了治疗筋骨疼痛和热毒的方法。‘散支节筋骨烦热毒’说明症状涉及筋骨和热毒。‘食前取子三七粒,熟吞之’是指饭前服用一定数量的种子,‘十服后甚食’则建议连续服用十天后可适量增加食物摄入。这反映了古代对疾病治疗的阶段性考虑,以及饮食与药物结合的治疗理念。

(六)细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饭煮食,(消胀壅)尤良。〔证〕

此句说明了如何使用植物根治疗胀满和壅塞等消化系统问题。‘细切根如小豆大’描述了根的处理方式,‘拌面作饭煮食’则是指将根与面混合煮食。‘消胀壅’表明此法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状。这体现了古代对食物疗法的重视,通过调整饮食来治疗疾病。

(七)又,皮毛间习习如虫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风。却入其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证〕

此句介绍了两种治疗方法。首先,用植物根的汁液洗澡可以缓解皮肤瘙痒如虫行般的感觉。‘夏浴慎风’提醒夏天洗澡时要注意避免风吹。其次,将种子炒过磨成粉末,像茶一样煎煮,有助于通利小便。这体现了古代对皮肤和泌尿系统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恶食(牛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1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