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明确,传统上认为是由清代一些学者、教师共同编写,内容专门为儿童提供声韵的学习方法,是一部启蒙读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声律启蒙》是清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一本经典教材,主要教授儿童拼音、音韵、诗词等基础知识。书中的内容通过简明易懂的韵文,帮助儿童理解音韵的规律及发音技巧。它不仅是儿童学习语言、诗词、字词的教材,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原文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
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
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
秦王亲击缶,虞帝自挥琴。
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
寂寂秋朝,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随月转清阴。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犍牛对牝马,水浅对山深。
曾点瑟,戴逵琴,璞玉对浑金。
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
不雨汤王方剪爪,有风楚子正披襟。
书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
千愁对一醉,虎啸对龙吟。
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对来今。
天寒邹吹律,岁旱傅为霖。
渠说子规为帝魄,侬知孔雀是家禽。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译文
眉毛对着眼睛,嘴巴对着心脏,锦绣的瑟琴对着美玉的瑶琴。清晨耕作对着寒冷中的垂钓,傍晚的笛声对着秋天的捣衣声。松树郁郁葱葱,竹子茂密丛生,闵损(闵子骞)对着曾参。
秦王亲自敲击瓦缶,虞帝亲自弹奏瑶琴。卞和献上玉璞时三次哭泣,杨震四次推辞不接受金子。
寂静的秋晨,庭院里的树叶因为霜冻而变得嫩黄;深沉的春夜,台阶上的花朵随着月光转成清幽的阴影。
前面对着后面,古代对着现代,野兽对着山禽。公牛对着母马,水浅对着山深。曾点弹奏瑟,戴逵弹奏琴,未经雕琢的玉对着纯金。
艳丽的花朵展示着色彩,浓绿的柳树投下阴凉。不下雨时汤王要剪指甲,有风时楚子要披上衣服。
书生珍惜年轻时的美好时光,把每一寸光阴比作珍贵的玉璧;游子喜爱美好的夜晚,把每一刻时光比作千金。
丝弦乐器对着竹制乐器,剑对着琴,纯洁的志向对着赤诚的心。千般愁绪对着一次醉饮,虎啸声对着龙吟声。
子罕(孔子)珍惜玉石,不怀疑金子,过去对着现在。天寒时邹忌吹奏律管,年旱时傅说祈求降雨。
有人说杜鹃鸟是帝王的灵魂,我却知道孔雀是家禽。屈原沉江自尽,到处船上都在系粽子;牛郎渡过小洲,家家户户都在台上比赛穿针。
丝弦乐器对着竹制乐器,剑对着琴,纯洁的志向对着赤诚的心。千般愁绪对着一次醉饮,虎啸声对着龙吟声。
子罕(孔子)珍惜玉石,不怀疑金子,过去对着现在。天寒时邹忌吹奏律管,年旱时傅说祈求降雨。
有人说杜鹃鸟是帝王的灵魂,我却知道孔雀是家禽。屈原沉江自尽,到处船上都在系粽子;牛郎渡过小洲,家家户户都在台上比赛穿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注解
眉:眉毛,指人的面部器官,也比喻为人的精神或气质。
目:眼睛,指人的视觉器官,也比喻为洞察力。
心:心脏,指人的情感和思想活动的中心。
锦瑟:古代一种弦乐器,通常有五十弦,象征美好的事物。
瑶琴:传说中的美玉制成的琴,比喻为高洁的音乐。
晓耕:清晨耕作,比喻辛勤劳作。
寒钓:寒冷天气中钓鱼,比喻清贫或孤独的生活。
晚笛:傍晚吹奏的笛子,常用来形容悠扬的笛声。
秋砧:秋天的捣衣声,砧指捣衣石,比喻岁月流逝。
松郁郁:松树郁郁葱葱,形容松树茂盛的样子。
竹森森:竹林茂密,形容竹林繁盛。
闵损: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孝著称。
曾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孝著称,闵损的弟子。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秦始皇。
击缶:击打瓦缶,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虞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即虞舜。
挥琴:弹奏琴,琴是古代弦乐器之一。
三献卞和尝泣玉: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献玉三次,最终被认可,比喻忠心耿耿。
四知杨震固辞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大臣,以廉洁著称,固辞金表示不接受贿赂。
寂寂秋朝:寂静的秋天早晨。
庭叶因霜摧嫩色:庭院中的树叶因霜而变得颜色暗淡。
沉沉春夜:深沉的春天夜晚。
砌花:在墙上种植的花。
转清阴:月光下花影斑驳,形成清幽的阴影。
前对后:前后相对,比喻时间的先后或事物的对比。
古对今:古代与现代相对,比喻历史与现在。
野兽:指野生的动物。
山禽:生活在山中的鸟类。
犍牛:雄性牛,指牛的公性。
牝马:雌性马,指马的母性。
水浅对山深:水浅与山深相对,比喻事物的浅显与深邃。
曾点瑟:曾点是古代的琴师,此处指弹奏瑟。
戴逵琴:戴逵是古代的琴师,此处指弹奏琴。
璞玉:未经雕琢的玉,比喻未经修饰的才华或品质。
浑金:未经炼制的金,比喻未经考验的才能或品质。
艳红花弄色:鲜艳的红花展现出色彩。
浓绿柳敷阴:浓密的柳树投下阴影。
不雨汤王方剪爪:汤王指商汤,此处指商汤剪去指甲以示悔过。
有风楚子正披襟:楚子指楚国的公子,此处指公子在风中整理衣襟。
书生:指读书人,古代指有学问的人。
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多指外出求学或谋生的人。
寸阴尺璧:一寸光阴一尺金,比喻时间宝贵。
一刻千金:一刻钟的时光比千金还宝贵,形容时间宝贵。
丝对竹:丝指丝弦乐器,竹指竹制乐器,如箫、笛等。
剑对琴:剑是武器,琴是乐器,比喻刚柔并济。
素志对丹心:素志指纯洁的志向,丹心指赤诚的心。
千愁对一醉:许多忧愁与一次醉酒相对,比喻用酒来消愁。
虎啸对龙吟:虎的吼叫与龙的吟唱相对,比喻雄壮的声音。
子罕玉:子罕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此处指子罕珍视的美玉。
不疑金:指不怀疑的金,比喻真诚或坚定。
往古对来今:过去与现在相对,比喻时间的流逝。
天寒邹吹律:天寒时邹国的人吹奏律管,律管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也指音律。
岁旱傅为霖:年成旱灾时,傅说会带来雨水,霖指连绵不断的雨。
渠说子规为帝魄:有人认为子规(杜鹃)的叫声是帝王的灵魂。
侬知孔雀是家禽:有人认为孔雀是家养的鸟类。
屈子沉江:屈子指屈原,屈原投江自尽。
舟中争系粽:人们在船上争相系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牛郎渡渚:牛郎渡过小洲,牛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织女丈夫。
台上竞穿针:人们在台上竞相穿针,穿针是中国古代七夕节的传统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评注
此段古文通过对比手法,巧妙地描绘了一幅古代生活的画卷,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句‘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中,‘对’字的使用将看似不相关的物品或概念进行对比,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体现了古人审美观念中的对称与平衡。
‘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通过对比不同的活动,反映了古代农民和渔民的辛勤劳作以及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
‘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中的‘郁郁’和‘森森’形容了松竹的茂盛,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闵损对曾参’则是指古代两位贤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秦王亲击缶,虞帝自挥琴’描绘了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威严与文治。
‘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讲述了卞和献玉和杨震拒金的典故,赞扬了他们的忠诚与廉洁。
‘寂寂秋朝,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随月转清阴’通过对秋夜和春夜的描绘,展现了季节变换中的自然美景,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等对比,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犍牛对牝马,水浅对山深’等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曾点瑟,戴逵琴,璞玉对浑金’通过对古代文人和物品的对比,表达了古人对艺术和美德的追求。
‘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之美。
‘不雨汤王方剪爪,有风楚子正披襟’通过对比,反映了古代君子的忧国忧民之心。
‘书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通过对书生和游子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的不同价值观。
‘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等对比,强调了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
‘千愁对一醉,虎啸对龙吟’等对比,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自然界的壮美。
‘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对来今’通过对古代人物和物品的对比,强调了诚信和历史的传承。
‘天寒邹吹律,岁旱傅为霖’通过对比,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抗自然灾难的智慧和勇气。
‘渠说子规为帝魄,侬知孔雀是家禽’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展现了认识的多面性和主观性。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通过对比,展现了古代节日的习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