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

作者: 不明确,传统上认为是由清代一些学者、教师共同编写,内容专门为儿童提供声韵的学习方法,是一部启蒙读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声律启蒙》是清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一本经典教材,主要教授儿童拼音、音韵、诗词等基础知识。书中的内容通过简明易懂的韵文,帮助儿童理解音韵的规律及发音技巧。它不仅是儿童学习语言、诗词、字词的教材,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原文

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

燕关对楚水,蜀犬对吴牛。

茶敌睡,酒消愁,青眼对白头。

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

适兴子猷常泛棹,思归王粲强登楼。

窗下佳人,妆罢重将金插鬓;

筵前舞妓,曲终还要锦缠头。

唇对齿,角对头,策马对骑牛。

毫尖对笔底,绮阁对雕楼。

杨柳岸,荻芦洲,语燕对啼鸠。

客乘金络马,人泛木兰舟。

绿野耕夫春举耜,碧池渔父晚垂钩。

波浪千层,喜见蛟龙得水;

云霄万里,惊看雕鹗横秋。

庵对寺,殿对楼,酒艇对渔舟。

金龙对彩凤,豮豕对童牛。

王郎帽,苏子裘,四季对三秋。

峰峦扶地秀,江汉接天流。

一湾绿水渔村小,万里青山佛寺幽。

龙马呈河,羲皇阐微而画卦;

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陈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译文

光荣与耻辱相对,喜悦与忧愁相对,夜晚的宴会与春天的游玩相对。燕地关隘对楚地江水,四川的狗对吴地的牛。茶可以抵抗困意,酒可以消除忧愁,青眼对白发。司马迁修订了史记,孔子编写了春秋。适兴时子猷常常划船游玩,思念家乡的王粲勉强登上高楼。窗下的美女,化妆完毕后又用金钗插在发髻上;宴席前的舞女,舞曲结束后还要用锦缎缠在头上。

嘴唇对牙齿,牛角对牛头,骑马对骑牛。笔尖对笔底,华丽的阁楼对雕刻华丽的楼。杨柳树在岸边,荻草和芦苇在沙洲上,燕子说话对布谷鸟的鸣叫。客人骑着装饰华丽的马,人们划着木兰舟。绿野上的农夫春天开始耕地,碧池边的渔夫傍晚时垂钓。波浪层层,高兴地看到蛟龙得到水的自由;云霄万里,惊讶地看着老鹰在秋天高飞。

小庙对大寺,酒船对渔船。金色的龙对彩色的凤凰,猪对小牛。王郎的帽子,苏子的皮衣,四季对三秋。山峰连绵,江汉之水接天流。一弯清绿的河水旁有个小渔村,万里青山中隐藏着幽静的佛寺。龙马出现在黄河中,伏羲阐述微妙之处而画八卦;神龟从洛水出现,大禹取法以展示他的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注解

荣:荣耀,光荣,指受人尊敬或尊贵的状态。

辱:耻辱,羞辱,指受到贬低或羞辱的状态。

喜:高兴,快乐,指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

忧:忧虑,忧愁,指心情沉重或担忧的情感状态。

夜宴:夜晚举行的宴会,指夜晚的宴乐活动。

春游:春天游玩,指春季外出游玩的活动。

燕关:古代关隘名,指燕地(今河北一带)的关隘。

楚水:楚地(今湖北一带)的水域。

蜀犬:蜀地(今四川一带)的狗,有时用来比喻某种特定的人或物。

吴牛:吴地(今江苏一带)的牛,有时用来比喻某种特定的人或物。

茶:茶,一种饮品,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睡:睡眠,指休息的状态。

酒:酒,一种饮品,有时用来消愁解闷。

消愁:消除忧愁,指通过某种方式减轻或消除忧愁。

青眼:青眼,指对人友善或赞赏的眼神。

白头:白头,指年老时头发变白。

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

史记:《史记》,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所著。

孔子: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春秋:《春秋》,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编纂。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东晋时期书法家、画家。

泛棹:泛舟,指乘船游玩。

王粲: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代表作有《登楼赋》。

登楼:登楼,指登上高楼远望。

金插鬓:用金钗插入发髻,指妇女打扮。

锦缠头:用锦缎包裹头部,指舞女结束舞蹈时的装饰。

唇:嘴唇,面部器官的一部分。

齿:牙齿,面部器官的一部分。

策马:驱使马匹前进,指骑马。

骑牛:骑在牛背上,指骑牛。

毫尖:毛笔的尖端,指书写或绘画。

笔底:笔尖下,指书写或绘画。

绮阁:华丽的阁楼,指装饰华丽的建筑。

雕楼:雕刻装饰的楼,指装饰华丽的建筑。

杨柳:杨柳树,一种常见的树木。

荻芦:荻和芦苇,两种水生植物。

语燕:说话的燕子,比喻轻松愉快的交谈。

啼鸠:啼叫的鸠鸟,比喻悲伤或哀怨的情感。

金络马:装饰华丽的马,指华丽的马匹。

木兰舟:用木兰树制成的船,指装饰华丽的船。

耜:农具,用来翻土。

垂钩:垂下鱼钩,指钓鱼。

蛟龙:神话中的龙,比喻有才华的人。

雕鹗:雕和鹗,两种猛禽,比喻英勇的人。

庵:小寺庙,指宗教场所。

寺:大寺庙,指宗教场所。

酒艇:载酒的船,指装饰华丽的船。

渔舟:渔民的船,指捕鱼的船。

金龙:金色的龙,比喻尊贵或吉祥的事物。

彩凤:五彩的凤凰,比喻美好或吉祥的事物。

豮豕:公猪,有时用来比喻愚蠢的人。

童牛:小牛,比喻天真无邪的人。

王郎帽: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

苏子裘:苏东坡(苏轼)所穿的一种皮衣。

四季: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三秋:秋季的三个月,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

峰峦:山峰和山峦,指连绵的山脉。

江汉:长江和汉江,指两条著名的河流。

龙马:古代传说中的龙马,指吉祥的象征。

羲皇: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与画卦有关。

神龟:古代传说中的神龟,与洛书有关。

禹王:大禹,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与洛书有关。

陈畴:洛书的文采,指古代文化。

八卦:古代的八种基本符号,与伏羲画卦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评注

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燕关对楚水,蜀犬对吴牛。

此句通过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展现了世间万象的相对性。荣与辱、喜与忧,这些都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体验,夜宴与春游则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燕关与楚水、蜀犬与吴牛则描绘了不同地域的特色。这种对比手法,既突出了事物的差异性,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茶敌睡,酒消愁,青眼对白头。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

此句通过对茶与酒、青眼与白头等事物的对比,表达了茶可以提神醒脑,酒可以消愁解闷,青眼代表年轻,白头代表老年,马迁与孔子则分别代表了历史与哲学两个领域的巨匠。这种对比,既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适兴子猷常泛棹,思归王粲强登楼。窗下佳人,妆罢重将金插鬓;筵前舞妓,曲终还要锦缠头。

此句通过描绘子猷泛舟、王粲登楼等场景,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与对故乡的思念。窗下佳人与筵前舞妓的形象,则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此句中的对比,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唇对齿,角对头,策马对骑牛。毫尖对笔底,绮阁对雕楼。

此句通过对唇与齿、角与头等身体部位的对比,以及策马与骑牛、毫尖与笔底、绮阁与雕楼等事物的对比,展现了事物的对称美和平衡美。这种对比手法,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又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杨柳岸,荻芦洲,语燕对啼鸠。客乘金络马,人泛木兰舟。

此句通过对杨柳与荻芦、语燕与啼鸠等自然景物的对比,以及客乘金络马与泛木兰舟等场景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这种对比,既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又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野耕夫春举耜,碧池渔父晚垂钩。波浪千层,喜见蛟龙得水;云霄万里,惊看雕鹗横秋。

此句通过对耕夫与渔父、耜与钩等农事活动的对比,以及蛟龙得水与雕鹗横秋等自然现象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对比,既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农业的重视,又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庵对寺,殿对楼,酒艇对渔舟。金龙对彩凤,豮豕对童牛。

此句通过对庵与寺、殿与楼等建筑物的对比,以及酒艇与渔舟、金龙与彩凤、豮豕与童牛等事物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这种对比,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又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崇拜。

王郎帽,苏子裘,四季对三秋。峰峦扶地秀,江汉接天流。

此句通过对王郎帽与苏子裘、四季与三秋等事物的对比,以及峰峦与江汉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服饰文化、时令变化和自然景观。这种对比,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

一湾绿水渔村小,万里青山佛寺幽。龙马呈河,羲皇阐微而画卦;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陈畴。

此句通过对绿水渔村与青山佛寺、龙马与神龟等事物的对比,以及羲皇画卦与禹王陈畴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这种对比,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秘色彩,又彰显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1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