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

作者: 不明确,传统上认为是由清代一些学者、教师共同编写,内容专门为儿童提供声韵的学习方法,是一部启蒙读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声律启蒙》是清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一本经典教材,主要教授儿童拼音、音韵、诗词等基础知识。书中的内容通过简明易懂的韵文,帮助儿童理解音韵的规律及发音技巧。它不仅是儿童学习语言、诗词、字词的教材,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原文

松对柏,缕对麻,蚁阵对蜂衙。

頳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白堕酒,碧沉茶,品笛对吹笳。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

雨长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纱。

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

吴对楚,蜀对巴,落日对流霞。

酒钱对诗债,柏叶对松花。

驰驿骑,泛仙槎,碧玉对丹砂。

设桥偏送笋,开道竟还瓜。

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

书箧琴囊,乃士流活计;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译文

松树对着柏树,细丝对着麻线,蚂蚁的队列对着蜜蜂的巢。

红色的鱼鳞对着白色的鹭鸟,冻僵的麻雀对着黄昏时的乌鸦,白色的美酒对着深绿色的茶,吹笛子对着吹胡笳。

秋天的凉爽中梧桐树叶飘落,春天的温暖中杏花盛开。雨水长时间落下,苔痕侵蚀了墙壁和台阶,月亮移动,梅花的影子映上了窗纱。

秋风飒飒,吹过城头的芦笙;夕阳缓缓,触动江上的琵琶。

优秀对着低劣,凸出对着凹进,青翠的竹子对着金黄的菊花。

松树和杉树对着杞树和梓树,豆麦对着桑树和麻。

山连绵不断,水无边无际,煮酒对着烹茶。

鱼在池塘面上游动,鹭鸟站在岸边沙滩上。

百亩田里的风翻动着陶渊明的高粱,一畦田里的雨熟透了邵平的瓜。

闲暇时捧着竹根,喝李白的一壶酒;偶尔举起桐叶,喝卢仝的七碗茶。

吴国对着楚国,蜀地对着巴国,落日对着流霞。

酒钱对着诗债,柏树的叶子对着松树的花。

骑马疾驰,乘坐仙船,碧玉对着丹砂。

架桥特意送竹笋,开辟道路最后还瓜。

楚国的大夫沉入了汨罗江,洛阳的才子被贬到了长沙。

书箱和琴袋,是士人的生计;药炉和茶鼎,是闲人的生活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注解

松:常绿乔木,象征坚韧不拔,长寿,常用于象征高洁的品格。

柏:常绿乔木,象征长寿和坚韧,常用于象征忠诚和永恒。

缕:细丝,引申为细小的东西,如细线。

麻:一种植物,其纤维可制绳索、布匹等,也常用来比喻粗俗。

蚁阵:蚂蚁排列整齐的阵势,比喻军队或人群的整齐。

蜂衙:蜜蜂的巢穴,比喻繁忙的场所。

頳鳞:红色的鱼鳞,常用来比喻华美的服饰。

白鹭:一种水鸟,以其洁白的外表和优雅的姿态著称。

冻雀:被冻僵的麻雀,比喻困顿或衰败。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常用来比喻孤独或凄凉。

白堕酒:古代名酒,也泛指美酒。

碧沉茶:指色泽碧绿、沉静的茶叶,常用来形容茶叶的品质。

品笛:吹奏笛子,指欣赏笛声。

吹笳:吹奏笳管,指欣赏笳声。

秋凉梧堕叶:秋天凉爽时梧桐树叶飘落,形容秋天的景象。

春暖杏开花:春天温暖时杏花盛开,形容春天的景象。

雨长苔痕侵壁砌:雨水长时间侵蚀墙壁,长出苔痕,形容岁月的痕迹。

月移梅影上窗纱:月光移动,梅花的影子映在窗纱上,形容宁静的夜晚。

飒飒秋风:形容秋风的声音,常用来形容凉爽或萧瑟。

度城头之筚篥:筚篥是一种古代乐器,这里指秋风吹过城头,引起筚篥的声音。

迟迟晚照:傍晚的阳光慢慢西沉,形容夕阳的景象。

动江上之琵琶:江上的琵琶声被夕阳所触动,形容音乐的感染力。

优:优秀,美好。

劣:低劣,不好。

凸:表面隆起,高出周围。

凹:表面下陷,低于周围。

翠竹:青绿色的竹子,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黄花:黄色的花,常用来象征衰败或悲伤。

松杉:松树和杉树,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长寿。

杞梓:两种树木,常用来象征珍贵和重要。

菽麦:豆类和麦子,常用来象征粮食和丰收。

桑麻:桑树和麻,常用来象征农业和勤劳。

山不断:山连绵不断,形容山势的雄伟。

水无涯:水没有边际,形容水的广阔。

煮酒:煮制酒,指制作酒的过程。

烹茶:煮茶,指制作茶的过程。

鱼游池面水:鱼在池面上游动,形容水面的宁静。

鹭立岸头沙:白鹭站在岸边沙滩上,形容宁静的景象。

陶令:晋代诗人陶渊明,这里指他的田地。

邵平:西汉时期的著名园丁,这里指他的田地。

竹根:竹子的根部,常用来制作茶具。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的诗风著称。

卢仝:唐代诗人,以《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闻名。

吴:古代国家名,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楚:古代国家名,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蜀:古代国家名,位于四川省一带。

巴:古代国家名,位于四川省一带。

落日:太阳落山,形容傍晚的景象。

流霞:夕阳下的彩云,形容美丽的景象。

酒钱:用于买酒的钱。

诗债:未完成的诗作,也比喻未完成的债务。

柏叶:柏树的叶子,常用来制作香囊或药草。

松花:松树的种子,也称为松子,常用来入药或食用。

驰驿骑:骑马急速行进,常用来形容紧急的事务。

泛仙槎:泛指乘坐仙船或乘坐小船,常用来形容超脱世俗的意境。

碧玉:一种美玉,常用来象征珍贵和纯洁。

丹砂:一种红色矿物,常用来制作颜料或药物。

设桥偏送笋:特意搭建桥梁以便运送竹笋,形容对某物的重视。

开道竟还瓜:特意开辟道路以便运送瓜果,形容对某物的重视。

楚国大夫:指楚国的官员或贵族。

汨水:汨罗江,位于湖南省,屈原投江自尽的地方。

洛阳才子:指在洛阳的才子,洛阳是古代的文化中心。

谪长沙:被贬谪到长沙,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

书箧琴囊:装书的箱子、弹琴的袋子,常用来指代文人的行囊。

药炉茶鼎:煮药和煮茶的器具,常用来指代闲适的生活。

士流活计:士人的生计,指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闲客生涯:闲适的客人生活,指隐居或游历的生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评注

松对柏,缕对麻,蚁阵对蜂衙。頳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白堕酒,碧沉茶,品笛对吹笳。

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形态各异、色彩鲜明的景象。松与柏,缕与麻,蚁阵与蜂衙,頳鳞与白鹭,冻雀与昏鸦,白堕酒与碧沉茶,品笛与吹笳,每一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仗”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诗人将自然界中的万物以对仗的形式呈现,既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雨长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纱。

此句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景象。秋凉时节,梧桐叶落;春暖之时,杏花盛开。雨后苔痕侵壁砌,月光下梅影上窗纱,这些画面既展现了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又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识。

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此句以秋风和晚照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景象。飒飒秋风,如同城头吹奏的筚篥;迟迟晚照,如同江上弹奏的琵琶。通过对秋风和晚照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象与音乐相结合,展现了秋日的宁静与深邃。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此句通过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展现了事物之间的矛盾与和谐。优与劣,凸与凹,翠竹与黄花,每一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哲学的思想。通过对对立概念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此句通过对自然物产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松杉与杞梓,菽麦与桑麻,山与水,煮酒与烹茶,每一对都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性。通过对自然物产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此句描绘了田园风光中的生动景象。鱼游池面,鹭立岸头,风翻陶令秫,雨熟邵平瓜,这些画面既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又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

此句描绘了诗人闲暇时的生活情趣。闲捧竹根,饮李白之酒,偶擎桐叶,啜卢仝之茶,这些画面展现了诗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通过对诗人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吴对楚,蜀对巴,落日对流霞。酒钱对诗债,柏叶对松花。

此句通过对地域、自然景象、物质财富的对比,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吴与楚,蜀与巴,落日与流霞,酒钱与诗债,柏叶与松花,每一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驰驿骑,泛仙槎,碧玉对丹砂。设桥偏送笋,开道竟还瓜。

此句通过对人物行为、自然景象、物质财富的对比,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驰驿骑,泛仙槎,设桥送笋,开道还瓜,这些画面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又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

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这些历史事件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又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书箧琴囊,乃士流活计;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

此句通过对士人生活和闲客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书箧琴囊,药炉茶鼎,这些物品分别代表了士人和闲客的生活,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下卷-六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1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