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一-原文
韦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世为三辅着姓。祖直善,魏冯翊、扶风二郡守。父旭,武威郡守。建义初,为大行台右丞,加辅国将军、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拜右将军、南(幽)〔豳〕州刺史。时氐贼数为抄窃,旭随机招抚,并即归附。寻卒官。赠司空、冀州刺史,谥曰文惠。
孝宽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弱冠,属萧宝夤作乱关右,乃诣阙,请为军前驱。朝廷嘉之,即拜统军。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战有功。拜国子博士,行华(阴)〔山〕郡事。属侍中杨侃为大都督,出镇潼关,引孝宽为司马。侃奇其才,以女妻之。永安中,授宣威将军、给事中,寻赐爵山北县男。普泰中,以都督从荆州刺史源子恭镇襄城,以功除(浙)〔析〕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司)〔同〕荆州,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孝武初,以都督镇城。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宽随军。及克潼关,即授弘农郡守。从擒窦泰,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仍与独孤信入洛阳城守。复与宇文贵、怡峰应接颍州义徒,破东魏将任祥、尧雄于颍川。孝宽又进平乐口,下豫州,获刺史冯邕。又从战于河桥。时大军不利,边境骚然,乃令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寻迁南兖州刺史。
是岁,东魏将段琛、尧杰复据宜阳,遣其(扬)〔阳〕州刺史牛道恒扇诱边民。孝宽深患之,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作道恒与孝宽书,论归款意,又为落烬烧迹,若火下书者,还令谍人送于琛营。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孝宽知其离阻,日出奇兵掩袭,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
大统五年,进爵为侯。八年,转晋州刺史,寻移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负险,屡为劫盗,孝宽示以威信,州境肃然。进授大都督。
十二年,齐神武倾山东之众,志图西入,以玉壁冲要,先命攻之。连营数十里,至于城下,乃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当其山处,城上先有两高楼。孝宽更缚木接之,命极高峻,多积战具以御之。齐神武使谓城中曰:“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遂于城南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昼夜不息。孝宽复掘长堑,要其地道,仍饬战士屯堑。城外每穿至堑,战士即擒杀之。又于堑外积柴贮火,敌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韝吹之。吹气一冲,咸即灼烂。城外又造攻车,车之所及,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孝宽乃缝布为缦,随其所向则张设之。布既悬于空中,其车竟不能坏。城外又缚松于竿,灌油加火,规以烧布,并欲焚楼。孝宽复长作铁钩,利其锋刃,火竿来,以钩遥割之,松麻俱落。外又于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作讫,以油灌柱,放火烧之,柱折,城并崩坏。孝宽又随崩处竖木栅以扞之,敌不得入。城外尽其攻击之术,孝宽咸拒破之。
神武无如之何,乃遣仓曹参军祖孝征谓曰:“未闻救兵,何不降也?”孝宽报云:“我城池严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劳,守者常逸。岂有旬朔之间,已须救援。适忧尔众有不反之危。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俄而孝征复谓城中人曰:“韦城主受彼荣禄,或复可尔,自外军士,何事相随入汤火中耶。”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疋。”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孝宽弟子迁,先在山东,又锁至城下,临以白刃,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
神武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发疾。其夜遁去。后因此忿恚,遂殂。魏文帝嘉孝宽功,令殿中尚书长孙绍远、左丞王悦至玉壁劳问,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废帝二年,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候,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候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后见,怪问知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
恭帝元年,以大将军与燕国公于谨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县公。还,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二)年,周文北巡,命孝宽还镇玉壁。周孝闵帝践阼,拜小司徒。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考校图籍。
保定初,以孝宽立勋玉壁,遂于玉壁置勋州,仍授勋州刺史。齐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晋公护以其相持日久,绝无使命,一日忽来求交易,疑别有故。又以皇姑、皇世母先没在彼,因其请和之际,或可致之。遂令司门下大夫尹公正至玉壁,共孝宽详议。孝宽乃于郊盛设供帐,令公正接对使人,兼论皇家亲属在东之意。使者辞色甚悦。时又有汾州胡抄得关东人,孝宽复放东还,并致书一牍,具陈朝廷欲敦邻好。遂以礼送皇姑及护母等。
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先知。时有主帅许盆,孝宽托以心膂,令守一戍。盆乃以城东入。孝宽怒,遣谍取之,俄而斩首而还。其能致物情如此。
汾州之北,离石以南,悉是生胡,抄掠居人,阻断河路。孝宽深患之。而地入于齐,
无方诛剪。欲当其要处,置一大城。乃于河西征役徒十万,甲士百人,遣开府姚岳监筑之。岳色惧,以兵少为难。孝宽曰:“计成此城,十日即毕。既去晋州四百余里,一日创手,二日伪境始知;设令晋州征兵,二日方集;谋议之间,自稽三日;计其军行,二日不到。我之城隍,足得办矣。”乃令筑之。齐人果至南首,疑有大军,乃停留不进。其夜,又令汾水以南,傍介山、稷山诸村,所在纵火。齐人谓是军营,遂收兵自固。版筑克就,卒如其言。
四年,进位柱国。时晋公护将东讨,孝宽遣长史辛道宪启陈不可,护不纳。既而大军果不利。后孔城遂陷,宜阳被围。孝宽乃谓其将帅曰:“宜阳一城之地,未能损益。然两国争之,劳师数载。彼多君子,宁乏谋猷。若弃崤东,来图汾北,我之疆界,必见侵扰。今宜于华谷及长秋速筑城,以杜贼志。脱其先我,图之实难。”于是画地形,具陈其状。晋公护令长史叱罗协谓使人曰:“韦公子孙虽多,数不满百。汾北筑城,遣谁固守?”事遂不行。天和五年,进爵郧国公,增邑通前一万户。是岁,齐人果解宜阳之围,经略汾北,遂筑城守之。其丞相斛律明月至汾东,请与孝宽相见。明月云:“宜阳小城,久劳战争。今既入彼,欲于汾北取偿,幸勿怪也。”孝宽答曰:“宜阳彼之要冲,汾北我之所弃。我弃彼图,取偿安在?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且沧、瀛大水,千里无烟,复欲使汾、晋之间,横尸暴骨?苟贪寻常之地,涂炭疲弊之人,窃为君不取。”孝宽参军曲岩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岩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令谍人多赍此文,遗之于邺。祖孝征既闻,更润色之,明月竟以此诛。
建德之后,武帝志在平齐。孝宽乃上疏陈三策。其第一策曰:
臣在边积年,颇见间隙,不因际会,难以成功。是以往岁出军,徒有劳费,功绩不立,由失机会。何者?长淮之南,旧为沃土,陈氏以破亡余烬,犹能一举平之。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反,内离外叛,计尽力穷。传不云乎:“雠有衅焉,不可失也。”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兼与陈氏共为掎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鸦;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必当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
其第二策曰:
若国家更为后图,未即大举,宜与陈人分其兵势。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募其骁悍,立为部伍。彼既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彼若兴师赴援,我则坚壁清野,待其去远,还复出师。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熬然,不胜其弊。以此而观,覆亡可待。然后乘间电扫,事等摧枯。
其第三策曰:
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太祖受天明命,与物更新,是以二纪之中,大功克举。南清江、汉,西龛巴、蜀,塞表无虞,河右底定。唯彼赵、魏,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遂使漳、滏游魂,更存余晷。昔勾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乱,犹烦再举。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斯则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
书奏,武帝遣小司寇淮南公元(卫)〔伟〕、开府伊娄谦等重币聘齐。尔后遂大举,再驾而定山东,卒如孝宽之策。
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帝以海内未平,优诏弗许。至是复称疾乞骸骨。帝曰:“往已面申本怀,何烦重请也。”五年,帝东伐,过幸玉壁。观御敌之所,深叹羡之,移时乃去。孝宽自以习练齐人虚实,请为先驱。帝以玉壁要冲,非孝宽无以镇之,乃不许。及赵王招率兵出稽胡,与大军掎角,乃敕孝宽为行军总管,围守华谷以应接之。孝宽克其四城。武帝平晋州,复令孝宽还旧镇。
及帝凯还,复幸玉壁。从容谓孝宽曰:“世称老人多智,善为军谋。然朕唯共少年,一举平贼。公以为何如?”孝宽对曰:“臣今衰耄,唯有诚心而已。然昔在少壮,亦曾输力先朝,以定关右。”帝大笑曰:“实如公言。”乃诏孝宽随驾还京。拜大司空,出为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
大象元年,除徐兖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徐州总管。又为行军元帅,徇地淮南。乃分遣杞公宇文亮攻黄城,郕公梁士彦攻广陵,孝宽率众攻寿阳,并拔之。初孝宽到淮南,所在皆密送诚款。然彼五门,尤为险要,陈人若开塘放水,即津济路绝。孝宽遽令分兵据守之。陈刺史吴文育果遣决堰,已无及。于是陈人退走,江北悉平。
军还,至豫州,宇文亮举兵反,潜以数百骑袭孝宽营。时亮圉官茹宽密白其状,孝宽有备。亮不得入,遁走,孝宽追获之。诏以平淮南之功,别封一子滑国公。
及宣帝崩,隋文帝辅政,时尉迟迥先为相州总管,诏孝宽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长釜为相州刺史,先令赴邺。孝
宽续进,至朝歌,迥遣大都督贺兰贵赍书候孝宽。孝宽留贵与语以察之,疑其有变,遂称疾徐行。又使人至相州求医药,密以伺之。既到汤阴,逢长釜奔还。孝宽兄子魏郡守艺又弃郡南走。孝宽审讦其状,乃驰还。所经桥道,皆令毁撤,驿马悉拥以自随。又勒(骑)〔驿〕将曰:“蜀公将至,可多备肴酒及刍粟以待之。”迥果遣仪同梁子康将数百骑追孝宽,驿司供设丰厚,所经之处,皆辄停留,由是不及。
时或劝孝宽,以为洛京虚弱,素无守备,河阳镇防,悉是关东鲜卑,迥若先往据之,则为祸不小。乃入保河阳。河阳城内旧有鲜卑八百人,家并在邺,见孝宽轻来,谋欲应迥。孝宽知之,遂密造东京官司,诈称遣行,分人诣洛阳受赐。既至洛阳,并留不遣。因此离解,其谋不成。
六月,诏发关中兵,以孝宽为元帅东伐。七月,军次河阳。迥所署仪同薛公礼等围逼怀州,孝宽遣兵击破之。进次怀县永〔桥〕城(桥)之东南。其城既在要冲,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据之。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于是引军次于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轻骑奔邺。军次于邺西门豹祠之南。迥自出战,又破之。迥穷迫自杀。兵士在小城中者,尽坑于游豫园。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关东悉平。十月,凯还京师。十一月薨,时年七十二。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谥曰襄。
孝宽在边多载,屡抗强敌。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末年患眼,犹令学士读而听之。又早丧父母,事兄嫂甚谨。所得俸禄,不入私房。亲族有孤遗者,必加振赡。朝野以此称焉。长子谌年已十岁,魏文帝欲以女妻之。孝宽辞以兄子世康年长。帝嘉之,遂以妻世康。孝宽有六子,总、寿、霁、津知名。
韦敻字敬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翫琴书,萧然自乐。时人号为居士焉。至有慕其闲素者,或载酒从之,敻亦为之尽欢,接对忘倦。
明帝即位,礼敬逾厚。乃为诗以贻之曰:“六爻贞遯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敻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时晋公护执政,广营第宅。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护不悦。有识者以为知言。
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素闻敻名,请与相见。朝廷许之。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后请敻至宾馆,敻〔不〕时赴。弘正仍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其为时所钦挹如此。
武帝尝与敻夜宴,大赐之缣帛,令侍臣数人负以送出。敻唯取一疋,示承恩旨而已。帝以此益重之。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敻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武帝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敻辨其优劣。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着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时宣帝在东宫,亦遗敻书,并令以帝所乘马迎之,问以立身之道。敻对曰:“传不云乎,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并圣人之训也,愿殿下察之。”
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
敻又雅好名义,虚襟善诱。虽耕夫牧竖有一介可称者,皆接引之。特与族人处玄及安定梁旷为放逸之友。少爱文史,留情著述,手自抄录数十万言。晚年虚静,唯以体道会真为务。旧所制述,咸削其藁,故文笔多并不存。
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昔士安以蘧蒢束体,王孙以布囊绕尸,二贤高达,非庸才能继。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朝晡奠食,于事弥烦,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亲友欲以物吊祭者,并不得为受。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瞑目之日,勿违吾志也。”
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武帝遣使祭,赙赗有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并遵其遗戒。子世康。
梁士彦字相如,安定乌氏人也。少任侠,好读兵书,颇涉经史。周武帝将平东夏,闻其勇决,自扶风郡守除为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建威县公。齐人甚惮之。
后以熊州刺史从武帝拔晋州,进位大将军,除晋州刺史。及帝还,齐后主亲攻围之,楼堞皆尽,短兵相接。士彦慷慨自若,谓将士曰:“死在今日,吾为尔
先。”于是勇猛齐奋,号声动天,无不一当百。
齐兵少却,乃令妻及军人子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
武帝大军亦至,齐师围解。
士彦见帝,捋帝须泣,帝亦为之流涕。
时帝欲班师,士彦叩马谏,帝从之。
执其手曰:“朕有晋州,为平齐之基,宜善守之。”
及齐平,封郕国公,位上柱国、雍州总管。
宣帝即位,除徐州总管。
与乌丸轨禽陈将吴明彻、裴忌于吕梁,略定淮南地。
隋文帝作相,转亳州总管。
尉迟迥反,为行军总管,及韦孝宽击之。
令家僮梁默等为前锋,士彦继之,所当皆破。
及迥平,除相州刺史。
深见忌,乃代还京师。
闲居无事,恃功怀怨,与宇文忻、刘昉等谋反。
将率僮仆,候上享庙之际以发机。
复欲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阳关,塞河阳路,劫调布为牟甲,募盗贼为战士。
其甥裴通知而奏之。
帝未发其事,授晋州刺史,欲观其志。
士彦欣然谓昉等曰:“天也!”
又请仪同薛摩儿为长史,帝从之。
后与公卿朝谒,帝令执士彦、忻、昉等于行间。
诘之状,犹不伏,捕薛摩儿至,对之。
摩儿具论始末,云第二子刚垂泣苦谏,第三子叔谐曰“作猛兽须成班”。
士彦失色,顾曰:“汝杀我!”
于是伏诛。年七十二。
有子五人。
操字孟德,位上开府、义乡县公,早卒。
刚字永固,位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
以谏父获免,徙瓜州。
叔谐坐士彦诛。
梁默者,士彦之苍头也,骁武绝人。
士彦每从征伐,常与默陷阵。
仕周,位开府。
开皇末,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征突厥,进位大将军。
又从平杨谅,授柱国。
大业五年,从炀帝征吐谷浑,力战死之。
赠光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一-译文
韦叔裕,字孝宽,是京兆杜陵人,年轻时以字行世。家族世代为三辅地区的显赫姓氏。祖父韦直善,曾任魏国的冯翊、扶风两郡太守。父亲韦旭,曾任武威郡太守。建义初年,韦孝宽担任大行台右丞,加封辅国将军、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被任命为右将军、南豳州刺史。当时氐族贼寇多次进行抢劫,韦旭随机应变进行招抚,氐族贼寇随即归附。不久,韦旭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冀州刺史,谥号为文惠。
韦孝宽性格沉稳、聪敏、和顺正直,广泛涉猎经史。二十岁时,正值萧宝夤在关右作乱,韦孝宽便前往朝廷,请求担任军队的前锋。朝廷嘉奖他的勇气,随即任命他为统军。他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次战斗都立下战功。后被任命为国子博士,代理华山郡事务。当时侍中杨侃担任大都督,出镇潼关,引荐韦孝宽为司马。杨侃欣赏他的才能,将女儿嫁给他。永安年间,韦孝宽被授予宣威将军、给事中,不久又被赐爵山北县男。普泰年间,他以都督的身份随荆州刺史源子恭镇守襄城,因功被任命为析阳郡太守。当时独孤信任新野郡太守,与韦孝宽同在荆州,两人情谊深厚,政绩卓著,荆州地区的官吏和百姓称他们为“联璧”。孝武帝初年,韦孝宽以都督身份镇守城池。文帝从原州前往雍州,命令韦孝宽随军。攻克潼关后,韦孝宽被任命为弘农郡太守。他随军擒获窦泰,兼任左丞,负责宜阳兵马事务。随后又与独孤信一起进入洛阳城守备。他还与宇文贵、怡峰一起接应颍州的义军,在颍川击败东魏将领任祥、尧雄。韦孝宽又进军平乐口,攻下豫州,俘获刺史冯邕。随后又参与河桥之战。当时大军战事不利,边境动荡,朝廷命令韦孝宽以大将军身份代理宜阳郡事务。不久,他被调任南兖州刺史。
这一年,东魏将领段琛、尧杰再次占据宜阳,派遣他们的阳州刺史牛道恒煽动边民。韦孝宽对此深感忧虑,于是派遣间谍获取牛道恒的手迹,命令擅长书法的人伪造牛道恒写给韦孝宽的信,信中表达了归顺的意愿,并故意将信烧出痕迹,仿佛是在火下写的,然后让间谍将信送到段琛的军营。段琛得到信后,果然怀疑牛道恒,牛道恒的计划都不被采纳。韦孝宽知道他们内部不和,便每天派出奇兵突袭,最终擒获牛道恒和段琛等人,崤山、渑池一带的局势得以平定。
大统五年,韦孝宽进爵为侯。八年,他调任晋州刺史,不久又移镇玉壁,兼任南汾州事务。此前,山胡依仗险要地势,屡次进行抢劫,韦孝宽以威信震慑他们,州境得以安宁。他被晋升为大都督。
十二年,齐神武帝率领山东的军队,意图西进,因玉壁是战略要地,便先命军队攻打。齐军连营数十里,直逼城下,并在城南筑起土山,企图借此攻入城内。在土山所在的位置,城上原本有两座高楼。韦孝宽用木头将高楼加高,使其更加险峻,并在上面堆积了大量防御器械。齐神武帝派人向城中喊话:“就算你把楼绑到天上,我也会穿城而入。”于是齐军在城南挖掘地道,又在城北筑起土山,日夜不停地进攻。韦孝宽则挖掘长沟,截断地道,并命令士兵驻守沟边。每当齐军挖到沟边,士兵们便将其擒杀。韦孝宽还在沟外堆积柴草,准备火攻,一旦发现敌人埋伏在地道内,便点燃柴草,用皮囊吹风,火势猛烈,敌人被烧得焦烂。齐军又制造了攻城车,车所到之处,无不摧毁。尽管守军有盾牌,也无法抵挡。韦孝宽便用布缝制成帷幕,随攻城车的方向张设。布幕悬在空中,攻城车无法破坏。齐军又在竹竿上绑上松枝,灌油点火,企图烧毁布幕并焚毁高楼。韦孝宽则制作了长铁钩,锋利无比,火竿一来,便用铁钩远远割断,松枝和麻绳纷纷落下。齐军又在城四面挖掘地道,共二十一条,分为四路,每条地道内都架设梁柱,完成后灌油烧柱,柱断城崩。韦孝宽则在崩塌处竖起木栅栏进行防御,敌人无法攻入。齐军用尽了各种攻城手段,韦孝宽都一一破解。
齐神武帝无可奈何,便派仓曹参军祖孝征对韦孝宽说:“你没有援兵,为什么不投降?”韦孝宽回答说:“我的城池坚固,兵粮充足,攻城的疲惫,守城的安逸。岂会在短时间内需要援兵?我倒是担心你们的军队有无法返回的危险。我韦孝宽是关西的男子汉,绝不会做投降的将军。”不久,祖孝征又对城中的人说:“韦城主享受朝廷的荣禄,或许可以坚持,但你们这些普通士兵,何必跟着他赴汤蹈火呢?”于是齐军向城中射入募格,上面写着:“能斩杀城主投降的,封太尉,赐开国郡公,食邑万户,赏帛万匹。”韦孝宽在募格背面题字,反射回城外:“若有斩杀高欢的,也按此赏赐。”韦孝宽的弟子韦迁,此前在山东,被齐军锁到城下,用刀威胁,说如果不早日投降,便要大开杀戒。韦孝宽慷慨激昂,毫无畏惧之意。士兵们无不感动振奋,人人都有誓死守城的决心。
齐神武帝苦战六十天,伤亡和病死的士兵达到十分之四五,智力和体力都已耗尽,最终病倒。当夜,齐军撤退。齐神武帝因此愤恨不已,不久去世。魏文帝嘉奖韦孝宽的功绩,派殿中尚书长孙绍远、左丞王悦到玉壁慰劳,授予韦孝宽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并进爵为建忠郡公。
废帝二年,韦孝宽担任雍州刺史。此前,道路旁每隔一里设置一个土候,经过雨水冲刷后常常损毁,需要经常修复。自从韦孝宽到任后,便命令部下在土候的位置种植槐树代替。这样既免去了修复的麻烦,行旅之人也得到了树荫的庇护。周文帝后来见到这种情况,感到奇怪,询问后得知是韦孝宽的主意,便说:“怎么能让一州独享此利,应当让天下都这样做。”于是下令各州在道路旁每隔一里种一棵树,每隔十里种三棵树,每隔百里种五棵树。
恭帝元年,韦孝宽以大将军身份与燕国公于谨一起讨伐江陵,平定后因功被封为穰县公。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并赐姓宇文氏。二年,周文帝北巡,命令韦孝宽回镇玉壁。周孝闵帝即位后,韦孝宽被任命为小司徒。明帝初年,他参与麟趾殿学士的工作,负责考校图籍。
保定初年,因韦孝宽在玉壁立下大功,朝廷在玉壁设置勋州,并任命韦孝宽为勋州刺史。齐人派使者到玉壁,请求互通贸易。晋公宇文护认为双方长期对峙,齐人突然来请求贸易,怀疑另有图谋。又因为皇姑、皇世母此前被齐人掳走,趁此机会或许可以要回她们。于是宇文护派司门下大夫尹公正到玉壁,与韦孝宽详细商议。韦孝宽在郊外设下盛大的帐篷,让尹公正接待齐使,并谈及皇家亲属在齐的情况。齐使言辞和态度都非常友好。当时又有汾州的胡人掳走了关东的人,韦孝宽将他们放回,并附上一封信,详细陈述朝廷希望与齐修好的意愿。最终,齐人以礼送回了皇姑和宇文护的母亲等人。
韦孝宽善于安抚和驾驭部下,深得人心。他派往齐国的间谍,都尽心尽力为他效力。也有齐人得到韦孝宽的金银财物,暗中与他通信。因此,齐国的动向,朝廷都能提前知晓。当时有个主帅许盆,韦孝宽对他十分信任,让他守卫一处要塞。许盆却叛逃到东魏。韦孝宽大怒,派间谍将他抓回,不久便斩首示众。韦孝宽就是如此善于掌控人心。
汾州以北,离石以南,都是未开化的胡人,他们经常抢劫居民,阻断河路。韦孝宽对此深感忧虑。然而这些地区已被齐国占领,
无法彻底消灭敌人。想要在关键位置建立一座大城。于是在河西征召十万劳工,一百名士兵,派遣开府姚岳监督筑城。姚岳感到害怕,认为兵力太少难以完成任务。孝宽说:“计划建成这座城,十天就能完成。距离晋州四百多里,一天开始动工,两天后敌人才会知道;假设晋州征兵,两天才能集结;商议之间,自然会拖延三天;计算他们的行军时间,两天内无法到达。我们的城防,足以完成。”于是下令筑城。齐人果然到达南首,怀疑有大军,便停留不前。当晚,又命令汾水以南,靠近介山、稷山的各个村庄,到处放火。齐人以为是军营,便收兵自保。城墙很快建成,果然如他所说。
四年后,孝宽升任柱国。当时晋公护准备东征,孝宽派遣长史辛道宪上书劝阻,护不听。不久大军果然失利。后来孔城陷落,宜阳被围。孝宽对将帅们说:“宜阳只是一座小城,得失无关大局。但两国争夺,耗费了数年时间。对方有很多贤能之士,怎么会缺乏谋略。如果放弃崤东,来图谋汾北,我们的疆界必定会受到侵扰。现在应该在华谷和长秋迅速筑城,以阻止敌人的野心。如果他们先我们一步,再想图谋就难了。”于是绘制地形图,详细陈述情况。晋公护命令长史叱罗协对使者说:“韦公子孙虽多,但数量不足百人。汾北筑城,派谁去固守?”事情因此未能实施。天和五年,孝宽进爵为郧国公,增加封邑至一万户。这一年,齐人果然解除了宜阳的围困,转而经略汾北,筑城防守。齐丞相斛律明月到汾东,请求与孝宽见面。明月说:“宜阳小城,长期战争劳苦。现在既然被你们占领,我们想在汾北取得补偿,希望不要见怪。”孝宽回答说:“宜阳是你们的要冲,汾北是我们放弃的地方。我们放弃,你们图谋,补偿在哪里?况且你辅佐幼主,位高权重,理应调和阴阳,安抚百姓,何必用尽武力,结怨连祸!况且沧、瀛大水,千里无人烟,还想让汾、晋之间,横尸遍野?如果贪图寻常之地,让疲惫的百姓受苦,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孝宽的参军曲岩精通卜筮,对孝宽说:“明年,东朝必定会有大规模的杀戮。”孝宽于是命令曲岩作谣歌:“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斛。又说:“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命令间谍多带这些文字,送到邺城。祖孝征听到后,进一步润色,明月最终因此被杀。
建德之后,武帝决心平定齐国。孝宽于是上书陈述三条策略。第一条策略说:
我在边疆多年,看到很多机会,如果不抓住时机,难以成功。因此往年出兵,只是劳民伤财,没有取得功绩,是因为错过了机会。为什么?长淮以南,原本是肥沃的土地,陈氏以破亡的余烬,还能一举平定。齐人历年救援,屡战屡败,内部离心,外部背叛,计尽力穷。古语不是说:“敌人有隙可乘,不可错过。”现在大军如果从轵关出发,并排前进,同时与陈氏形成掎角之势;并命令广州义旅,从三鸦出发;又招募山南的骁勇之士,沿河而下;再派遣北山的稽胡切断并、晋的道路。所有这些军队,仍然命令各自招募关、河之外的勇士,厚加爵赏,让他们作为先锋。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并进,直趋敌庭。敌人必定望风而逃,所向披靡。一战而定,就在此机。
第二条策略说:
如果国家另有打算,不立即大举进攻,应该与陈人分其兵势。三鸦以北,万春以南,广泛屯田,预先储备。招募骁勇之士,编成部队。他们既然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们出奇兵,攻破他们的疆界。他们如果兴师救援,我们就坚壁清野,等他们走远,再出兵。常以边外的军队,牵制他们的腹心之众。我们没有宿舂的费用,他们有奔命的劳苦。一两年内,必定自相离叛。况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卖官鬻狱,唯利是图,荒淫酒色,忌害忠良。全国上下,苦不堪言。以此看来,覆亡指日可待。然后乘机扫荡,如同摧枯拉朽。
第三条策略说:
我认为大周国土,横跨关、河,拥有席卷天下的威势,掌握建瓴之势。太祖受天命,与万物更新,因此在二十年间,大功告成。南清江、汉,西平巴、蜀,塞外无忧,河右安定。只有赵、魏,仍然顽抗,正是因为有事三方,无暇东顾。于是漳、滏的游魂,得以苟延残喘。昔日勾践灭吴,尚且等待十年;武王取乱,还需两次出兵。现在如果继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我认为应该恢复邻国友好,重申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这才是长远之策,坐等兼并。
奏书呈上,武帝派遣小司寇淮南公元伟、开府伊娄谦等携带重礼聘齐。之后大举出兵,两次出征平定山东,最终如孝宽所料。
孝宽因为年事已高,多次请求退休。皇帝因为天下未平,下诏不许。这时他又称病请求退休。皇帝说:“以前已经当面表达过我的想法,何必再次请求。”五年后,皇帝东征,路过玉壁。看到御敌之所,深感叹服,停留许久才离开。孝宽自认为熟悉齐人的虚实,请求作为先锋。皇帝认为玉壁是要冲,非孝宽不能镇守,于是不许。后来赵王招率兵出稽胡,与大军形成掎角之势,便命令孝宽为行军总管,围守华谷以接应。孝宽攻克了四座城池。武帝平定晋州后,又命令孝宽回到旧镇。
皇帝凯旋后,再次来到玉壁。从容对孝宽说:“世人说老人多智,善于军谋。但我只与少年一起,一举平贼。你认为如何?”孝宽回答说:“我现在年老体衰,只有诚心而已。但年轻时也曾为先朝出力,平定关右。”皇帝大笑说:“确实如你所说。”于是下诏孝宽随驾回京。拜为大司空,出任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
大象元年,孝宽被任命为徐兖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徐州总管。又担任行军元帅,征讨淮南。于是分派杞公宇文亮攻打黄城,郕公梁士彦攻打广陵,孝宽率军攻打寿阳,全部攻克。起初孝宽到淮南,各地都暗中表示归顺。但五门尤为险要,陈人如果开塘放水,就会切断津济路。孝宽立即命令分兵据守。陈刺史吴文育果然派人决堤,但已经来不及。于是陈人撤退,江北全部平定。
军队返回,到达豫州时,宇文亮举兵反叛,暗中带领数百骑兵袭击孝宽的营地。当时宇文亮的圉官茹宽秘密报告了情况,孝宽有所准备。宇文亮无法进入,逃走,孝宽追击并抓获了他。皇帝下诏因平定淮南的功劳,另封孝宽的一个儿子为滑国公。
宣帝去世后,隋文帝辅政,当时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皇帝下诏让孝宽接替他。又任命小司徒叱列长釜为相州刺史,先让他前往邺城。孝
韦孝宽继续前进,到达朝歌,尉迟迥派遣大都督贺兰贵带着书信来迎接韦孝宽。韦孝宽留下贺兰贵与他交谈以观察他的意图,怀疑他有变故,于是声称生病慢慢前行。又派人到相州求取医药,暗中观察情况。到了汤阴,遇到长釜逃回。韦孝宽的侄子魏郡守韦艺又放弃郡城南逃。韦孝宽仔细审查了情况,于是迅速返回。所经过的桥梁和道路,都下令毁掉,驿站的马匹都带走。又命令驿站的将领说:“蜀公(尉迟迥)即将到来,可以多准备酒菜和草料来招待他。”尉迟迥果然派遣仪同梁子康率领数百骑兵追赶韦孝宽,驿站的官员准备了丰厚的招待,所经过的地方,都停留下来,因此没有追上。
当时有人劝韦孝宽,认为洛阳空虚,没有守备,河阳的镇防都是关东的鲜卑人,如果尉迟迥先占据那里,将会造成很大的祸患。于是韦孝宽进入河阳防守。河阳城内原有八百名鲜卑人,他们的家都在邺城,看到韦孝宽轻装前来,打算响应尉迟迥。韦孝宽知道后,秘密派人到东京的官府,假称派遣他们去洛阳接受赏赐。到了洛阳后,全部留下不让他们回去。因此他们的计划没有成功。
六月,朝廷下诏征发关中的军队,任命韦孝宽为元帅东征。七月,军队驻扎在河阳。尉迟迥任命的仪同薛公礼等人围攻怀州,韦孝宽派兵击败了他们。军队前进到怀县永桥城的东南。这座城位于要冲,城墙坚固,尉迟迥已经派兵占据。将领们认为这座城挡在路上,请求先攻取。韦孝宽说:“城小而坚固,如果攻打不下,会损害我们的军威。现在击败他的大军,这座城又能做什么呢?”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武陟,大败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尉迟惇轻骑逃回邺城。军队驻扎在邺城西门豹祠的南面。尉迟迥亲自出战,又被击败。尉迟迥走投无路自杀。城中的士兵全部被坑杀在游豫园。那些还没有投降的,都随机讨伐,关东全部平定。十月,凯旋回到京师。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谥号为襄。
韦孝宽在边境多年,屡次抵抗强敌。他所制定的策略,开始时人们都不理解;等到事情成功,才惊叹佩服。虽然在军中,他仍然专心于文史,政事之余,常常自己阅读。晚年患眼疾,仍然让学士读书给他听。他早年失去父母,侍奉兄嫂非常恭敬。所得的俸禄,不用于私人。亲族中有孤儿的,必定加以救济。朝野都因此称赞他。长子韦谌已经十岁,魏文帝想把女儿嫁给他。韦孝宽以侄子韦世康年长为由推辞。皇帝赞赏他,于是把女儿嫁给韦世康。韦孝宽有六个儿子,韦总、韦寿、韦霁、韦津都有名。
韦敻字敬远。志向崇尚简单,淡泊名利。二十岁时,被召为雍州中从事,这不是他喜欢的,于是称病辞职。前后十次被征召,都没有应命。当时太祖正在经营王业,侧席求贤,听说韦敻隐居不仕,虚心敬悦,派遣使者征召他,给予隆重的礼遇。虽然情意恳切,但最终不能使他屈服。更加敬重他,也不勉强他。他居住的宅院,依山傍水,韦敻弹琴读书,悠然自得。当时人称他为居士。有人仰慕他的闲适,带着酒来拜访他,韦敻也和他们尽情欢乐,交谈忘倦。
明帝即位后,对他更加礼敬。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六爻贞遯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韦敻回诗给皇帝,表示愿意时常朝见。皇帝非常高兴,命令有关部门每天给他一斗河东酒,称他为逍遥公。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建宅第。曾经召韦敻到他的宅第,询问政事。韦敻抬头看着他的厅堂,慢慢叹息说:“酗酒嗜音,高墙雕梁,有其中之一,没有不灭亡的。”宇文护不高兴。有见识的人认为他说得对。
陈朝派遣尚书周弘正来访问,周弘正早就听说韦敻的名声,请求与他见面。朝廷同意了。周弘正于是拜访韦敻,谈笑了一整天,遗憾相见太晚。后来请韦敻到宾馆,韦敻没有按时赴约。周弘正仍然赠诗说:“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他当时受到如此推崇。
武帝曾经与韦敻夜宴,赏赐他很多缣帛,命令几个侍臣背着送他出去。韦敻只取了一匹,表示接受恩赐而已。皇帝因此更加敬重他。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敻到延州与韦孝宽相见。将要回去时,韦孝宽把自己乘坐的马和辔头送给韦敻。韦敻因为马匹装饰华丽,心里不想要。笑着对韦孝宽说:“古人不丢弃遗簪坠履,是因为厌恶与它们同出,不与它们同归。我虽然比不上前贤,但舍弃旧的,接受新的,也不是我的志向。”于是骑着旧马回去了。
武帝又因为佛、道、儒三教不同,下诏让韦敻辨别它们的优劣。韦敻认为三教虽然不同,但都归于善,它们的表现有深浅之分,但它们的道理没有等级之分。于是写了《三教序》上奏。皇帝看了称赞他。当时宣帝在东宫,也写信给韦敻,并命令用皇帝乘坐的马去迎接他,询问立身之道。韦敻回答说:“传不是说,节俭是德行的恭敬,奢侈是罪恶的根源。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满足。这些都是圣人的训诫,希望殿下明察。”
韦敻的儿子韦瓘担任随州刺史,因病去世,韦孝宽的儿子韦总在并州战死。一天之内,两个噩耗同时传来。家人相对悲痛,而韦敻神色自若。对他们说:“生死是命,来去是常事,有什么可悲的。”继续弹琴如常。
韦敻还非常重视名誉,虚心善诱。即使是农夫牧童,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他都加以引荐。特别与族人韦处玄和安定梁旷为放逸之友。他从小喜爱文史,专心著述,亲手抄录了数十万字。晚年追求虚静,专心于体道会真。以前所写的著作,都删去了草稿,所以文笔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建德年间,韦敻因为年老,预先告诫他的儿子们说:“从前士安用蘧蒢束体,王孙用布囊绕尸,这两位贤人高尚通达,不是庸才所能继承的。我死的时候,可以用旧衣服收敛,不要新做。棺材只要能容纳尸体,牛车运载灵柩,坟高四尺,墓深一丈。其他的繁琐事务,都不需要。早晚祭奠食物,事情太繁琐,我不能一下子断绝你们的情意,可以在朔望日祭奠一次。仍然用素菜,不要用牲牢。亲友想用物品吊祭的,都不要接受。我常常担心临终时神志不清,所以预先告诫你们。我闭眼的时候,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宣政元年二月,韦敻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武帝派遣使者祭奠,给予丰厚的赙赗。他的丧葬礼仪,儿子们都遵循他的遗训。儿子韦世康。
梁士彦字相如,是安定乌氏人。年轻时任侠,喜欢读兵书,广泛涉猎经史。周武帝将要平定东夏,听说他勇敢果断,从扶风郡守升为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为建威县公。齐人非常害怕他。
后来以熊州刺史的身份跟随武帝攻占晋州,进位大将军,担任晋州刺史。等到皇帝返回,齐后主亲自围攻他,城墙都被攻破,短兵相接。梁士彦慷慨自若,对将士们说:“今天就是死日,我为你们
于是士兵们勇猛地一起冲锋,喊声震天,每个人都以一当百。
齐军稍稍退却,于是命令妻子和军人的子女日夜修筑城墙,三天就完成了。
武帝的大军也到了,齐军的包围被解除了。
士彦见到武帝,抚摸着武帝的胡须哭泣,武帝也为之流泪。
当时武帝想要撤军,士彦跪在马前劝谏,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武帝握着他的手说:“我有晋州,作为平定齐国的基础,你应该好好守住它。”
等到齐国平定后,士彦被封为郕国公,官至上柱国、雍州总管。
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徐州总管。
他与乌丸轨一起在吕梁擒获了陈将吴明彻和裴忌,大致平定了淮南地区。
隋文帝担任丞相时,士彦被调任为亳州总管。
尉迟迥反叛,士彦担任行军总管,与韦孝宽一起攻打他。
他命令家僮梁默等人为前锋,士彦紧随其后,所到之处都攻破了敌军。
等到尉迟迥被平定后,士彦被任命为相州刺史。
他深被猜忌,于是被调回京城。
闲居无事时,他依仗自己的功劳心怀怨恨,与宇文忻、刘昉等人密谋造反。
他打算率领僮仆,在皇帝祭祀宗庙的时候发动政变。
他还想在蒲州起事,攻取河北,占领黎阳关,封锁河阳路,劫掠布匹制作铠甲,招募盗贼为战士。
他的外甥裴通知道后向皇帝报告了此事。
皇帝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任命士彦为晋州刺史,想观察他的意图。
士彦高兴地对刘昉等人说:“这是天意啊!”
他又请求任命仪同薛摩儿为长史,皇帝同意了。
后来士彦与公卿们一起朝见皇帝,皇帝下令在朝堂上逮捕士彦、宇文忻、刘昉等人。
审问他们的罪状时,他们仍然不承认,于是逮捕了薛摩儿来对质。
薛摩儿详细讲述了事情的始末,说士彦的第二个儿子刚哭着苦苦劝谏,第三个儿子叔谐说“做猛兽必须成群结队”。
士彦脸色大变,回头说:“你杀了我!”
于是他被处死,享年七十二岁。
他有五个儿子。
长子操,字孟德,官至上开府、义乡县公,早逝。
次子刚,字永固,官至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
因为劝谏父亲而免于受罚,被流放到瓜州。
三子叔谐因士彦的罪行被处死。
梁默是士彦的家僮,勇武过人。
士彦每次出征,常常与梁默一起冲锋陷阵。
他在北周时官至开府。
开皇末年,他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杨素征讨突厥,晋升为大将军。
他又跟随平定杨谅,被授予柱国的职位。
大业五年,他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力战而死。
他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一-注解
韦孝宽:北周和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平定尉迟迥叛乱而著名。
韦敻:北周时期的隐士,以淡泊名利、崇尚简朴著称,与韦孝宽有亲属关系。
梁士彦:北周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参与北周与北齐的多次战役。
萧宝夤:北魏末年叛将,曾作乱关右。
长孙承业:北周将领,冯翊公,曾西征。
杨侃:北周侍中,大都督,曾镇守潼关,赏识韦孝宽之才,以女妻之。
独孤信:北周名将,新野郡守,与韦孝宽关系密切,政术俱美。
宇文贵:北周将领,曾与韦孝宽一同应接颍州义徒。
怡峰:北周将领,曾与韦孝宽一同应接颍州义徒。
段琛:东魏将领,曾据宜阳。
尧杰:东魏将领,曾据宜阳。
牛道恒:东魏阳州刺史,曾扇诱边民。
祖孝征:北齐官员,曾任尚书左仆射。
高欢:东魏权臣,齐神武帝,曾围攻玉壁。
长孙绍远:北周殿中尚书,曾至玉壁劳问韦孝宽。
王悦:北周左丞,曾至玉壁劳问韦孝宽。
于谨:北周燕国公,曾与韦孝宽一同伐江陵。
尹公正:北周司门下大夫,曾至玉壁与韦孝宽详议。
许盆:北周主帅,曾背叛韦孝宽。
无方诛剪:指没有固定的方法或策略来消灭敌人。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甘肃、宁夏一带。
开府:古代官职名,指设立府署,掌管一方军政事务。
姚岳:北周时期的将领,负责监筑城池。
晋州:古代州名,今山西临汾一带。
城隍:指城墙和护城河,泛指城池的防御设施。
汾水:今山西省境内的汾河。
介山、稷山:介山位于今山西介休市,稷山位于今山西稷山县。
柱国: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官职之一。
晋公护:即宇文护,北周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长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辅佐主官处理政务。
辛道宪:北周时期的官员,曾任长史。
孔城:古代地名,今河南境内。
宜阳:古代地名,今河南宜阳县。
崤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河南西部。
汾北:指汾河以北的地区,今山西北部。
华谷、长秋:古代地名,今山西境内。
叱罗协:北周时期的官员,曾任长史。
郧国公:北周时期的封爵名,韦孝宽被封为郧国公。
斛律明月:北齐丞相斛律光的字,斛律光是北齐名将。
沧、瀛:沧指沧州,瀛指瀛州,今河北一带。
卜筮: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通过卜卦预测吉凶。
百升飞上天:百升为一斛,暗指斛律光。
高山不摧自崩:暗指北齐政权将自行崩溃。
槲树不扶自竖:槲树暗指斛律光,意指斛律光将自行灭亡。
建德: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572-578年)。
轵关:古代关隘名,今河南济源市境内。
三鸦:古代地名,今河南境内。
稽胡: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一带。
漳、滏:漳指漳河,滏指滏阳河,今河北境内。
勾践亡吴: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国的历史事件。
武王取乱:指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历史事件。
小司寇: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淮南公元伟:元伟,北周宗室,封淮南公。
伊娄谦:北周时期的官员,曾任开府。
玉壁:古代地名,今山西境内。
行军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军队。
华谷:古代地名,今山西境内。
大司空: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工程事务。
延州总管: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总管,负责地方军政事务的官职。
上柱国: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荣誉之一,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大象: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579-581年)。
徐兖:徐州和兖州,今江苏、山东一带。
行军元帅: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大军。
杞公宇文亮:宇文亮,北周宗室,封杞公。
郕公梁士彦:梁士彦,北周将领,封郕公。
寿阳:古代地名,今安徽寿县。
豫州:古代州名,今河南一带。
滑国公:北周时期的封爵名,韦孝宽之子被封为滑国公。
宣帝:指北周宣帝宇文赟,北周第四位皇帝。
隋文帝:指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以统一中国而著名。
尉迟迥:北周时期的将领,曾发动叛乱反对隋文帝。
相州:古代州名,今河南安阳一带。
小司徒: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民政事务。
叱列长釜:北周时期的官员,曾任相州刺史。
孝宽:即韦孝宽,北周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
迥:指北齐的将领,与韦孝宽对峙的敌方将领。
河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是北周与北齐对峙的重要军事据点。
鲜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多个政权,此处指北齐的军队主要由鲜卑人组成。
洛京:即洛阳,北周的都城,此处指北周的政治中心。
怀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是北周与北齐交战的重要地区。
邺:北齐的都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武陟: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武陟县一带,是北周与北齐交战的重要战场。
游豫园:北齐都城邺城内的园林,此处指北齐军队被坑杀的地点。
逍遥公:北周明帝赐予韦敻的称号,因其不愿为官,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教:指儒、道、佛三教,北周时期三教并存,常被用来讨论其优劣。
武帝:指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第三位皇帝,以灭北齐统一北方而著名。
郕国公:北周时期的封爵,郕国是古代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雍州总管:雍州是北周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总管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徐州总管:徐州是北周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总管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乌丸轨:北周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平定陈朝。
陈将吴明彻、裴忌:陈朝的将领,吴明彻和裴忌是陈朝的重要军事人物。
吕梁:今山西省吕梁市,古代为军事要地。
淮南地:指淮河以南的地区,古代为重要的战略区域。
亳州总管:亳州是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总管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相州刺史:相州是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宇文忻、刘昉:北周和隋朝时期的将领,曾与士彦密谋反叛。
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古代为军事要地。
黎阳关: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浚县。
河阳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
晋州刺史:晋州是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薛摩儿:士彦的长史,曾参与士彦的谋反计划。
梁默:士彦的家僮,骁勇善战,曾随士彦征战。
杨素: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突厥和杨谅叛乱。
杨谅:隋文帝的侄子,曾发动叛乱反对隋炀帝。
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曾与隋朝发生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三十一-评注
韦孝宽是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事迹在《周书》中有详细记载。本文通过对韦孝宽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和贡献。
首先,韦孝宽在军事上的才能尤为突出。他在萧宝夤作乱时,主动请缨,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勇气。随后的多次战役中,他屡立战功,尤其是在玉壁之战中,面对东魏大军围攻,他运用智谋,多次化解敌人的进攻,最终迫使敌军撤退。这一战役不仅展示了韦孝宽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其次,韦孝宽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色。他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南豳州刺史、晋州刺史等,所到之处,皆能稳定局势,安抚百姓。他在雍州刺史任上,创新性地以槐树代替土候,既节省了修复成本,又为行旅提供了庇荫,这一举措得到了周文帝的赞赏,并推广至全国。这不仅体现了韦孝宽的行政智慧,也反映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此外,韦孝宽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他涉猎经史,弱冠之年便展现出深厚的学识。他在麟趾殿学士任上,参与考校图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韦孝宽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能,还在于他善于用人,能够得人心。他派遣的间谍在敌国中尽心尽力,甚至敌国中也有因他的金货而暗中通书者,这使得北周朝廷能够及时掌握敌国动向。这种善于利用情报和人际关系的策略,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韦孝宽是北周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通过对韦孝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周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以及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风采和贡献。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周名将韦孝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及其对北周政权的贡献。韦孝宽是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他在军事上善于运筹帷幄,能够准确判断敌我形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文中提到的‘无方诛剪’、‘城隍足得办矣’等词句,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果断。
韦孝宽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深远的眼光。他提出的‘三策’充分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战略眼光。第一策主张趁齐国内乱之际,联合陈国,迅速出兵,一举平定齐国;第二策则建议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通过屯田、募兵等方式逐步削弱齐国的力量;第三策则主张暂时保持与齐国的和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些策略不仅显示了韦孝宽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韦孝宽与北齐丞相斛律明月的对话,展现了他在外交上的智慧。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既表达了对斛律明月的尊重,又暗示了齐国政权的腐败和不可持续性。这种外交手腕不仅为北周赢得了时间,也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韦孝宽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还在于他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和对敌我形势的深刻理解。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并通过实际行动将其付诸实施。这种能力使他在北周政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为北周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韦孝宽的智慧和才能。文中多次使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如‘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深化了主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韦孝宽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北周名将韦孝宽在与北齐的战争中的智勇表现,以及韦敻的隐逸生活。韦孝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成功应对了北齐的多次进攻,最终平定关东。他的军事策略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果断决策,还体现在对敌情的敏锐洞察和对后勤的周密安排。例如,他在行军途中毁桥撤道,防止敌军追击,同时通过驿站的丰厚供给迷惑敌军,使其无法及时追击。这些细节展现了韦孝宽作为军事家的高超智慧。
韦敻的形象则与韦孝宽形成鲜明对比。韦敻崇尚简朴,淡泊名利,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琴书为伴的生活。他的隐逸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官职的拒绝,还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的极度简朴。例如,他在接受皇帝的赏赐时,只取一匹缣帛,以示对皇恩的接受,但并不贪图更多的物质享受。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甚至被称为“居士”。
韦敻的隐逸生活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反思。在乱世之中,韦敻选择了远离政治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他的生活方式与当时权臣宇文护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宇文护广营第宅,追求物质享受,而韦敻则对此表示批评,认为“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种对奢靡生活的批判,体现了韦敻对儒家“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理念的坚守。
此外,韦敻对三教的看法也颇具深意。他认为儒、道、佛三教虽然形式不同,但最终都归于善,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三教融合的思考。韦敻的《三教序》不仅是对三教关系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回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韦孝宽的军事事迹和韦敻的隐逸生活,展现了北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韦孝宽的智勇与韦敻的淡泊,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一种是积极入世,为国家建功立业;另一种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远离世俗纷争。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共同构成了北周时期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图景。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周和隋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特别是士彦的生平事迹。士彦是北周和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然而,他在晚年因功高震主,心怀不满,最终因谋反而被诛杀。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将领在功成名就后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环境和心理压力。
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士彦从一名普通将领到功勋卓著的重臣,再到因谋反而被诛杀的完整人生轨迹。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古代将领在权力斗争中的命运,也反映了古代政治体制的残酷性和不稳定性。士彦的谋反行为虽然最终失败,但其背后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值得深入探讨。他因功高震主而心生不满,最终选择铤而走险,这一行为在古代政治史上并不罕见,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普遍规律。
此外,文本还通过士彦的家僮梁默的形象,展现了古代将领与家僮之间的特殊关系。梁默作为士彦的得力助手,骁勇善战,多次随士彦征战,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敢。这种主仆关系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下的忠诚观念和人际关系。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北周和隋朝时期的历史场景。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士彦生平的叙述,文本不仅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命运,也揭示了古代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