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渊明(365年-427年),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也是道家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的《神仙传》在记录神仙人物和道家修行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5世纪)。
内容简要:《神仙传》是陶渊明撰写的道家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了各路神仙的故事和道家修行的哲理。书中通过对众多神仙的事迹描述,探讨了道家学说中的“长生不老”与“修炼成仙”的理想,揭示了道家对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独特理解。《神仙传》为道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代的道教思想与修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五-原文
马鸣生
马鸣生者,齐国临淄人也,本性和,字君贤。
少为县吏,因逐捕而为贼所伤,当时暂死,得道士神药救之,遂活,便弃职随师。
初但欲求受治疮病耳,知其有长生之道,遂久事之,随师负笈。
西之女几山,北到玄丘山,南湊泸江,周游天下,勤苦备尝。
乃受太清神丹经三卷,归,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矣。
常居所在不过三年,辄便易处,人或不知其是仙人也。
架屋舍,畜仆从,乘车马,与俗人无异。
如此展转游九州五百余年,人多识之,怪其不老。
后乃修大丹,白日升天而去也。
阴长生
阴长生者,新野人也。
汉阴皇后之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专务道术。
闻有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遂与相见,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
鸣生不教其度世之道,但日夕与之高谈当世之事、治生佃农之业,如此二十余年,长生不懈怠。
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独有长生不去,敬礼弥肃。
鸣生乃告之曰:‘子真是能得道者。’
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而为金以示之,立坛四面,以太清神丹经受之,乃别去。
长生归,合丹但服其半,即不升天,乃大作黄金数十万斤,布施天下穷乏,不问识与不识者。
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举门而皆不老。
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临去时,著书九篇,云:‘上古得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余者白日升天焉。’
抱朴子曰:‘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不知道上有夜行人,故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有学道得仙者耶?’阴君已服神丹,虽未升天,然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之数尔,而民俗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间士,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声名,不循求进,不营闻达,尤不识之,岂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知其所云为哉?阴君自序云:维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予受和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不求未度,以至天仙,予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为神,上士闻之,勉力加勤,下士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于是阴君裂黄素写丹经一通,封以文石之函,著嵩山;一通黄櫃简,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大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著蜀经山;一通白缣,书之,合为一卷,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又著书三篇,以示将来,其一曰:‘唯余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余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事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苍霄,乘虚驾浮,青腰承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水不濡,逍遥太极,何虑何忧,遨戏仙都,顾愍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几,泥土为俦,奔驰索死,不肯暂休。’其二曰:‘余之圣师,体道如贞,升降变化,松乔为邻,惟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春,中多怠慢,志行不勤,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授幽壤,何时可还,嗟尔将来,勤加精研,勿为俗流,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寿同三光,何但亿年。’其三曰:‘惟余垂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于五浊,避世自匿,二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老不敢息,奉事圣师,承颜悦色,面垢足胝,乃见哀识,遂授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金已成,货财十亿,役使鬼神,玉女侍侧,余得度世,神丹之力。’阴君留人间一百七十年,色如童子,白日升天也。’
茅君
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
高祖父濛,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
有童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其事载史纪详矣。
秦始王方求神仙长生之道,闻谣言,以为己姓符合谣谶,当得升天,遂诏改腊为嘉平,节以应之,望祀蓬莱,使徐福将童男童女,入海求神仙之药。
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
君跪谢曰:‘某受天命,应当得道,事不两济,违远供养,虽无旦夕之益,而使父母寿老,家门平安。某道已成,不可鞭辱,恐非小故。’
父怒不已,操杖击之,杖即摧折而成数十段,皆飞扬如弓激矢,中壁穿柱,壁柱俱陷。
父惊,即止。
君曰:‘向所启者,实虑如斯,邂逅中人,即有伤损。’
父曰:‘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
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复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横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
父因问乡里死者若干人,谁当可起之,君乃遂召社公问之,父闻中庭有人应对,不之见也。
问社公:‘此村中诸已死者,谁可起之?’
众人皆闻社公对曰:‘某甲可起。’
君乃曰:‘促约来所关由,使发遣之事须了,可掘。’
于是日入之后,社公来曰:‘事已决了,便可发出。’
于是君语死者家人,掘之,发棺,出死人,死人开目动摇,但未能语,举而出之,三日后能坐,言语了了。
如此发数十人,皆复生,活十岁方复死尔。
时君之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将之官,乡里亲友会送者数百人,亲属荣晏时,茅君亦在座,乃曰:‘吾虽不作二千石,亦当有神灵之职,克三月十八日之官,颇能见送乎?’
在座中众宾皆相然曰:‘此君得道当出,众皆复来送也。’
君曰:‘若见顾者,诚荷君之厚意也,但空来,勿有损费,吾当自有供给。’
至期日,君门前数顷之地忽自平治,无复寸草,忽见有青缣帐幄,下敷数重白毡,容数千人,远近皆神异之。
翕然相语,来者塞道,数倍于前送弟之时也。
宾客既集,君言笑延接,一如常礼。
不见指使之人,但见金盘玉杯,自到人前,奇殽异果,不可名字,美酒珍馔,宾客皆不能识也。
妓乐丝竹,声动天地,随食随益,人人醉饱。
明日迎官来至,文官则朱衣紫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旌旗,器仗耀日,千余人。
茅君乃与父母宗亲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麾幢幡葢,旌节旄钺,如帝王也,骖驾龙虎麒麟白鹤狮子,奇兽异禽,不可名识,飞鸟数万,翔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统其左右。
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见,观者莫不叹息。
君遂径之江南,治于句曲山。
山有洞室,神仙所居,君治之焉。
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
君尝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导引人马,或化为白鹄。
人有疾病祈之者,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一一掷还,鸡子如旧,归家剖而视之,内无黄者,病人当愈,中有土者,不愈。
以此为候焉,鸡子本无开处也。
庙中常有天乐异香奇云瑞气,君或来时,音乐导从,子天而下,或终日乃去。
远近居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无剌草毒木及虎狼之厉。
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焉。
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委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
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以白玉版黄金刻书,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藉,方却升天,或治下于潜山。
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錄君,衷为保命君,皆例上真,故号三茅君焉。
其九锡文紫素策文多不具载,自有别传其后。
每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各乘一白鹤,集于峰顶也。
张道陵
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也。
本太学书生,博采五经。
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能坐在立亡,渐渐复少。
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
初天师值中国纷乱,在位者多危,退耕于余杭。
又汉政陵迟,赋敛无度,难以自安,虽聚徒教授,而文道凋丧,不足以拯危佐世。
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十年之间已成道矣。
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石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
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未敢服饵。
谓弟子曰:‘神丹已成,若服之,当冲天为真人,然未有大功于世,须为国家除害兴利,以济民庶,然后服丹即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
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内见五藏,外集外神,乃行三步九迹,交乾履斗,随罡所指,以摄精邪,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帅为阴官。
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
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
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栾巴
栾巴,蜀人也。
太守请为功曹,以师事之,请试术,乃平生入壁中去,壁外人叫虎狼,还乃巴也。
迁豫章太守,有庙神,能与人言语,巴到,推社稷,问其踪由,乃老往齐为书生,太守以女妻之,生一男。
巴往齐,勑一道符,乃化为狸。
巴为尚书,正旦,会群臣,饮酒,巴乃含酒起望西南噀之,奏云:‘臣本乡成都市失火,故为救之。’
帝驰驿往问之,云:‘正旦失火时,有雨自东北来,灭火,雨皆作酒气也。’
故终日不违如愚,若无所得而愚,是乃物之块然者也。
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不知气血寓于身而不可扰,贵于自然流通,世岂复知此哉?
虽日宴坐,而心骛于外,营营然如飞蛾之赴霄烛,苍蝇之触晓牕,知往而不知返,知就利而不知避害。
海鱼有以虾为目者,人皆笑之,而不知其故。
昼非日,不能驰,夕非火,不能鉴。
故学道者,须令物不能迁其性,冶容曼色,吾视之与嫫母同,大厦华屋,吾视之与茅茨同。
澄心清净,湛然而无思时,导其气即百骸皆通。
抱纯白养太玄,然后不入其机,则知神之所为,气之所生,精之所复,何行而不至哉?
所著百章发明道秘,要眇深切,迷途之指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五-译文
马鸣生,是齐国的临淄人,本性温和,字叫君贤。年轻时担任县吏,因为追捕盗贼而被贼人伤害,当时几乎丧命,幸得道士的神药救治,于是得以存活,便辞去官职跟随师傅。最初只是想求治疮病,后来知道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于是长期跟随师傅,背着书箱四处游历。西至女几山,北至玄丘山,南至泸江,周游天下,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最终得到了三卷《太清神丹经》,回来后入山炼药,服用后,不想升天,只服用了半剂,就成为了地仙。他常居住的地方不超过三年,就会更换地方,有人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位仙人。他搭建房屋,养仆从,驾车骑马,和普通人没有区别。这样辗转游历九州五百余年,人们都认识他,奇怪他为什么不会老。后来他修炼大丹,白天升天而去。
阴长生,是新野人。是汉阴皇后的同族,从小生于富贵之家,但不喜欢荣华地位,专门研究道术。听说马鸣生得到了超脱尘世的方法,就去寻找他,于是见到了马鸣生,甘愿做他的奴仆,亲自为他服务。马鸣生没有教他超脱尘世的方法,只是日夜与他高谈阔论世事、治理农事,这样过了二十多年,阴长生从未懈怠。同时跟随马鸣生的十二个人都离开了,只有阴长生没有离开,对马鸣生的敬重更加深厚。马鸣生告诉他说:‘你真是能够得道的人。’于是将阴长生带入青城山中,用黄土炼成金子给他看,设立坛场四面,用《太清神丹经》传授给他,然后分别离去。阴长生回来后,炼丹只服用了半剂,就没有升天,于是大量制造黄金,布施给天下贫穷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他周游天下,与妻子同行,全家都未老去。后来在平都山白天升天,临走时,著书九篇,说:‘上古得道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论述,但自汉朝兴起以来,得道的人有四十五人,加上我一共是六人。其中二十人尸解,剩下的都白天升天了。’
抱朴子说:‘我听说有谚语说:“你不夜间行走,不知道天上有夜行人,所以不能得道,也不知道天下山林间有学道得道的人。”阴君已经服用了神丹,虽然没有升天,但是按照同类相聚的原理,自然就会与仙人相遇,所以知道了这些近世仙人的数量。然而民间却认为不是这样,因为自己没有听说过,就认为没有,这不是很可悲吗?那些隐居山野的人,因为隐居而得到满足,用书籍自娱,不炫耀文采,不宣扬名声,不追求进步,不追求名利,尤其不认识仙人。又何必急于让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呢?阴君自己写道:汉朝延光元年,新野山北,我得到了和君的神丹秘法,道成之后去世,将道法留在了名山,如果有得到的人,就列为真人,自由来去,何必留在俗世。不死的道法,关键在于神丹,修炼气功,呼吸吐纳,俯仰屈伸,服用草药,可以得到短暂的延年益寿。不追求未知的境界,以至于成为天仙,我想要得道,这是最重要的言论,是积累学问的结果,无为而为神,上等的人听到这些,会努力修行,下等的人会大笑,认为不是这样,能够理解神丹,就能长久地生存。于是阴君将丹经写在黄纸上,封存在文石函中,放在嵩山;另一份写在黄纸上,用漆书写,封存在青玉函中,放在大华山;一份写在金简上,刻上字,封存在白银函中,放在蜀经山;一份写在白缣上,合为一卷,交给弟子,让世世代代都有传承。又著书三篇,给将来的人看,其中一篇说:“我的祖先,辅佐了唐虞,到了汉朝,我独自喜欢道术,成为一个普通人,保持高尚的志向,不侍奉王侯,贪生得生,还有什么可求,超越苍穹,乘虚驾雾,青腰承翼,与我作对,入火不烧,踏水不湿,逍遥于太极之中,有什么可忧虑的,什么可担忧的,在仙都中嬉戏,顾念群愚,年命逝去,如同那川流,转眼即逝,变成泥土,奔走求死,不肯稍作休息。”另一篇说:“我的圣师,体悟道法如真,升降变化,与松乔为邻,只有我和十二个同学,经历了二十年的寒苦求道,中间很多人懈怠,志向不坚定,我痛心于这些弟子,命运是上天给予的,上天不会随意给予,道法必然归于贤人,我在幽暗的土壤中修炼,何时才能返回,唉,你们将来的人,要勤奋研究,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牵绊,一旦道法修炼成功,就能升入九天,寿命与日月同长,何止亿年。”第三篇说:“我自幼喜欢道德,抛弃家庭跟随师傅,东西南北,历经五浊,避世隐居,二十多年,在名山旁边,寒冷时没有衣服穿,饥饿时没有食物吃,思念不敢回家,年老不敢休息,侍奉圣师,承颜悦色,脸上有污垢,脚上有茧子,才被师傅所认识,传授了重要的道法,恩深不可测,妻子和子女都得到了延年益寿,黄金已经炼成,财富无数,役使鬼神,玉女在侧,我得以超脱尘世,这都是神丹的力量。”阴君留在人间一百七十年,面色如童子,白天升天。
茅君,名叫盈,字叔申,是咸阳人。他的高祖父茅濛,字初成,在华山修道,炼成丹药后,骑着赤龙升天,这是在秦始皇时代,有童谣说:“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这件事在史书中记载得很详细。秦始皇正在寻求神仙长生不老的方法,听到谣言,认为自己的姓氏与预言相符,应该能够升天,于是下诏将腊月改为嘉平月,以应验这个预言,祭祀蓬莱,派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神仙的药草。
茅君十八岁进入恒山学习道术,经过二十年的积累,终于修成正果,回到家中,父母还在世,看到他后愤怒地说:‘你这个不孝的儿子,不亲近父母,却去追求妖魔鬼怪,四处流浪。’举起棍子想要打他。茅君跪下谢罪说:‘我受到天命,应当得道,事情不能两全,违背了亲近供养父母,虽然对父母没有即时的好处,但能使父母长寿,家门平安。我已经修成正果,不可再受侮辱,恐怕不是小事情。’父亲愤怒不已,挥动棍子打他,棍子立刻折断成数十段,像弓箭一样飞出去,击中墙壁和柱子,墙壁和柱子都陷了下去。父亲惊恐,立刻停止了。茅君说:‘我刚才所说的,确实是担心这种情况,如果遇到意外,可能会有损伤。’父亲问:‘你说得道了,能复活死人吗?’茅君说:‘罪孽深重的死人是不能复活的;如果是意外短命的人,就可以让他们复活。’父亲于是问乡里死了多少人,谁可以复活,茅君就召唤土地神询问,父亲听到中庭有人回答,但看不见。问土地神:‘这个村子里已经死去的人,谁可以复活?’众人听到土地神回答说:‘某某可以复活。’茅君于是说:‘赶紧通知他,让他来的原因已经解决,可以挖坟了。’于是当天晚上,土地神来了,说:‘事情已经解决,可以挖坟了。’于是茅君告诉死者的家人挖坟,挖开棺材,取出死人,死人睁开眼睛动弹,但还不能说话,抬出来后,三天后能够坐起来,说话也清楚。这样复活了数十人,都活到了十岁才死去。
当时茅君的弟弟名叫固,字季伟,次弟名叫衷,字思和,在汉朝做官,官至二千石,即将去上任,乡里的亲友数百人前来送行,亲属们荣耀的时候,茅君也在座,就说:‘我虽然没有做二千石的官,也应当有神灵的职责,能够见到我弟弟的三月十八日上任,能不能来送行呢?’在座中的宾客都说:‘这位先生得道了,应当出来,大家都来送行。’茅君说:‘如果来送行的人,确实是感激我的厚意,但不要空来,不要浪费,我会自己提供。’到了那一天,茅君家门口的几顷地突然自行平整,不再有寸草,突然出现了一顶青色的帐篷,下面铺了几层白色的毡子,可以容纳数千人,远近的人都觉得神奇。人们聚集在一起,来的人数是之前送弟弟时的数倍。宾客们聚集后,茅君谈笑风生,接待宾客,一切都像平常一样。没有看到指使的人,只看到金盘玉杯,自动出现在人们面前,奇异的菜肴和水果,无法用名字称呼,美酒佳肴,宾客们都无法识别。音乐和乐器声动天地,随着食物的享用,人们都喝得醉饱。第二天迎接官员到来,文官穿着红衣紫带,有数百人,武官穿着铠甲,旗帜招展,武器闪耀,有千余人。茅君于是与父母和亲戚告别,登上羽盖车离去,旗帜和节杖像帝王一样,驾驭着龙、虎、麒麟、白鹤、狮子等奇兽异禽,飞鸟数万,飞翔在上方,流云彩霞,纷纷扬扬地围绕着左右。离开家十多里,突然不见了,观看的人无不叹息。
茅君于是直接去了江南,在句曲山定居。山中有洞室,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茅君就在那里修炼。山下的人们为他建立了庙宇来供奉他。茅君曾经在帐篷中与人交谈,他出入时或者引导人马,或者化为白鹤。有人生病祈求他,他在帐篷中煮了十个鸡蛋,不久一个个抛还,鸡蛋如旧,回家打开看,里面没有蛋黄的,病人就会痊愈,里面有土的,就不会痊愈。就这样作为预兆。鸡蛋本身是没有开口的。
庙中常常有天乐异香奇云瑞气,茅君来时,音乐引导,从天而降,有时整天才离开。远近的居民,依靠茅君的德行,没有水旱疾病瘟疫,没有螟虫蝗虫的灾害,没有荆棘毒木以及虎狼的威胁。因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茅山。
后来茅君的两个弟弟年纪大了,都七十多岁,辞去官职,回到家中,过江寻找哥哥,茅君让他们服用四扇散,却老返童,在山下的洞中修炼了四十多年,也修成了真仙。太上老君命令五帝使者手持符节,用白玉版和黄金刻写的命令,加封九锡之命,封茅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管吴越生死簿籍,正要升天,或者治理下于潜山。又派使者用紫色的策文,封固为定錄君,衷为保命君,都是上等真人,因此称为三茅君。他们的九锡文和紫色策文没有详细记载,自有别传。每年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各自乘坐一只白鹤,聚集在山顶。
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是沛国丰县人。原本是太学的书生,广泛学习五经。晚年感叹说:‘这些对寿命没有好处。’于是学习长生之道,得到了黄帝的九鼎丹经,在繁阳山修炼,丹药炼成后服用,能够坐立如常,渐渐恢复年轻。后来在万山石室中得到隐书秘文以及控制山岳众神的法术,实践后都有效。
天师最初遇到中国混乱,在位的人多危险,退隐到余杭耕种。又因为汉朝政治衰败,赋税沉重,难以自保,虽然聚集门徒教授,但文道衰落,不足以拯救危难辅助世人。张道陵五十岁时才开始修道,十年之间就已经修成正果。听说蜀地的人民朴素,容易教化,而且多山,于是带着弟子进入蜀地,在鹤鸣山隐居。后来遇到老君,就在隐居的地方准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药炼成,不敢服用。对弟子说:‘神丹已经炼成,如果服用,可以冲天成为真人,但还没有对国家有大的贡献,必须为国家除去害处,振兴利益,以帮助百姓,然后服用丹药就可以轻松飞升,臣服于三境,才不会感到愧疚。’老君不久派遣清和玉女,教他吐纳清和的方法,修炼了一千天,能够内视五脏,外集外神,行走三步留下九个脚印,交合乾卦和斗卦,随着罡风所指,以摄取精邪,战胜六天魔鬼,夺取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命名为化宇,降其首领为阴官。之前蜀地有数万魔鬼,白天在市场上交易,擅自行瘟疫,百姓长期遭受其害,自从六天大魔被降伏之后,张道陵驱逐鬼众,让他们散居在西北不毛之地,与他们立誓说:‘人白天行动,鬼在夜间行动,阴阳分别,各有职责,违反者正一教有法,必将加以诛杀。’于是幽冥异域,人鬼分道。现在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和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都存在。
栾巴
栾巴,是蜀地的人。当地太守请他担任功曹,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他,请求他施展一下法术,他就进入墙壁中去了,墙壁外的人听到有虎狼的声音,回来后还是栾巴。
后来他被调任豫章太守,那里有一座庙,庙里有神灵,能和人们交谈。栾巴到任后,推算了一下社稷的情况,得知原来这位神是年轻时去齐国做书生,太守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生了一个儿子。栾巴后来又去了齐国,留下了一道符咒,结果就变成了狐狸。
栾巴担任尚书时,正月初一,在宴会上与群臣一起饮酒,栾巴含着酒起身望向西南方喷洒,然后说:‘我家乡成都市失火了,所以来救火。’皇帝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去询问情况,说:‘正月初一失火时,有雨从东北方向来,灭火了,雨都变成了酒气。’所以栾巴整天看起来很愚钝,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他的愚钝是真正的无知。
现在很多士大夫都在学习道术,但所谓的八段锦六字气,不过是导引吐纳的方法,不知道气血在人体内是自然而然的流通,重要的是保持自然流通,世上哪里还有谁知道这个道理呢?
尽管说是静坐,但心却飘在外面,像飞蛾扑向火,苍蝇撞向窗户一样,知道去而不知道回来,知道追求利益而不知道避开危害。
海里的鱼有的用虾做眼睛,人们都嘲笑它,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白天不是太阳,不能奔跑,夜晚不是火,不能照见。
所以学习道术的人,必须让外物不能改变自己的本性,装饰容貌,我看待它们和丑陋的老妇一样;华丽的房屋,我看待它们和简陋的茅屋一样。
心灵清澈纯净,毫无杂念时,引导气息,就能使全身通畅。保持纯洁无瑕,修养太玄,然后不陷入机巧,就能知道神的行为,气的生成,精的恢复,哪里去不了呢?
他所著的百章书,揭示了道的秘密,深刻而切实,是迷失道路者的指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五-注解
马鸣生:马鸣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齐国临淄人,因得道士神药而得道,成为地仙。
齐国临淄人: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
县吏:古代地方政府的官员,负责管理县级行政区域。
道士:道教修行者,以修炼道教教义和法术为生。
神药:指具有神奇疗效的药物,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
长生之道: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太清神丹经:道教经典,记载了炼制丹药的方法。
地仙: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而获得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
阴长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新野人,因修炼神丹而得道。
新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
汉阴皇后:指汉朝的皇后,与阴长生有家族关系。
度世之道:指超脱生死、达到神仙境界的途径。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道教名山之一。
白日升天:指仙人乘云驾雾,在白天飞升成仙。
抱朴子:东晋时期道教思想家、炼丹家葛洪的别称。
谚书:古代的民间谚语集。
神丹:道教炼丹术中的丹药,传说能使人长生不老。
行气导引:道教修炼方法,通过呼吸和动作来调节体内气息。
草木:指可以食用的植物,道教中常用来指代草药。
阴君:指阴长生,因其得道成仙,故称阴君。
茅君: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名盈,字叔申,咸阳人。
咸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濛:茅君的高祖父,名初成,学道于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五岳之一,道教名山。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
童谣:古代儿童传唱的歌谣,常含有预言性质。
谣言:未经证实的传闻,有时含有预言性质。
史纪:古代史书的总称,如《史记》等。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岛,位于东海之中,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恒山: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北省,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许多道教修行者在此修炼。
学道:指学习道教教义和修炼道教功法。
天命:指上天赋予的使命或命运。
妖妄:指迷信或荒诞不经的事物。
鞭辱:用鞭子打并侮辱,表示极端的愤怒和羞辱。
社公:古代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此处可能指守护村庄的神灵。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官位较高的官员。
神灵之职:指超自然的力量或职位。
青缣帐幄:青缣是青色的丝绸,帐幄是帐篷,这里指华丽的帐篷。
白毡:白色的羊毛毡,古代用于铺地或做帐篷的材料。
金盘玉杯:金制的盘子,玉制的杯子,象征财富和尊贵。
奇殽异果:奇异的菜肴和水果,指珍稀的食物。
妓乐丝竹:指古代的歌舞音乐和乐器。
羽盖车:古代贵族乘坐的车,装饰华丽,有羽毛的顶盖。
麾幢幡葢:旗帜和军旗,古代军队的标志。
旌节旄钺:旌旗和节杖,古代官吏的象征。
骖驾:古代马车两旁的马匹。
龙虎麒麟白鹤狮子:象征吉祥和权力的动物,常用于描述神话或仙境。
句曲山:位于江苏省,是道教茅山派的重要发源地。
天乐异香奇云瑞气:指天上的音乐、香气、奇异的云彩和吉祥的气氛。
螟蝗:害虫,指蝗虫。
剌草毒木:有毒的植物。
虎狼之厉:指猛兽的威胁。
九锡:古代皇帝赐予重臣的九种荣誉,表示极高的尊贵和权力。
定錄君:道教中的神职,负责记录生死簿。
保命君:道教中的神职,负责保护生命。
张道陵:东汉末年著名道士,创立了天师道。
五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黄帝九鼎丹经:古代传说中黄帝炼制的丹药秘籍。
吐纳清和之法:指呼吸吐纳的修炼方法,以达到身心清静的状态。
六天大魔:古代传说中的邪恶神灵。
阴官:道教中负责阴间事务的神职。
正一有法:正一教派的法术,可以约束邪恶。
鬼市:鬼魂聚集的市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现象。
栾巴:栾巴是古时候的一位蜀地(今四川地区)人,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太守:太守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郡或一县的行政事务。
功曹:功曹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郡守处理文书、监察、征发等事务。
师事:以师事之,意味着以师傅的身份对待,表示对栾巴的尊敬和信任。
术:术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法术或道术。
入壁中去:入壁中去,指的是进入墙壁中消失,可能是指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法术。
虎狼:虎狼指的是猛兽,这里可能是指壁外有人呼喊有虎狼出现,用来形容情况危急。
迁:迁是指官职的调动,这里指栾巴被调动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担任太守。
庙神:庙神是指庙宇中的神灵,通常被信徒崇拜。
踪由:踪由指的是事情发生的原因或经过。
齐:齐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勑一道符:勑是皇帝的命令,一道符是指一种符咒,这里指栾巴在齐国使用了一种符咒。
狸:狸是一种小型野生动物,这里指栾巴化身为狸。
尚书:尚书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文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正旦:正旦是古代的节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功法,通过一系列动作来锻炼身体。
六字气:六字气是一种呼吸法,通过特定的呼吸方式来调节身体和心灵。
导引吐纳:导引吐纳是中国传统养生法,通过呼吸和动作来调节身体机能。
气血:气血是指人体中的血液和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块然:块然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状态,这里指栾巴看似愚钝,实则大智若愚。
八段锦六字气:这里再次提到八段锦和六字气,强调这些方法只是导引吐纳的一部分。
宴坐:宴坐是指静坐修行,这里指修道者静坐时心神不宁。
飞蛾之赴霄烛:飞蛾之赴霄烛是指飞蛾不顾自身安危飞向火光,比喻人追求危险的事物。
苍蝇之触晓牕:苍蝇之触晓牕是指苍蝇撞到窗户,比喻人不知进退。
海鱼有以虾为目者:这里是指一种特殊的生物现象,海鱼用虾作为眼睛,比喻人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
茅茨:茅茨是指用茅草覆盖的屋顶,这里指简陋的房屋。
百骸:百骸是指人体的骨骼。
纯白养太玄:纯白养太玄是指修炼者保持内心的纯净,追求道的最高境界。
机:机在这里指的是机缘或机遇。
百章:百章指的是一百篇著作,这里指栾巴所著的关于道的书籍。
要眇深切:要眇深切是指内容深刻,含义丰富。
迷途之指南:迷途之指南是指指引人们走出迷途的指南,这里指栾巴的著作对于修道者有指导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五-评注
栾巴,蜀人也。太守请为功曹,以师事之,请试术,乃平生入壁中去,壁外人叫虎狼,还乃巴也。
此句描绘了栾巴的神秘与超凡能力。他来自蜀地,被太守请为功曹,并以师徒之礼对待。他展示的试术能力,能够进入墙壁之中,这种超自然的能力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物的非凡和神秘。‘壁外人叫虎狼’一句,则增加了场景的紧张感和神秘感,暗示了栾巴的神秘力量能够使外界的事物受到他的影响。‘还乃巴也’则表明,这一切都是栾巴的所为,凸显了他的超凡能力。
迁豫章太守,有庙神,能与人言语,巴到,推社稷,问其踪由,乃老往齐为书生,太守以女妻之,生一男。
此段讲述了栾巴在豫章太守任上的事迹。庙神能够与人言语,表明庙神具有灵性,而栾巴的到来使得庙神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段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以及神灵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栾巴与庙神的交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巴往齐,勑一道符,乃化为狸。巴为尚书,正旦,会群臣,饮酒,巴乃含酒起望西南噀之,奏云:“臣本乡成都市失火,故为救之。”
这段描述了栾巴的神奇变化和超凡能力。他能够通过符咒化为狸,这种变化能力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人物的神秘和变化莫测。在正旦这一天,他含酒望西南,并声称是为了救本乡成都市失火而施展法术。这种情节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神仙救世主题,同时也展示了栾巴的超凡能力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帝驰驿往问之,云:“正旦失火时,有雨自东北来,灭火,雨皆作酒气也。”故终日不违如愚,若无所得而愚,是乃物之块然者也。
这段文字通过皇帝的询问,揭示了栾巴所谓的救火只是虚幻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火灾。皇帝的回答表明,他并不相信栾巴的话,而是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解释事情。这里的‘终日不违如愚’表明栾巴虽然看似愚钝,但实际上他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即事物的真实面貌往往不是表面所看到的。
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不知气血寓于身而不可扰,贵于自然流通,世岂复知此哉?
这段文字批评了当时士大夫们对于道术的误解和肤浅的学习。‘八段锦六字气’指的是当时流行的养生术,但作者认为这些方法只是表面的导引和吐纳,并没有真正理解气血在人体中的自然流通。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于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虽日宴坐,而心骛于外,营营然如飞蛾之赴霄烛,苍蝇之触晓牕,知往而不知返,知就利而不知避害。
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批评了那些看似修行的人,实际上心神不宁,如同飞蛾扑火、苍蝇撞窗,只知道追求利益而不知道规避危险。这里的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修行者心性的重要性和修行的真谛。
海鱼有以虾为目者,人皆笑之,而不知其故。昼非日,不能驰,夕非火,不能鉴。
这两句通过海鱼以虾为目和昼夜不同的比喻,说明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局限,容易产生误解。海鱼以虾为目,虽然看起来奇怪,但却是其生存的适应。而昼夜的不同,则暗示了事物有其存在的规律和条件。
故学道者,须令物不能迁其性,冶容曼色,吾视之与嫫母同,大厦华屋,吾视之与茅茨同。
这段文字强调了学道者应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本真,不被外在的物质和形式所影响。‘冶容曼色’和‘大厦华屋’代表了外在的诱惑和虚荣,而‘嫫母’和‘茅茨’则代表了朴素和真实。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内在修养的重视。
澄心清净,湛然而无思时,导其气即百骸皆通。抱纯白养太玄,然后不入其机,则知神之所为,气之所生,精之所复,何行而不至哉?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修炼的境界。‘澄心清净’和‘湛然而无思’描述了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而‘导其气’则是指引导体内的气,使之畅通无阻。‘抱纯白养太玄’则是指追求道的最高境界。作者通过这些描述,展示了修炼者达到的境界和对于道的深刻理解。
所著百章发明道秘,要眇深切,迷途之指南也。
最后一句总结了栾巴的著作,认为他的著作深刻揭示了道的秘密,对于迷途的人是一种指引。这里的‘要眇深切’表明了他的著作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