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

作者: 陶渊明(365年-427年),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也是道家文化的传播者之一。他的《神仙传》在记录神仙人物和道家修行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5世纪)。

内容简要:《神仙传》是陶渊明撰写的道家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了各路神仙的故事和道家修行的哲理。书中通过对众多神仙的事迹描述,探讨了道家学说中的“长生不老”与“修炼成仙”的理想,揭示了道家对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独特理解。《神仙传》为道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代的道教思想与修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原文

皇初平

皇初平者,但谿人也。

年十五而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忽然,不复念家。

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

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生死所在,愿道君为占之。”

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

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

因问弟曰:“羊皆何在?”

初平曰:“羊近在山东。”

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

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

初平便乃俱往看之。

乃叱曰:“羊起!”

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

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

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

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

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

初起改字为鲁班。

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吕恭

吕恭字文敬,少好服食。

将一奴一婢于太行山中采药,忽有三人在谷中,因问恭曰:“子好长生乎?而乃勤苦艰险如是耶!”

恭曰:“实好长生,而不遇良方,故采服此物,冀有微益也。”

一人曰:“我姓吕,字文起。”

一人曰:“我姓孙,字文阳。”

一人曰:“我姓李,字文上。皆太清太和府仙人也,时来采药,当以成授新学者,公既与吾同姓,又字得吾半,是公命当应长生也。

若能随我采药,语公不死之方。”

恭即拜曰:“有幸得遇神人,但恐闇塞多罪,不足教授,若见采救,是更生之愿也。

即随仙人去。

二日,乃教授秘方一通,因遣恭还曰:“可归省乡里。”

恭即拜辞,仙人语恭曰:“公来虽二日,今人间已二百年。”

恭归到家,但见空野,无复子孙,乃见乡里数世后人赵光辅,遂问吕恭家何在,人转怪之曰:“君自何来?乃问此久远之人,吾闻先世传有吕恭,将一奴一婢入山采药,不复归还,以为虎狼所伤耳,经今已二百余年,君何问乎?吕恭有后世孙吕习者,在城东北十里作道士,人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

恭承辅言,往到习家,叩门而呼之。

奴出问曰:“公何来?”

恭曰:“此是吾家也。我昔采药,随仙人去,至今二百余年,今复归矣。”

习举家惊喜,徒跣而出,拜曰:“仙人来归。”

流涕不能自胜。

居久之,乃以神方授习而去。

时习已年八十,服之,转转还少,至二百岁,乃入山去。

其子孙世世服此药,无复老死,皆得仙也。

沈建

沈建者,丹阳人也。

世为长史,而建独好道,不肯仕宦。

学道导引服食之术,远年却老之法,又能治病,病无轻重,遇建则差,举事之者千余家。

一日,建当远行,留寄一奴一婢,并驴一头,羊十口,各与药一丸,语主人曰:“但累舍居,不烦主人饮食也。”

便决去,主人怪之曰:“此君所寄口有十三,不留寸资,当若之何?”

建去之后,主人饮啖奴婢,奴婢闻食皆吐逆;以草与驴羊,驴羊皆避而不食,便欲觝人。

主人乃惊。

后百余日,奴婢面体光泽,转胜于初时,驴羊悉肥如饲。

建去三年乃还。

又各以一丸药与奴婢驴羊,乃却饮食如故。

建遂断谷,不食,能轻举,飞行往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也。

华子期

华子期者,淮南人也。

师禄里先生,受隐仙灵宝方。

一曰伊洛飞龟秩,二曰伯禹正机,三曰平衡方。

按合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力举千斤,一岁十二易其行。

后乃仙去。

乐子长

乐子长者,齐人也。

少好道,因到霍林山,遇仙人,授以服巨胜赤松散方,仙人告之曰:“蛇服此药,化为龙,人服此药,老成童。

又能升云上下,改人形容,崇气益精,起死养生。

子能行之,可以度世,子长服之,年一百八十岁,色如少女。”

妻子九人,皆服其药,老者返少,小者不老。

乃入海,登劳盛山而仙去也。

卫叔卿

卫叔卿者,中山人也。

服云母得仙。

汉元凤二年八月壬辰,武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浮云驾白鹿集于殿前,武帝惊问之为谁。

曰:‘我中山卫叔卿也。’

帝曰:‘中山非我臣乎?’

叔卿不应,即失所在。

帝甚悔恨,即使使者梁伯之往中山推求,遂得叔卿子,名度世,即将还见。

帝问焉,度世答曰:‘臣父少好仙道,服药治身八十余年,体转少壮,一旦委臣去,言当入华山耳。今四十余年,未尝还也。’

帝即遣梁伯之与度世往华山觅之。

度世与梁伯之俱上山,辄雨积数日。

度世乃曰:‘吾父岂不欲吾与人俱往乎?’

更斋戒独上,望见其父与数人于石上嬉戏,度世既到,见父上有紫云覆廕郁郁,白玉为床,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

度世望而再拜。

叔卿问曰:‘汝来何为?’

度世具说天子悔恨,不得与父共语,故遣使者与度世共来。

叔卿曰:‘吾前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灾厄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帝强梁自贵,不识道真,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弃去。今当与中黄太一共定天元九五之纪,吾不得复往也。’

度世因曰:‘向与父博者为谁?’

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王子晋、薛容也。’

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天君来出,乃在壬辰耳。

我有仙方,在家西北柱下,归取,按之合药服饵,令人长生不死,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不须复为汉臣也。

度世拜辞而归,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按之饵服,乃五色云母,并以教梁伯之,遂俱仙去,不以告武帝也。

魏伯阳

魏伯阳者,吴人也。

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弟子心不尽,乃试之曰:‘此丹今虽成,当先试之。今试饴犬,犬即飞者,可服之,若犬死者,则不可服也。’

伯阳入山,特将一白犬自随。

又有毒丹,转数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暂死。

故伯阳便以毒丹与白犬,食之即死。

伯阳乃问弟子曰:‘作丹惟恐不成,丹即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

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

伯阳曰:‘吾背违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复归,死之与生,吾当服之耳。’

伯阳乃服丹,丹入口即死。

弟子顾相谓曰:‘作丹欲长生,而服之即死,当奈何?’

独有一弟子曰:‘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

亦乃服丹,即复死。

余二弟子乃相谓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长生,今服即死,焉用此为?若不服此,自可数十年在世间活也。’

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市棺木。

二人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

弟子姓虞。

皆仙去。

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

弟子方乃懊恨。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反作阴阳注之,殊失大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译文

皇初平是但谿人。十五岁时被派去放羊,一位道士看到他诚实可靠,便让他去金华山的石室中。在那里过了四十多年,他突然不再思念家了。他的哥哥初起进入山中寻找初平,多年都未能找到。后来在市场上,遇到一位擅长占卜的道士,初起便询问道:‘我有个弟弟叫初平,因为让他放羊而失去了他,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不知道生死如何,希望先生能帮我占卜一下。’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位放羊的孩子,姓皇名初平,难道不是你的弟弟吗?’初起听到这话,又惊又喜,便跟着道士去寻找,果真找到了初平,兄弟俩悲喜交加。初起问弟弟:‘羊在哪里?’初平说:‘羊就在山东。’初起去看,却看不到羊,只见无数的白石,便对初平说:‘山东没有羊。’初平说:‘羊就在这里,只是哥哥看不到。’初平便带着哥哥去看。初平大声喊道:‘羊起!’于是那些白石都变成了羊,数以万计。初起说:‘弟弟竟然有如此神通,我能不能学?’初平说:‘只有喜欢修道,才能做到。’初起便弃家跟随初平。他们一起服用松脂和茯苓,经过五千天,初起能够坐着或站着不食不饮,行走于日中无影,而且脸色如同童子。后来他们一起回到故乡,亲戚们几乎都去世了,便再次离去。临走时,初平将方子传授给南伯逢,改姓为赤初平,改名赤松子。初起改名鲁班。此后,服用这种药而得道的人有数十人。

吕恭,字文敬,年轻时就喜欢服用丹药。他带着一个奴仆和一个婢女在太行山中采药,突然遇到三个人在山谷中,便问他们:‘你喜欢长生不老吗?你怎么会如此辛苦危险地采药呢?’吕恭说:‘我确实喜欢长生不老,但没有遇到好方法,所以采这些药,希望有点好处。’其中一人说:‘我姓吕,字文起。’另一人说:‘我姓孙,字文阳。’还有一人说:‘我姓李,字文上。我们都是太清太和府的仙人,时常来采药,现在要传授给新学的弟子,你既然和我同姓,又和我名字的一半相同,说明你的命里应该长生不老。如果你能跟着我们采药,我会告诉你不死的方法。’吕恭立刻拜谢说:‘有幸遇到神仙,只怕自己愚昧多罪,不够资格被教授,如果得到您的救助,就是重生的愿望。’于是跟着仙人去了。两天后,仙人传授了他一个秘方,然后让他回去说:‘你可以回乡了。’吕恭拜别仙人,仙人告诉他说:‘你在这里虽然只待了两天,但人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吕恭回到家,只见一片荒野,没有子孙,只见到乡里几代后人赵光辅,便问他吕恭的家在哪里,人们都奇怪地问他:‘你从哪里来?怎么问这么久远的人?我听说先祖传说有吕恭,带着一个奴仆和一个婢女入山采药,再也没有回来,以为是被虎狼伤害了,到现在已经两百年了,你问这个做什么?吕恭有个后代叫吕习,在城东北十里处当道士,很多人供奉他,你可以去找他。’吕恭听了赵光辅的话,前往吕习家,敲门呼唤。奴仆出来问:‘你是谁?’吕恭说:‘这是我的家。我以前采药,跟着仙人去了,到现在已经两百年了,现在回来了。’吕习全家人又惊又喜,赤脚跑出来,拜倒在地说:‘神仙回来了。’流着泪不能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吕习将神方传授给吕恭然后离去。当时吕习已经八十岁,服用后,逐渐变得年轻,到了两百岁,便入山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服用这种药,不再有老死,都成了仙人。

沈建是丹阳人。他的家族世世代代担任长史,但沈建独爱修道,不愿意做官。他学习道术,练习导引和服用丹药的方法,以及延年益寿的方法,而且能够治病,无论病情轻重,遇到沈建就能好转,有千余家都来找他治病。有一天,沈建要远行,留下一个奴仆和一个婢女,还有一头驴和十只羊,给了他们各一颗药丸,对主人说:‘你们只管住在那里,不用麻烦主人提供饮食。’说完就走了。主人很奇怪,心想:‘他留下这么多口,却不留下任何财产,该怎么办呢?’沈建离开后,主人吃了奴仆和婢女的饭菜,奴仆和婢女吃了都呕吐;给驴和羊吃草,驴和羊都避开不吃,甚至想要顶人。主人这才害怕起来。过了一百多天后,奴仆和婢女的面容和身体变得光彩照人,比最初还要好,驴和羊也都长得肥壮。沈建离开三年后回来,又给了奴仆、婢女、驴和羊各一颗药丸,它们就恢复了正常的饮食。沈建于是断绝了五谷,不再进食,能够轻松地飞升,来回飞行,这样过了三百多年,就消失了,不知去向。

华子期是淮南人。他拜师于禄里先生,学习了隐仙灵宝方。其中包括伊洛飞龟秩、伯禹正机、平衡方。按照这些方法服用,每天都会变得年轻,一天能行走五百里,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一年可以变换十二次行走的方式。后来他成仙去了。

乐子长是齐国人。他年轻时就喜欢修道,因为到霍林山,遇到仙人,仙人传授给他服用巨胜赤松散的方子,仙人告诉他:‘蛇服用这种药会变成龙,人服用这种药会变得年轻。它还能让人升云驾雾,改变人的容貌,增强气息,提高精神,起死回生。你如果能服用它,就可以超脱生死,子长服用这种药,已经一百八十岁了,看起来就像少女一样。’他的妻子有九个,都服用了这种药,老的变年轻了,年轻的不会变老。然后他进入大海,登上劳盛山,成仙去了。

卫叔卿的事迹没有提供,无法进行翻译。

卫叔卿是中山人。他服用云母得到了仙术。在汉元凤二年八月壬辰这一天,汉武帝在宫殿上闲居时,突然有一个人乘着浮云,驾着白鹿来到殿前,武帝惊讶地问他是谁。那人回答:‘我是中山的卫叔卿。’武帝说:‘中山不是我的臣子吗?’卫叔卿没有回答,随即消失不见。武帝非常后悔,立即派遣使者梁伯之前往中山寻找,最终找到了卫叔卿的儿子,名叫度世,准备带他回来见武帝。武帝询问度世,度世回答说:‘我父亲年轻时喜欢修仙之道,服用药物调理身体已经八十多年,身体变得年轻强壮,突然离开我,说他要去华山。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他都没有回来。’武帝于是派遣梁伯之与度世一同前往华山寻找。度世和梁伯之一同上山,结果连续下了几天雨。度世说:‘我父亲难道不希望我和别人一起去吗?’于是他重新斋戒,独自上山,看到他的父亲和几个人在石头上嬉戏。度世到达后,看到父亲头顶上有紫云笼罩,下面是一块白玉床,有几个仙童手持旗帜站在后面。度世拜了两拜。卫叔卿问他:‘你来这里做什么?’度世详细说明了天子后悔,不能与父亲共话,所以派遣使者和他一起来。卫叔卿说:‘我之前被太上老君派遣,想要告诫皇帝关于灾厄的时期和拯救危机的方法,可以使国运延长,但皇帝傲慢自大,不识真道,反而想让我做他的臣子,不值得告诉他,所以我离开了。现在我将与中黄太一共同制定天元九五的法则,我不能再去了。’度世接着问:‘之前和我父亲下棋的人是谁?’卫叔卿说:‘是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王子晋、薛容。现在世界即将大乱,天下无趣,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土星会灭,金星会亡,天君将出现,就在壬辰年。我有仙方,在家西北柱下,你回去取来,按照方法配制药剂服用,可以让人长生不死,能够乘云而行,修成道果后就来这里,不必再做汉朝的臣子了。’度世拜别后返回,挖到了一个玉函,用飞仙香封好,取出来按照方法服用,里面是五彩云母,同时也教给了梁伯之,于是他们一同成仙,没有告诉武帝。

魏伯阳是吴人。他原本是高门望族的儿子,但喜欢修炼道术,不愿意做官,隐居修身,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后来他和三个弟子一起入山炼制仙丹,丹药炼成后,弟子们心有不甘,就试验说:‘现在丹药虽然炼成了,应该先试验一下。现在我们用狗来试验,如果狗吃了丹药能飞起来,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丹药死了,就不能服用。’魏伯阳入山时,特别带了一只白狗。还有毒丹,因为炼制时间不够,混合得不充分,服用后会暂时死亡。所以魏伯阳就用毒丹喂了白狗,结果狗立即死了。魏伯阳问弟子们说:‘我们炼丹怕它不成,现在丹药炼成了,狗吃了它就死了,恐怕不符合神明的意愿,服用了恐怕也会像狗一样,怎么办呢?’一个弟子问:‘先生您要不要服丹?’魏伯阳说:‘我违背世俗,离开家入山,如果不能修成仙道,也就不再回来了,生死对于我来说,我都愿意尝试。’魏伯阳于是服用了丹药,丹药入口就死了。弟子们互相看着说:‘我们炼丹是为了长生,现在服用了丹药却死了,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弟子说:‘我们的师傅不是普通人,服用了丹药而死,难道没有原因吗?’他也服用了丹药,随即也死了。剩下的两个弟子互相看着说:‘我们炼丹是为了求长生,现在服用了丹药却死了,这还有什么用?如果不服用这丹药,我们可以在世间活上几十年。’于是他们没有服用丹药,就一起出山,想要为魏伯阳和死去的弟子买棺材。两人离开后,魏伯阳立刻复活,把所服用的丹药放入死去的弟子和白狗的口中,它们也都复活了。死去的弟子姓虞。他们都成仙了。后来他们遇到了进山砍柴的人,魏伯阳就写信给乡里,托人转交给两个弟子。弟子们这时才后悔。魏伯阳写了《参同契》,分为五行相类,共有三卷,它的说法好像是在解释《易经》,实际上它是借用卦象来论述炼丹的意义,而儒生们不了解神仙之事,反而用它来注解阴阳,完全失去了它的主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注解

皇初平:皇初平是《神仙传》中的一个人物,他因为牧羊时遇到道士,被带到金华山修炼,最终成为仙人。

金华山:金华山是中国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座山,据传是许多仙人修炼的地方。

道士:道士是中国道教中的修行者,他们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各种法术。

石室:石室通常指山洞或者由石头建造的房间,是仙人修炼的地方。

神通:神通指仙人或修行者所具有的非凡能力或法术。

松脂茯苓:松脂和茯苓都是中药材,据传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南伯逢:南伯逢是《神仙传》中的人物,皇初平在离开时将修炼的方法传授给了他。

赤松子:赤松子是《神仙传》中的人物,也是一位仙人,他的名字来源于他修炼的地方。

鲁班: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这里指的是皇初平的兄弟初起改字后的名字。

吕恭:吕恭是《神仙传》中的人物,他遇到了三位仙人,学习了长生不老的方法。

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是许多传说故事的发生地。

太清太和府仙人:太清太和府仙人指的是太清太和府中的仙人,太清太和府是道教中的一个概念。

导引服食之术:导引是指通过呼吸和动作来调和身体和心灵的方法,服食之术是指服用药物来达到养生或修炼的目的。

丹阳:丹阳是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地名,沈建是丹阳人。

禄里先生:禄里先生是《神仙传》中的人物,华子期的师傅。

隐仙灵宝方:隐仙灵宝方是一种修炼方法,据传可以让人返老还童。

巨胜赤松散方:巨胜赤松散方是一种药物,据传可以让人返老还童,并具有其他神奇的功效。

霍林山:霍林山是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山,乐子长在这里遇到了仙人。

卫叔卿:卫叔卿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此文中指中山人卫叔卿,据传他服用云母后得道成仙。

中山:中山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云母:云母是一种矿物,古代认为其有特殊的灵性,可以用于炼丹求仙。

汉元凤二年:汉元凤二年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年份,即公元前79年。

武帝:武帝指的是西汉的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皇帝。

白鹿: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仙道:仙道指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修炼之道。

华山: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太上:太上指的是道教中的最高神祇,如太上老君。

中黄太一:中黄太一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

天元九五之纪:天元九五之纪指的是天地的根本法则和秩序。

洪崖先生:洪崖先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擅长音乐。

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巢父:巢父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与许由一同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

王子晋:王子晋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也是音乐家。

薛容:薛容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魏伯阳:魏伯阳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炼丹家,著有《周易参同契》。

神丹:神丹是古代炼丹术士追求的长生不老药。

饴犬:饴犬是一种甜食,此处指用甜食喂狗。

毒丹:毒丹是含有剧毒的丹药,用于测试丹药的效果。

神明:神明指的是神灵,此处指天地神灵的旨意。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经典,也包含哲学和宇宙观。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概念,代表天地的两种基本属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评注

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

此句点明了主人公卫叔卿的出身和成仙的过程,‘中山人’表明了其地域特色,‘服云母得仙’则揭示了其修炼成仙的途径,即通过服用云母这种仙药来实现。这里的‘仙’字,不仅代表了长生不老,更是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汉元凤二年八月壬辰,武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浮云驾白鹿集于殿前,武帝惊问之为谁。

此句描绘了武帝与卫叔卿相遇的神奇场景,‘武帝’代表了皇权,‘乘浮云驾白鹿’则展现了卫叔卿超凡脱俗的形象,‘忽有一人’则增加了神秘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曰:‘我中山卫叔卿也。’帝:‘中山非我臣乎?’叔卿不应,即失所在。

卫叔卿的出现与离去,体现了其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性格。‘中山非我臣乎?’这一问,既是对武帝的质问,也是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不应’与‘失所在’则强调了其超然物外的境界。

帝甚悔恨,即使使者梁伯之往中山推求,遂得叔卿子,名度世,即将还见。

武帝的悔恨与使者梁伯之的寻找,展现了皇权对仙人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度世’这一名字,暗示了卫叔卿的使命,即度化世人。

帝问焉,度世答曰:‘臣父少好仙道,服药治身八十余年,体转少壮,一旦委臣去,言当入华山耳。今四十余年,未尝还也。’

度世的回答,揭示了卫叔卿修炼成仙的过程,以及其与世隔绝的决心。‘服药治身’与‘体转少壮’体现了修炼的成果,‘委臣去’与‘入华山’则展现了其超脱尘世的追求。

帝即遣梁伯之与度世往华山觅之。

武帝的派遣,再次体现了皇权对仙人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帝王的权力与意志。

度世与梁伯之俱上山,辄雨积数日。

此句描绘了度世与梁伯之上山的艰难,‘辄雨积数日’则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度世乃曰:‘吾父岂不欲吾与人俱往乎?’更斋戒独上,望见其父与数人于石上嬉戏,度世既到,见父上有紫云覆廕郁郁,白玉为床,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

度世的独上华山,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对父亲的深切思念。‘紫云’与‘白玉’则展现了仙界的神秘与美好。

度世望而再拜。

度世的再拜,表达了对父亲的尊敬与崇拜。

叔卿问曰:‘汝来何为?’度世具说天子悔恨,不得与父共语,故遣使者与度世共来。

叔卿的提问,揭示了度世来华山的目的,同时也展现了卫叔卿对天子的态度。

叔卿曰:‘吾前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灾厄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帝强梁自贵,不识道真,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弃去。今当与中黄太一共定天元九五之纪,吾不得复往也。’

叔卿的回答,揭示了其与天子的关系,以及其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决心。

度世因曰:‘向与父博者为谁?’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王子晋、薛容也。’

度世的提问,揭示了卫叔卿与洪崖先生等仙人之间的关系,‘洪崖先生’等名字,则展现了仙界的神秘与高贵。

叔卿曰:‘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天君来出,乃在壬辰耳。我有仙方,在家西北柱下,归取,按之合药服饵,令人长生不死,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不须复为汉臣也。’

叔卿的预言,展现了其对未来的洞察,以及其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决心。

度世拜辞而归,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按之饵服,乃五色云母,并以教梁伯之,遂俱仙去,不以告武帝也。

度世的拜辞与仙去,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对仙道的追求,‘不以告武帝也’则强调了其超脱世俗的决心。

魏伯阳者,吴人也。

此句点明了主人公魏伯阳的出身,‘吴人’则展现了地域特色。

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魏伯阳的性格特点,‘高门之子’与‘性好道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肯仕宦’与‘闲居养性’则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决心。

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弟子心不尽,乃试之曰:‘此丹今虽成,当先试之。今试饴犬,犬即飞者,可服之,若犬死者,则不可服也。’

此句描绘了魏伯阳与弟子们制作神丹的过程,‘试饴犬’则体现了对神丹效果的验证。

伯阳入山,特将一白犬自随。又有毒丹,转数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暂死。

伯阳的行为,展现了其对道术的执着与追求,‘特将一白犬自随’则体现了其谨慎的态度。

伯阳乃问弟子曰:‘作丹惟恐不成,丹即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

伯阳的提问,体现了其对道术的敬畏与怀疑,‘为之奈何’则表达了他的困惑。

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复归,死之与生,吾当服之耳。’

伯阳的回答,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对道术的执着,‘背违世俗’与‘委家入山’则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决心。

伯阳乃服丹,丹入口即死。

伯阳的服丹,体现了其对道术的执着与牺牲,‘丹入口即死’则展现了其超脱生死的境界。

弟子顾相谓曰:‘作丹欲长生,而服之即死,当奈何?’独有一弟子曰:‘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复死。

弟子的疑惑与自杀,展现了他们对道术的敬畏与追求,‘非凡人也’则强调了魏伯阳的非凡之处。

余二弟子乃相谓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长生,今服即死,焉用此为?若不服此,自可数十年在世间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市棺木。

二弟子的选择,体现了他们对道术的怀疑和对生命的尊重,‘数十年在世间活也’则展现了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二人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

伯阳的复活,展现了其对道术的掌控和对生命的尊重,‘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则体现了其超凡脱俗的能力。

弟子姓虞。皆仙去。

弟子的仙去,体现了他们对道术的执着和对仙道的追求。

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

伯阳的书信,展现了其对弟子的关爱和对世俗生活的留恋。

弟子方乃懊恨。

弟子的懊恨,体现了他们对道术的怀疑和对仙道的向往。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反作阴阳注之,殊失大旨也。

伯阳的《参同契》,体现了其对道术的深入研究和对周易的借鉴,‘假借爻象’与‘殊失大旨也’则揭示了其超脱世俗、追求道法的决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仙传-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