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虻-原文
味苦微寒。
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生川谷。
《名医》曰: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虻-译文
味道苦涩,性质微寒。
主要功效是驱除淤血,能破除下腹部血积、坚硬的痞块和症瘕,治疗寒热症状,通利血脉和九窍。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记载:在江夏地区,五月采摘,腹部有血迹的药效较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虻-注解
味苦微寒:味苦:指药物的口感带有苦味,苦味在中医理论中常与清热、燥湿、泻火等功效相关。微寒:指药物的性味偏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
主逐淤血:主:主要功能。逐淤血:指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因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
破下血积坚痞症瘕:破:消除。下血积:指下腹部积聚的血液。坚痞症瘕:指坚硬的痞块,瘕是指肿块,多由气滞血瘀引起。
寒热:寒热:指疾病表现为寒性或热性症状,此处可能指药物能治疗寒热不定的病症。
通利血脉及九窍:通利:使血脉畅通。血脉:血液流动的通道。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眼、耳、鼻、口、舌、前阴、后阴、肛门、耳。
生川谷:生:指药物的采集时间,此处指在生长状态下采集。川谷:指生长在山谷中的植物。
《名医》:《名医》:《名医别录》的简称,是古代中医典籍之一,由魏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
江夏:江夏:指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此处可能指药物采集的地点。
五月取:五月取:指在五月采集药物,此时可能药物的品质最佳。
腹有血者良:腹有血者良:指采集的药物内部有血液的更好,可能指药物的内部结构或色泽等特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描述了一种草药的药性和采集方法。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味苦微寒’:这句话是对草药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味苦’表明这种草药味道苦涩,而‘微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寒。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而寒性药物则常用于清热、凉血、解热等。这种草药的味道和性质为后续的药用功效奠定了基础。
‘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这一句说明了这种草药的主要功效。‘逐淤血’意味着它可以推动血液循环,消除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则表明它可以治疗因血液淤积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痞块、症瘕等。这些病症在古代中医中较为常见,多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寒热’:这里的‘寒热’可能指的是这种草药对于寒性和热性病症的治疗效果。由于该草药性质偏寒,因此可能对热性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寒性病症则可能需要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通利血脉及九窍’: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草药的药效。‘通利血脉’意味着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通;‘九窍’则是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眼、耳、鼻、口、舌、肛门、尿道等。这句话表明这种草药可以治疗与九窍相关的病症。
‘生川谷’:这句话描述了这种草药的生长环境。‘生’意味着生长,‘川谷’则是指河流山谷等地形。这表明这种草药可能生长在湿润、多水的山谷地带。
‘《名医》曰: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这是对草药采集方法的记载。《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医学著作。‘生江夏’说明这种草药在江夏地区生长;‘五月取’则表示采集这种草药的最佳时间是五月;‘腹有血者良’则是对草药品质的描述,指出采集时应该选择腹部有血迹的草药,认为这样的草药品质较好。这些信息对于后世医家在采集和使用这种草药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