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原文

味咸寒。

主血淤,(《御览》引云逐下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生川泽。

<吴普>曰:蜚廉虫。

<神农黄帝>云:治妇人寒热(《御览》)。

<名医>曰:生晋阳及人家屋间,立秋采。

案《说文》云:蜰,卢蜰也,蜚、臭虫,负蠜也,蠜、目蠜也。

<广雅>云:飞蜰,飞蠊也。

<尔雅>云:蜚,蜰.

<郭璞>云:即负盘臭虫。

<唐本>注云:汉中人食之下气,名曰石美,一名卢蜰,一石负盘,旧作蠊,据刑昺疏引此作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译文

味道咸而寒。

主要治疗血瘀,(《御览》中引用说可以逐下血),症状包括坚硬的肿块,寒热交替,破除积聚,喉咙和咽喉肿痛,体内有寒气,无子嗣。生长在川泽之地。

《吴普》说:蜚廉虫。神农和黄帝说:治疗妇女的寒热(《御览》)。

《名医》说:生长在晋阳以及人家屋檐下,立秋时采摘。

根据《说文》的说法:蜰,是卢蜰,蜚是臭虫,负蠜是背着臭虫的虫子,蠜是目蠜,也就是眼睛上的虫子。

《广雅》说:飞蜰,是飞蠊。

《尔雅》说:蜚,是蜰。郭璞注释说:就是负盘臭虫。

《唐本》注释说:汉中地区的人食用它可以帮助消化,名叫石美,又名卢蜰,一石负盘,以前写作蠊,根据刑昺的注释引用,这里写作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注解

味咸寒:指蜚廉虫的味道是咸而寒的,这里的‘味’指的是食物或药物的口感,‘咸’和‘寒’则是中医术语,分别指食物或药物的性质。咸味入肾,寒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

主血淤:‘主’在这里是中医术语,表示某物能治疗或主要治疗某种病症。‘血淤’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停滞在某个部位,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逐下血:‘逐下’指促使血液下行,‘下血’即便血,是中医术语,表示治疗便血的方法。

症坚:‘症’指病症,‘坚’在这里可能指病症坚硬难愈。

寒热:指身体出现的寒性症状和热性症状交替出现,是中医术语,用来描述某些疾病的症状。

破积聚:‘破’指消散,‘积聚’指体内结成的肿块或病理性聚积,是中医术语,表示治疗积聚的方法。

喉咽痹:‘喉咽痹’是指咽喉部出现堵塞感,是中医术语,用来描述咽喉疾病的症状。

内寒:‘内寒’指体内寒气过重,是中医术语,表示身体内部寒凉的症状。

无子:‘无子’指不能生育,是中医术语,用来描述不孕症。

生川泽:‘生’指生长,‘川泽’指河流和湖泊,这里可能指蜚廉虫生长在河流和湖泊附近。

蜚廉虫:蜚廉虫是一种昆虫,根据《吴普》的记载,是古代的一种药用昆虫。

神农黄帝:神农和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分别被视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治妇人寒热:指蜚廉虫可以治疗妇女的寒热病症。

生晋阳及人家屋间:指蜚廉虫生长在晋阳(古代地名)以及人们的房屋之间。

立秋采:‘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采’指采集,这里指在立秋时节采集蜚廉虫。

蜰:‘蜰’是一种昆虫,根据《说文》的解释,是卢蜰,即负蠜。

蜚:‘蜚’指昆虫飞舞。

臭虫:‘臭虫’是指一种吸血昆虫,这里可能指蜚廉虫。

负蠜:‘负蠜’指背负着蠜虫的昆虫。

蠜:‘蠜’指蠜虫,一种小昆虫。

目蠜:‘目蠜’可能是指眼睛上的蠜虫。

飞蜰:‘飞蜰’是指会飞的蜰虫。

飞蠊:‘飞蠊’是指会飞的蠊虫,即臭虫。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这里引用了他的注释。

唐本:‘唐本’可能是指唐代的一些医学文献。

石美:‘石美’是一种食物,据《唐本》注解,是汉中人食用的一种可以下气的食物。

卢蜰:‘卢蜰’是蜚廉虫的另一种称呼。

一石负盘:‘一石负盘’是蜚廉虫的另一种称呼,‘石’和‘盘’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旧作蠊:‘旧作蠊’是指蜚廉虫在古代文献中曾被误称为蠊虫。

据刑昺疏引此作廉:‘据刑昺疏引此作廉’是指根据刑昺的注释,这里将蜚廉虫称为蜚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评注

味咸寒,这是对蜚廉虫性质的描述。‘味咸’指的是其味道,咸味在中医理论中与肾相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寒,有清热解毒之效。这种性质决定了蜚廉虫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范围。

主血淤,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这些都是蜚廉虫的主治症状。‘主血淤’表明蜚廉虫可用于治疗血瘀相关疾病;‘症坚’指的是病症坚硬难愈;‘寒热’则表示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症;‘破积聚’指的是破除体内积聚的病邪;‘喉咽痹’是指咽喉部的疾病;‘内寒’指的是体内寒邪;‘无子’则是指不育症。这些病症反映了蜚廉虫在治疗上的广泛性。

生川泽,这是蜚廉虫的生长环境。‘生’意味着生长,‘川泽’则是指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这表明蜚廉虫多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

《吴普》曰:蜚廉虫。神农黄帝云:治妇人寒热(《御览》),这里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记载,表明蜚廉虫在古代医学中被认为有治疗妇人寒热的作用,这是对蜚廉虫药用价值的进一步肯定。

《名医》曰:生晋阳及人家屋间,立秋采,这是对蜚廉虫采集时间的描述。‘生晋阳及人家屋间’说明蜚廉虫可能生长在晋阳地区以及居民房屋附近;‘立秋采’则是指应在立秋时节采集,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用植物采集时间的重视。

案《说文》云:蜰,卢蜰也,蜚、臭虫,负蠜也,蠜、目蠜也,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对蜚廉虫的名称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蜰’是指卢蜰,‘蜚’和‘臭虫’都是指蜚廉虫,‘负蠜’则是指背负着蠜虫,‘目蠜’是指眼睛附近的蠜虫。这些描述有助于读者对蜚廉虫有更深入的了解。

《广雅》云:飞蜰,飞蠊也,《尔雅》云:蜚,蜰.郭璞云:即负盘臭虫,这些引用进一步解释了蜚廉虫的名称和形态,表明蜚廉虫在不同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称呼,但本质上是指同一种生物。

《唐本》注云:汉中人食之下气,名曰石美,一名卢蜰,一石负盘,旧作蠊,据刑昺疏引此作廉,这里引用了《唐本草》的注释,对蜚廉虫的别称进行了说明。‘汉中人食之下气’指的是汉中地区的人食用蜚廉虫可以下气,‘石美’、‘卢蜰’、‘一石负盘’、‘旧作蠊’、‘据刑昺疏引此作廉’都是对蜚廉虫不同名称的记录,反映了古代对同一物种的不同称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蜚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