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蛴螬-原文
味咸微温。
主恶血,血淤,(《御览》作血瘴)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
一名蟦蛴。生平泽。
“《名医》曰:一名蜰齐,一名勃齐,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
案《说文》云:(齐内去二加虫)、(齐内去二加虫)(上曹下虫虫)也,蝤,蝤(齐内去二加虫)也,蝎、蝤(齐内去二加虫)也。
“《广雅》云:蛭蛒,(上关下虫)(虫属),地蚕,蠹蟦,蛴螬。”
“《尔雅》云:蟦、蛴螬。郭璞云:在粪土中,又蝤蛴,蝎。”
“郭璞云:在木中,今虽通名蝎,所在异,又蝎,蛣(虫屈)。郭璞云:木中蠹虫,蝎、桑蠹。郭璞云:即拮掘。”
“《毛诗》云:领如蝤蛴。”
“《传》云:蝤蛴,蝎虫也。”
“方言云:蛴螬,谓之蟦,自关而东,谓之蝤蛴,或谓之蚕蠋,或谓之蚕蠋,梁益之间,谓之蛒,或谓之蝎或谓之蛭蛒,秦晋之间,谓之蠹,或谓之天蝼。”
“列子天瑞篇云:乌足根为蛴螬。”
“《博物志》云:蛴螬以背行,快于足用,《说文》无蟦字,当借蜰为之,声相近,字之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蛴螬-译文
味道咸,稍微有点温。
主要治疗恶血、血瘀,(《御览》中写作血瘴)、痹气,治疗折断的血脉在胁下坚硬、疼痛,月经不调,眼睛中的淫肤,青翳,白膜。又称为蟦蛴。生长在平地湿润的地方。
《名医》说:又称为蜰齐,又称为勃齐,生长在河内人家积存的粪便和草堆中,取用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反方向行走的是好的。
根据《说文》记载:(齐字去掉中间的两个虫字)、(齐字去掉中间的两个虫字)(上面是曹下面是两个虫字)、蝤,蝤(去掉中间的两个虫字),蝎子、蝤(去掉中间的两个虫字)也是。《广雅》中说:蛭蛒,(上面是关下面是虫字,属于虫类),地蚕,蠹蟦,蛴螬。《尔雅》中说:蟦、蛴螬。郭璞说:在粪土中,还有蝤蛴,蝎子。
郭璞说:在木头中,现在虽然通称为蝎子,但各地的叫法不同,又有蝎子,蛣(虫屈)。郭璞说:木头中的蠹虫,蝎子、桑蠹。郭璞说:就是拮掘。《毛诗》中说:领如蝤蛴。《传》中说:蝤蛴,是蝎虫。方言中说:蛴螬,叫做蟦,从关中往东,叫做蝤蛴,或者叫做蚕蠋,或者叫做蚕蠋,梁益之间,叫做蛒,或者叫做蝎子或叫做蛭蛒,秦晋之间,叫做蠹,或者叫做天蝼。
《列子天瑞篇》中说:乌足根是蛴螬。《博物志》中说:蛴螬用背部爬行,比用脚爬行要快,《说文》中没有蟦字,应当借用蜰字代替,声音相近,是字的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蛴螬-注解
味咸微温:描述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咸味通常与海产品、矿物类药物相关,微温则表示其性质温和,不寒不热。
主恶血,血淤:主,主治;恶血,指病血,即血液中的病理性物质;血淤,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在体内。
痹气:痹,指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气,指气机不畅。
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破折,指破裂;血在胁下,指血液停滞在胁部;坚满痛,指局部硬胀且疼痛。
月闭:月,指月经;闭,指月经不调。
目中淫肤,青翳,白膜:目中淫肤,指眼睛周围的皮肤;青翳,指眼睛中出现的青色斑点;白膜,指眼睛中的白色薄膜。
一名蟦蛴:一名,又称为;蟦蛴,指某种生物的名称。
生平泽:生,生长;平泽,指平坦的湿地。
一名蜰齐,一名勃齐:蜰齐、勃齐,是蟦蛴的另一种称呼。
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河内,指古代的一个地区名;积粪草中,指生长在堆积粪便和草的地方。
取无时,反行者,良:取无时,指可以随时采集;反行者,指采集后反向行走的人;良,指好的,指采集者能得到好的药物。
案《说文》云:案,按照;说文,指《说文解字》,是一部古代汉字字典。
蝤,蝤(齐内去二加虫)也,蝎、蝤(齐内去二加虫)也:蝤,指一种昆虫;蝎,指蝎子;蝎、蝤(齐内去二加虫)也,指蝎子和蝤的相似之处。
《广雅》云:广雅,是一部古代词典。
《尔雅》云:尔雅,是一部古代辞书,解释古代的词语。
郭璞云:郭璞,晋代学者,对《尔雅》等书有注解。
在粪土中,又蝤蛴,蝎:在粪土中,指生长在粪便和土壤中;蝤蛴,指蟦蛴;蝎,指蝎子。
在木中,今虽通名蝎,所在异,又蝎,蛣(虫屈):在木中,指生长在木头中;所在异,指名称不同;蛣,指一种昆虫,与蝎相似。
即拮掘:即,就是;拮掘,指挖掘。
《毛诗》云:毛诗,指《诗经》中的毛传。
领如蝤蛴:领,指衣领;蝤蛴,指某种昆虫。
《传》云:传,指对《诗经》的注释。
方言云:方言,指古代的方言。
蛴螬,谓之蟦,自关而东,谓之蝤蛴,或谓之蚕蠋,或谓之蚕蠋,梁益之间,谓之蛒,或谓之蝎或谓之蛭蛒,秦晋之间,谓之蠹,或谓之天蝼:这是对蛴螬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的描述。
列子天瑞篇云:列子,指《列子》,是一部古代道家著作;天瑞篇,是《列子》中的一篇。
乌足根为蛴螬:乌足根,指某种植物的根;蛴螬,指生长在乌足根上的昆虫。
《博物志》云:博物志,是一部古代博物学著作。
蛴螬以背行,快于足用:蛴螬,指某种昆虫;以背行,指用背部行走;快于足用,指比用脚行走更快。
《说文》无蟦字,当借蜰为之,声相近,字之误也:《说文》,指《说文解字》;蟦,指某种昆虫;蜰,指另一种昆虫;借,指借用;声相近,指声音相似;字之误也,指字写错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蛴螬-评注
味咸微温,这句话描述了这种古文中所提及的蟦蛴的味道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味道和性质是判断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咸味通常与肾相对应,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微温则表明其性质温和,适合长期服用。这一描述为后文对其功效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主恶血,血淤,这里的‘恶血’指的是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理状态。血淤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与多种疾病相关。蟦蛴被用来治疗血淤,说明其在活血化瘀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这些症状描述了蟦蛴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胁下疼痛、月经不调、眼部疾病等。这些症状的描述详细,有助于读者了解蟦蛴的药用价值。
一名蟦蛴。生平泽。这是对蟦蛴的命名和生长环境的描述。‘一名’表明蟦蛴还有其他名称,‘生平泽’则说明其生长在湿地等环境中,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蟦蛴的来源和采集方法。
《名医》曰:一名蜰齐,一名勃齐,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取无时,反行者,良。这段话引用了《名医》中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蟦蛴的名称、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河内人家积粪草中’表明蟦蛴是一种生活在人类排泄物中的生物,‘取无时,反行者,良’则是对其采集时间和方法的说明。
案《说文》云:(齐内去二加虫)、(齐内去二加虫)(上曹下虫虫)也,蝤,蝤(齐内去二加虫)也,蝎、蝤(齐内去二加虫)也。《广雅》云:蛭蛒,(上关下虫)(虫属),地蚕,蠹蟦,蛴螬。《尔雅》云:蟦、蛴螬。郭璞云:在粪土中,又蝤蛴,蝎。这里列举了多个古代文献中对蟦蛴的记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其形态、名称和生长环境,体现了古人对蟦蛴的深入研究和认识。
郭璞云:在木中,今虽通名蝎,所在异,又蝎,蛣(虫屈)。郭璞云:木中蠹虫,蝎、桑蠹。郭璞云:即拮掘。《毛诗》云:领如蝤蛴。《传》云:蝤蛴,蝎虫也。方言云:蛴螬,谓之蟦,自关而东,谓之蝤蛴,或谓之蚕蠋,或谓之蚕蠋,梁益之间,谓之蛒,或谓之蝎或谓之蛭蛒,秦晋之间,谓之蠹,或谓之天蝼。这段话进一步丰富了蟦蛴的名称和生长环境的描述,同时也展示了古人对蟦蛴的命名和分类方式。
列子天瑞篇云:乌足根为蛴螬。《博物志》云:蛴螬以背行,快于足用,《说文》无蟦字,当借蜰为之,声相近,字之误也。这两句话引用了《列子》和《博物志》中的记载,说明了蟦蛴的形态和行走方式,并解释了其名称的由来。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蟦蛴这一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