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蛞蝓-原文
味咸寒。
主贼风,喎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一名陵蠡。
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土蜗,一名附蜗,生大山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取。”
案《说文》云:蝓,虎蝓也,蠃,一石虎蝓。
“《广雅》云:蠡蠃、蜗牛,螔蝓也。”
“《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
郭璞云:仆累,蜗牛也,《周礼》鳖人,祭祀供蠃。
郑云:蠃螔蝓。
“《尔雅》云:蚹蠃螔蝓。”
郭璞云:即蜗牛也。
“《名医》曰:别出蜗牛条,非。”
旧作蛞,《说文》所无。
据玉篇云:蛞蛞东,知即活东异文,然则当为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蛞蝓-译文
味道咸而寒。
主要治疗贼风、喎僻(一种头面歪斜的病)、轶筋(筋骨疾病)、以及脱肛、惊痫痉挛等症状。它也被称为陵蠡。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
《名医》中说:它也被称为土蜗、附蜗,生长在大山和阴地沙石垣下,在八月采集。
根据《说文》记载:蝓,指的是虎蝓,蠃,是一种石虎蝓。
《广雅》中说:蠡蠃、蜗牛,都是螔蝓的一种。
《中山经》记载:青要之山有很多仆累。郭璞注解:仆累,就是蜗牛。
《周礼》中提到:鳖人,祭祀时供奉蠃。郑玄注解:蠃螔蝓。
《尔雅》中说:蚹蠃螔蝓。郭璞注解:就是蜗牛。
《名医》中说:另外有关于蜗牛的条目,但这个不是。
过去写作蛞,但在《说文》中没有这个字。根据《玉篇》的解释:蛞蛞东,知道这里的‘东’应该是活东的不同写法,所以应该是活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蛞蝓-注解
味咸寒:指该药的味道是咸的,性质寒冷。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和治疗作用的关键。
主贼风:主,主治;贼风,指风邪,即中医所说的六淫之一,是指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喎僻:喎,同“痪”,指肢体麻痹,不能活动;僻,指疾病的不寻常或特殊表现。
轶筋:轶,同“失”,指筋脉失去正常功能,表现为筋骨疼痛、活动受限。
及脱肛:及,表示包括;脱肛,指肛门失禁,肛管脱出体外。
惊痫挛缩:惊痫,指癫痫发作;挛缩,指肌肉抽搐,不能放松。
一名陵蠡:一名,指另一个名字;陵蠡,指某种动物的别称。
生池泽:生,生长;池泽,指池塘和湖泊,暗示这种动物生活在水中。
土蜗:土蜗,指蜗牛的一种,生活在土壤中。
附蜗:附蜗,也是蜗牛的一种,可能指生活在附着在物体上的蜗牛。
大山及阴地沙石垣下:指生长在山区和阴湿地方的沙石地面上。
八月取:指在农历八月采集这种动物。
蝓:蝓,指蜗牛,特别是虎蝓,一种生活在水边的蜗牛。
蠃:蠃,指蜗牛,一石虎蝓,可能是指蜗牛的一种。
螔蝓:螔蝓,指蜗牛和蚯蚓,都是软体动物。
仆累:仆累,指蜗牛,出自《中山经》,郭璞注解为蜗牛。
鳖人:鳖人,指古代负责养鳖的人。
祭祀供蠃:祭祀时供奉的蜗牛。
郑云:郑,指郑玄,古代儒家学者,对《周礼》进行注解。
蚹蠃螔蝓:蚹蠃,指蜗牛;螔蝓,指蚯蚓。
活东:活东,指蜗牛的另一种称呼,与“蛞蛞东”可能为异文。
玉篇:《玉篇》,古代字书,由许慎编撰,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解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蛞蝓-评注
味咸寒,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药物的性味。咸味入肾,寒性药物多能清热解毒,故此药性咸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
主贼风,喎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此段描述了该药物的主治症状,包括风邪引起的疾病、肌肉麻痹、脱肛、癫痫和痉挛等。‘陵蠡’是药物的别名,‘生池泽’则说明了该药物的采集地点,通常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区。
‘《名医》曰:一名土蜗,一名附蜗,生大山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取。’ 这句话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进一步解释了该药物的别名和采集时间。‘土蜗’和‘附蜗’是蜗牛的别称,说明该药物与蜗牛有关,生长在山区和阴湿的沙石地带,最佳采集时间为八月。
‘案《说文》云:蝓,虎蝓也,蠃,一石虎蝓。《广雅》云:蠡蠃、蜗牛,螔蝓也。《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多仆累。郭璞云:仆累,蜗牛也,《周礼》鳖人,祭祀供蠃。郑云:蠃螔蝓。《尔雅》云:蚹蠃螔蝓。郭璞云:即蜗牛也。《名医》曰:别出蜗牛条,非。旧作蛞,《说文》所无。据玉篇云:蛞蛞东,知即活东异文,然则当为活。’ 这段文字引用了《说文》、《广雅》、《中山经》、《周礼》、《尔雅》等多部古代文献,对蜗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这些文献不仅说明了蜗牛的形态和名称,还涉及到蜗牛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用途,如祭祀供品等。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蜗牛名称的演变过程,从‘蛞’到‘活’,反映了古代汉字的演变和文化传承。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引用古代文献,详细介绍了某药物的性味、主治、别名以及蜗牛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和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汉字和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