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石龙子-原文
味咸寒。
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一名蜥蜴。
生川谷。
“《吴普》曰:石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石龙子,(《御览》).”
“《名医》曰: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石石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案《说文》云:蜥、虫之蜥易也,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或作蝘,蚖、荣蚖蛇,医以注鸣者。
“《广雅》云: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蜥蜴也.”
“《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毛诗》云:胡为虺蜴,《传》云蜴,螈也.”
“陆玑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
“方言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口卢)蜥(虫厘),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锡,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蝾螈,北燕谓之祝蜓,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石龙子-译文
味道咸而寒凉。
主要治疗五种淋病和邪气,能消除结气,能破除结石淋,能止血,能利小便水道。它也被称为蜥蜴。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石龙子,也称为守宫,也称为石蜴,也称为石龙子。(《御览》)。
《名医》说:也称为山龙子,也称为守宫,也称为石蜴,生长在平阳和荆山的岩石之间,五月将它们放在石头上晾干。
根据《说文》记载:蜥,是虫类中的蜥蜴,蜥蜴,蝘蜓,守宫。形状像蜥蜴,在墙上叫蝘蜓,在草中叫蜥蜴,有时写作蝘,蚖、荣蚖蛇,医生用来治疗喉咙嘶哑的人。《广雅》说: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是蜥蜴。《尔雅》说: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
《毛诗》说:为什么是虺蜴,《传》说蜴,是螈。陆玑说:虺蜴,也称为蝾螈,是蜴,有时被称为蛇医,像蜥蜴,青绿色,大小如手指,形状令人厌恶。方言说:守宫,秦晋西夏称为守宫,或称为(口卢)蜥(虫厘),或称为蜥易,在泽中称为易锡,南楚称为蛇医,或称为蝾螈,东齐,海岱称为蝾螈,北燕称为祝蜓,桂林中,守宫大的能鸣叫,称为蛤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石龙子-注解
味咸寒:味咸寒,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咸味入肾,寒性药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
五癃邪:五癃,指五种淋病,即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邪,指病邪。
结气:结气,指气滞,气血运行不畅。
破石淋:破石淋,指治疗石淋(即尿路结石)的药物或方法。
下血:下血,指治疗出血症状。
利小便水道:利小便水道,指促进尿液排出,通利水道。
蜥蜴:蜥蜴,爬行动物,属于蜥蜴目,体型较小,四肢细长,皮肤粗糙,善于跳跃。
川谷:川谷,指山谷、河流。
吴普:吴普,古代医学家,著有《吴普本草》。
石龙子:石龙子,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守宫:守宫,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因其善于捕食昆虫,有守卫之意。
石蜴:石蜴,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山龙子:山龙子,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生平阳及荆山石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指蜥蜴生活在平阳和荆山之间的石头缝隙中。
五月取着石上令干:五月取着石上令干,指在五月时将蜥蜴放在石头上使其干燥。
案《说文》云:案《说文》云,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
蜥:蜥,指蜥蜴。
易:易,通“蜥”,指蜥蜴。
蝘蜓:蝘蜓,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象形:象形,指文字的形状与所代表的事物相似。
蝘:蝘,即蜥蜴。
蚖:蚖,指蚯蚓。
荣蚖蛇:荣蚖蛇,指一种蛇。
医以注鸣者:医以注鸣者,指医生用来治疗喉咙疼痛的方法。
蛤蚧:蛤蚧,指一种生活在水边的蜥蜴。
广雅:广雅,古代辞书,由东汉学者应劭编纂。
尔雅:尔雅,古代辞书,由西汉学者刘向编纂。
蝾螈:蝾螈,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毛诗: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虺蜴:虺蜴,即蜥蜴,古代对蜥蜴的一种称呼。
传:传,指《毛诗正义》,是对《诗经》的一种注释。
陆玑:陆玑,古代学者,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方言:方言,指古代的方言词汇。
蛇医:蛇医,古代对擅长治疗蛇伤的医生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石龙子-评注
味咸寒,这是对古文中所提及药物性质的描述。咸味入肾,寒性清热,这种性质适用于治疗肾虚、湿热等症状。从中医理论来看,这种药物可能具有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这一段列举了该药物的主治疾病,包括淋病、结气、血淋、小便不利等。这些病症多与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有关,表明该药物在古代医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一名蜥蜴。生川谷。这里提到了该药物的别名和生长环境。蜥蜴,是古代对这种动物的称呼,川谷则说明了它的生长地点,即山谷之中。这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来源的重视。
‘《吴普》曰:石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石龙子,(《御览》)’。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记载,说明该药物有多个别名,体现了古代药物名称的多样性。
‘《名医》曰: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石石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该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有助于后人了解其特点。
案《说文》云:蜥、虫之蜥易也,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或作蝘,蚖、荣蚖蛇,医以注鸣者。《广雅》云: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蜥蜴也。《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这三段文字引用了《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古代文献,对蜥蜴的名称、形态、用途进行了详细解释,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知识的积累。
‘《毛诗》云:胡为虺蜴,《传》云蜴,螈也。陆玑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这段文字引用了《毛诗》和《陆玑》中的记载,描述了蜥蜴的形态和用途,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种药物的了解。
方言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口卢)蜥(虫厘),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锡,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蝾螈,北燕谓之祝蜓,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这段文字介绍了不同地区对蜥蜴的称呼,反映了古代方言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