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原文

味咸。

主小儿惊痫夜蹄,去三虫,灭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平泽。

<名医>曰:生颍川,四月取自死者。

案《说文》云:蚕任丝也。

<淮南子>说林训云: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

<博物志>云:蚕三化,先孕而后交,不交者亦生子,子后为,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玉篇作僵蚕,正当为僵,旧作殭,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译文

味道是咸的。

主要用于治疗小孩夜间惊痫和夜啼,可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消除黑痣,让人面色变得好,还可以治疗男性阴部溃疡病。这种药材生长在平泽地区。

《名医》一书说:这种药材生长在颍川,四月份从死去的蚕茧中取出。

根据《说文》的解释:蚕吐丝。

《淮南子》中的《说林训》说:蚕吃而不喝,二十二天后就会化成蛹。

《博物志》记载:蚕经过三次变化,先怀孕然后交配,没有交配的也会生下子,这些子孵化后成为蛹,它们都没有眉毛和眼睛,容易受伤,采集的数量也较少。在《玉篇》中写作僵蚕,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僵,而不是旧时的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注解

味咸:味咸指的是味道带有咸味,咸味在中医理论中与肾相对应,被认为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的作用。

主小儿惊痫夜蹄:主小儿惊痫夜蹄指的是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夜间啼哭、惊恐不安的症状。

去三虫:去三虫指的是驱除人体内的寄生虫,古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与寄生虫有关。

灭黑䵟:灭黑䵟指的是消除皮肤上的黑斑或斑点,䵟在古汉语中指斑点、瑕疵。

令人面色好:令人面色好指的是使人的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表示身体健康。

男子阴疡病:男子阴疡病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周围的炎症或溃疡。

生平泽:生平泽指的是这种药物生长在平泽之地,平泽可能指一种低洼、水草茂盛的地方。

《名医》:《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具体书名不明。

生颍川:生颍川指的是这种药物产自颍川,颍川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四月取自死者:四月取自死者指的是在四月从已经死亡的蚕茧中提取这种药物,这里可能指的是僵蚕。

《说文》:《说文》指的是《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

蚕任丝也:蚕任丝也指的是蚕吐丝的过程,任丝即吐丝。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为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说林训:说林训是《淮南子》中的一篇。

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描述的是蚕在吐丝过程中不吃不喝,经过二十二天后变成蛹。

《博物志》:《博物志》是古代的一部综合性博物学著作,作者不详。

蚕三化:蚕三化指的是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先孕而后交:先孕而后交指的是雌蚕在产卵前先交配。

不交者亦生子:不交者亦生子指的是即使没有交配,雌蚕也能产卵。

子后为:子后为指的是蚕卵孵化后变成幼虫。

皆无眉目:皆无眉目指的是幼虫没有眉毛和眼睛。

易伤:易伤指的是幼虫脆弱,容易受伤。

收采亦薄:收采亦薄指的是采集到的幼虫数量较少。

玉篇:玉篇是古代的一部辞书,由唐代的陆德明编纂。

作僵蚕:作僵蚕指的是将死亡的蚕称为僵蚕。

正当为僵:正当为僵指的是僵蚕这个名字是正确的。

旧作殭:旧作殭指的是过去将僵蚕写作殭。

非:非表示否定,这里是指“旧作殭”这种写法是不正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评注

味咸:这句话首先描述了古文中提到的药材或物品的味道。在中医理论中,味咸被认为具有入肾经、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水肿、痰核等病症。

主小儿惊痫夜蹄,去三虫,灭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这一段描述了该药材的主治功效。小儿惊痫夜啼,指的是小儿夜间因惊吓而啼哭不止的病症;去三虫,指的是驱除体内的寄生虫;灭黑䵟,指的是消除皮肤上的黑斑;令人面色好,则是指可以使人的面色变得红润;男子阴疡病,指的是男性生殖器周围的炎症。这些功效反映了古人对该药材药用价值的认识。

生平泽:这句话说明了该药材的生长环境,即生长在平泽之地。古人对药材的生长环境有严格的讲究,认为环境对药材的品质有很大影响。

《名医》曰:生颍川,四月取自死者:这里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指出该药材产于颍川地区,且在四月采摘自死去的植物。这表明古人对药材的采集时间有特定的要求,以确保药材的品质。

案《说文》云:蚕任丝也:《说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字典,这里引用《说文》的解释,说明蚕是吐丝的动物。这一句话为后文对蚕的描述做了铺垫。

《淮南子》说林训云: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这句话引用了《淮南子》中的内容,描述了蚕的生命周期。蚕在二十二天内不吃不喝,完成从幼虫到蛹的变态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如蜕变、重生等。

《博物志》云:蚕三化,先孕而后交,不交者亦生子,子后为,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玉篇作僵蚕,正当为僵,旧作殭,非:这段话详细描述了蚕的生命周期和形态变化。蚕经过三次变态,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不交配的蚕也能产卵,这些卵孵化出的幼虫形态奇特,无眉目,容易受伤,采集时较为困难。古人对蚕的描述细致入微,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

玉篇作僵蚕,正当为僵,旧作殭,非:这句话指出《玉篇》中记载的蚕应该被称为僵蚕,而不是殭蚕。这里的“僵蚕”指的是已经停止生长、僵化的蚕,这一名称在中医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与药材的采集和处理有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白僵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