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猬皮-原文
味苦平。
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生川谷。
<名医>曰:生楚山田野,取无时。
案《说文》云:似豪猪者,或作猬。
<广雅>云:虎王,猬也。
<尔雅>云:汇毛刺。
郭璞云:今谓状似鼠。
<淮南子>说山训云:鹊矢中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猬皮-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治疗五种痔疮、阴部溃疡导致的出血,出血时血液呈赤白五色,出血不止,阴部肿胀疼痛,牵连到腰部和背部,可以用酒煮来杀死这种病。这种药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这种药生长在楚山的田野中,可以随时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这种药像豪猪,也有人称之为猬。
《广雅》中说:虎王,就是猬。
《尔雅》中提到:汇毛刺。
郭璞解释说:现在人们称它为状似鼠的动物。
《淮南子》中的山训篇说:喜鹊的粪便中会有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猬皮-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是指这种药材的味道是苦的,药性平和,即不寒不热,不温不凉,适合多种体质的人使用。
五痔:五痔是指五种不同类型的痔疮,中医认为是由湿热、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阴蚀:阴蚀是指女性私密部位因疾病导致的溃烂。
下血:下血是指从肛门排出血液,常见于痔疮、肛裂等疾病。
赤白五色:赤白五色是指排泄物中带有红色和白色,可能混合了血液和黏液。
血汁不止:血汁不止是指血液不断流出,难以止住。
阴肿痛:阴肿痛是指女性私密部位肿胀并伴有疼痛。
引腰背:引腰背是指疼痛从私密部位延伸到腰部和背部。
酒煮杀之:酒煮杀之是指用酒煮制这种药材,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生川谷:生川谷是指这种药材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具体名称无法确定。
楚山田野:楚山田野是指楚国(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山地和田野。
无时:无时是指没有特定的时间,可以随时采摘。
似豪猪者:似豪猪者是指这种动物看起来像豪猪。
猬:猬是指刺猬,一种身上长有硬刺的小型哺乳动物。
虎王:虎王可能是指古代对刺猬的一种别称。
汇毛刺:汇毛刺是指刺猬身上的硬刺。
鼠:鼠是指老鼠,这里用来形容刺猬的外形。
鹊矢中猬:鹊矢中猬是指刺猬在鹊鸟的粪便中,可能是指刺猬被鹊鸟误食后排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猬皮-评注
味苦平,这是对古文中所提及药物性味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决定其功效和应用范围的重要依据。‘味苦’表明此药物具有苦味,而‘平’则表示其性质平和,不具有偏热或偏寒的特性。这种性味特点可能意味着该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
‘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这一段描述了该药物的主治疾病。五痔指的是痔疮,阴蚀下血指的是阴道出血,赤白五色则可能指的是血液的颜色变化,血汁不止可能是指出血量较大。阴肿痛引腰背则可能是指下体肿胀疼痛,并伴有腰背不适。这些症状在古代医学中属于常见病,表明该药物对于这些疾病有治疗作用。
‘酒煮杀之’说明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要用酒煮制。在古代,酒煮是一种常见的制药方法,它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也有助于药物的保存。
‘生川谷’表明该药物的生长环境,川谷指的是河流山谷地区,这样的环境可能为药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名医》曰:‘生楚山田野,取无时。’这里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内容,指出该药物生长在楚地的山野之间,且可以随时采摘。楚地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提到的生长地点和采摘时间进一步说明了该药物的来源和采集方式。
《说文》云:‘似豪猪者,或作猬。’《广雅》云:‘虎王,猬也。’《尔雅》云:‘汇毛刺。’郭璞云:‘今谓状似鼠。’这几句话通过不同的古文典籍,对‘猬’这一物种进行了描述。‘猬’在古代文献中是一种动物,其外形类似豪猪,有着密集的刺。郭璞的解释‘今谓状似鼠’则是对猬的外形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表明猬的外形与鼠有相似之处。
《淮南子》说山训云:‘鹊矢中猬。’这句话出自《淮南子》,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淮南子》中提到鹊矢中猬,可能是在讲述某种自然现象或者是对猬的生活习性的描述,这样的记载为古文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