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樗鸡-原文
味苦平。
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
生川谷。
<名医>曰:生河内樗树上,七月采,暴干。
案《广雅》云:樗鸠,樗鸡也。
《尔雅》云:螒、天鸡。
李巡云:一名酸鸡。
郭璞云: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
<毛诗>云:六月莎鸡振羽。
陆玑云:莎鸡,如蝗而班色,毛翅数重,某翅正赤,或谓之天鸡,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樗鸡-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来治疗心腹部位的邪气,阴痿(性功能障碍),可以增加精液,增强意志,使孩子喜欢美色,补益身体,使人身体轻盈。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这种植物生长在河内的樗树上,在七月采摘,晒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樗鸠,就是樗鸡。《尔雅》中提到:螒、天鸡。李巡解释说:又称酸鸡。郭璞说:是一种小虫,身体黑色,头部红色,又称莎鸡,或者樗鸡。《毛诗》中提到:六月莎鸡振羽。陆玑描述说:莎鸡像蝗虫,颜色斑驳,翅膀有几层,有的翅膀是纯红色,也有人称之为天鸡。在六月,它们飞翔并振动翅膀,发出沙沙的声音,幽州人称之为蒲错,就是这样。
(注:这里的《名医》、《广雅》、《尔雅》、《毛诗》和《陆玑》都是古代的书籍或文献,其中包含了古代的医学知识、词汇解释和诗歌等。樗树、樗鸡、莎鸡等都是古代的植物和昆虫名称。蒲错可能是指莎鸡的另一种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樗鸡-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指该物质的口感味道是苦的,性质平和,不寒不热。
主心腹邪气:主心腹邪气,指这种物质可以治疗心腹部位因邪气引起的疾病。
阴痿:阴痿,即阳痿,指男性性功能障碍,不能正常勃起。
益精:益精,指这种物质可以增强人的精气,即提高性功能和生殖能力。
强志:强志,指增强意志力,使人精神集中,有决心和毅力。
生子好色:生子好色,指这种物质可以增加生育能力和性欲。
补中轻身:补中轻身,指这种物质可以补益身体,减轻体重。
生川谷:生川谷,指这种物质生长在河流山谷之间。
《名医》:《名医》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可能是指《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学典籍。
生河内樗树上:生河内樗树上,指这种物质生长在河内地区的樗树上。
七月采,暴干:七月采,暴干,指在七月采摘这种物质,然后晒干保存。
樗鸠,樗鸡也:樗鸠,樗鸡也,指樗鸠就是樗鸡,是一种鸟类。
螒、天鸡:螒、天鸡,指螒和天鸡是同一种鸟类。
李巡云:李巡云,指李巡的说法,李巡是古代学者。
一名酸鸡:一名酸鸡,指这种鸟类又被称为酸鸡。
郭璞云:郭璞云,指郭璞的说法,郭璞是东晋时期的学者。
小虫,黑身赤头:小虫,黑身赤头,描述了这种鸟类的特征。
一名莎鸡,又曰樗鸡:一名莎鸡,又曰樗鸡,指这种鸟类又称莎鸡和樗鸡。
《毛诗》:《毛诗》,指《诗经》中的毛诗部分,是古代诗歌集。
六月莎鸡振羽:六月莎鸡振羽,指在六月时莎鸡振动翅膀。
陆玑云:陆玑云,指陆玑的说法,陆玑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
如蝗而班色,毛翅数重,某翅正赤,或谓之天鸡,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是也:这是一段对莎鸡的详细描述,包括其外观特征、飞行时的行为和叫声,以及在不同地区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樗鸡-评注
味苦平,首先是对药材口感和药性的描述。‘味苦’表明该药材味道苦涩,这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联。‘平’则表示其药性平和,不会过于寒凉或温热,适合大多数体质的人群使用。
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这一段详细描述了该药材的主治功效。‘主心腹邪气’指其能治疗心腹部位的邪气,‘阴痿’则是指能够改善阳痿的症状,‘益精’和‘强志’表明其有增强精力和意志的作用,‘生子好色’则是指能增强性欲和生育能力,‘补中轻身’则是指能够补益身体,减轻体重。
生川谷,这里的‘生’指的是生长,‘川谷’则是指山川之间的山谷,表明该药材生长于自然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野生药材的特点。
《名医》曰:生河内樗树上,七月采,暴干。这一段引用了古代医书《名医》中的记载,说明了该药材的采集时间和方法。‘河内樗树上’指出了采集地点,‘七月采’表示采集的时间,‘暴干’则是干燥保存的方法。
案《广雅》云:樗鸠,樗鸡也。《尔雅》云:螒、天鸡。李巡云:一名酸鸡。郭璞云: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毛诗》云:六月莎鸡振羽。陆玑云:莎鸡,如蝗而班色,毛翅数重,某翅正赤,或谓之天鸡,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是也。这一段对药材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考证。从《广雅》、《尔雅》到《毛诗》等古代文献,再到李巡、郭璞等学者的注解,展现了古代学者对药材名称的考究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樗鸠’、‘樗鸡’、‘螒’、‘天鸡’、‘酸鸡’、‘莎鸡’等名称的列举,反映了古代对同一物种不同名称的认知和使用。‘六月莎鸡振羽’、‘如蝗而班色’等描述,则是对该物种形态和生态习性的描绘,体现了古代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积累。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介绍了药材的药性和功效,还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和学者注解,展现了古代对药材名称和生物知识的考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