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原文

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夜啼,瘨病,寒热,生杨柳上。

<名医>曰:五月采,蒸干之。

案《说文》云:蝉以旁鸣者,蜩蝉也。

《广雅》云:(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

别录云:蚱者,鸣蝉也,壳一名楉蝉,又名伏蜟,案蚱即柞字。

<周礼>考工记云:侈则柞。

郑元云: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

<说文>云:诸、大声也,音同柞,今据作柞。

柞蝉即五月鸣蜩之蜩,《夏小正》云:五月良蜩鸣,传良蜩也,五采具。

<尔雅>云:蜩、螂、蜩。

<毛诗>云:如蜩。

<传>云:蜩、蝉也。

方言云: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

论衡云:蝉生于复育,开背而出。

而玉扁云:蚱蝉,七月生。

陶宏景音蚱作云:痖蝉,是为月令之寒蝉,《尔雅》所云矣,《唐本》注非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译文

味道咸且寒。

主治小儿惊痫、夜啼、疳积病、寒热病,生长在杨柳树上。

《名医》记载:在五月采集,然后蒸干。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蝉在旁边鸣叫的,叫做蜩蝉。

《广雅》说:(虫奇)蛣,就是蝉,再次孵化叫做蜕,古时候写作蚱蝉。

《别录》说:蚱,就是鸣蝉,它的壳又叫做楉蝉,也叫做伏蜟,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蚱就是柞字。

《周礼·考工记》说:如果声音太大,就是柞。

郑玄说:柞读作咋咋然之咋,意思是声音大而外露。

《说文解字》说:诸,大声也,音同柞,现在根据这个解释写作柞。

柞蝉就是五月鸣叫的蜩,《夏小正》说:五月良蜩鸣,指的是传说的良蜩,五种颜色都齐全。

《尔雅》说:蜩、螂、蜩。

《毛诗》说:如蜩。

《传》说:蜩、蝉也。

《方言》说:楚地叫蜩,宋卫之间叫螗蜩,陈郑之间叫螂蜩,秦晋之间叫蝉,海岱之间有其他的称呼。

《论衡》说:蝉是在再次孵化后,从背上出来。

而《玉扁》说:蚱蝉,七月出生。

陶宏景认为:蚱蝉,七月出生,是月令中的寒蝉,《尔雅》中也有记载,《唐本》注解不认同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注解

味咸寒:味咸寒是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咸味入肾,寒性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热病、惊痫等。

小儿惊痫:小儿惊痫是指儿童因惊吓或疾病引起的抽搐、惊恐等症状。

夜啼:夜啼是指婴儿夜间因不适或恐惧而啼哭。

瘨病:瘨病是一种古代医书中记载的疾病,具体症状和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疾病相类似。

寒热:寒热是指身体出现寒战和发热交替出现的症状,常见于感冒等疾病。

杨柳:杨柳是指柳树,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柔韧和生命力。

《名医》:《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医学著作或医学家的名字。

五月采:五月采是指在农历五月采集某种草药。

蒸干之:蒸干之是指将草药通过蒸煮的方式去除水分,使其干燥。

《说文》:《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

蝉:蝉是一种昆虫,常见于夏季,以鸣声著称。

蜩蝉:蜩蝉是指蝉的一种,因其鸣声清脆,古人常以“蜩”代指蝉。

复育:复育是指蝉的生命周期中的变态过程,即蝉从幼虫变为成虫。

蜕:蜕是指昆虫在变态过程中脱去旧壳,长出新壳的过程。

柞:柞在古代指蝉的壳,也指蝉的叫声。

《周礼》:《周礼》是古代一部记载周代官制和礼仪的书籍。

考工记:考工记是《周礼》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周代的工艺技术。

侈:侈在这里可能是指声音宏大。

咋咋然之咋:咋咋然之咋是指声音宏大、嘈杂的样子。

诸:诸在这里可能是指众多、广泛的意思。

《夏小正》:《夏小正》是古代一部记录夏代历法、农事等的书籍。

传:传在这里可能是指对《毛诗》中诗句的解释。

方言:方言在这里可能是指不同地区对蝉的不同称呼。

论衡: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对古代文化和哲学的评论。

玉扁:玉扁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医学书籍或医学家的名字。

陶宏景:陶宏景是南朝宋时期的医学家。

痖蝉:痖蝉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类型的蝉。

月令:月令是指古代的一种历法,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安排农事和节令。

《尔雅》:《尔雅》是古代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籍,相当于古代的词典。

《毛诗》:《毛诗》是《诗经》的一部分,是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评注

味咸寒,此句描述了某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型是判断其药性和功效的重要依据。咸味通常与软坚散结、润燥通便的功效相关,而寒性则表示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此处提到的药物可能用于治疗小儿惊痫、夜啼、瘨病、寒热等症状,这些疾病多与小儿体质较弱、阴阳失调有关。

《名医》曰:五月采,蒸干之。此句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记载,说明该药物的最佳采集时间为五月,并且采集后需经过蒸干处理。这种对采集时间和方法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品质的重视,以及对药物疗效的保证。

案《说文》云:蝉以旁鸣者,蜩蝉也。《广雅》云:(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和《广雅》中的记载,对蝉的形态和名称进行了详细解释。其中,‘复育’和‘蜕’揭示了蝉的生命周期,即蝉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蜕皮,体现了自然界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别录云:蚱者,鸣蝉也,壳一名楉蝉,又名伏蜟,案蚱即柞字。《周礼》考工记云:侈则柞。郑元云: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说文》云:诸、大声也,音同柞,今据作柞。这里对蝉的别称进行了考证,从‘蚱蝉’到‘柞蝉’,再到‘蜩蝉’,反映了古人对蝉名称的演变和认知过程。同时,通过引用《周礼》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进一步阐述了‘柞’字的含义和读音。

柞蝉即五月鸣蜩之蜩,《夏小正》云:五月良蜩鸣,传良蜩也,五采具。《尔雅》云:蜩、螂、蜩。《毛诗》云:如蜩。《传》云:蜩、蝉也。这些文献引用进一步证实了柞蝉即为五月鸣蝉,并对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了描述。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蝉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方言云: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这里介绍了不同地区对蝉的称呼,反映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了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论衡云:蝉生于复育,开背而出。而玉扁云:蚱蝉,七月生。陶宏景音蚱作云:痖蝉,是为月令之寒蝉,《尔雅》所云矣,《唐本》注非之也。这些记载从生物学角度对蝉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描述,并引用了不同文献中的观点,体现了古人对蝉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在学术观点上的争论和交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柞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