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木虻-原文
味苦平。
主目赤痛,眦伤,泪出,淤血,血闭,寒热酸无子。
一名魂常。
生川泽。
《名医》曰:生汉中,五月取。
案《说文》云:虻啮人飞虫。
《广雅》云:(上匿下虫虫)(虫龙),虻也此省文。
《淮南子》齐俗训云:水蚄为(上晦下心)荒。
高诱云:青蛉也。
又说山训云:虻、散积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木虻-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眼睛红痛,眼角受伤,流泪,瘀血,血瘀不通,寒热交替,酸味无子(可能指无法生育)。另一种说法称为魂常。生长在河流和湖泊中。
《名医》一书中记载:这种草药在汉中地区生长,五月时采集。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虻是咬人的飞虫。
《广雅》中记载:(上匿下虫虫)(虫龙),虻也,这里省略了文字。《淮南子》中的齐俗训提到:水蚄为(上晦下心)荒。高诱解释说:青蛉也。又在山训中提到:虻、散积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木虻-注解
味苦平:指该药材的味道苦涩,性质平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判断其功效和治疗作用的重要依据。
主目赤痛:主要治疗眼睛红肿疼痛的症状。
眦伤:眦指眼角,眦伤即眼角的损伤。
泪出:泪液不自主地流出。
淤血:血液在体内某处停滞不动,形成的血块。
血闭: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脉不通。
寒热酸无子:寒热交替,酸味,无生育能力。这里的寒热可能指的是疾病的寒热症状,酸可能是指某些药物的口感,无子指不育。
一名魂常:又称为魂常,是这种药材的别称。
生川泽:生长在河流或湖泊的沼泽地带。
《名医》曰:《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
生汉中:生长在汉中地区,汉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名,位于陕西省南部。
五月取:在五月采集这种药材。
案《说文》云: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这是一部古代的汉字字典。
虻啮人飞虫:虻是一种吸血的昆虫,啮人即叮咬人。
《广雅》云:《广雅》是一部古代的词典。
(上匿下虫虫)(虫龙):这里可能是一个古文字的写法,表示虻。
虻也此省文:虻的意思,这里省略了部分文字。
《淮南子》齐俗训云:《淮南子》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
水蚄为(上晦下心)荒:水蚄可能是指某种水生昆虫,此处的(上晦下心)荒是古文字的写法,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
高诱云:高诱是《淮南子》的注释者。
青蛉也:青蛉可能是指某种青色的昆虫。
又说山训云:《淮南子》山训部分记载。
虻、散积血:虻可以散解积血,这里的积血可能是指体内的血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虫鱼部-木虻-评注
味苦平,这句话是对某味草药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味苦通常代表其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平则表示其药性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多数体质的人群使用。
主目赤痛,眦伤,泪出,淤血,血闭,寒热酸无子。一名魂常。这是对该草药主治病症的描述。目赤痛、眦伤、泪出等均与眼部疾病相关,淤血、血闭则涉及血液循环问题,寒热酸无子则可能涉及身体内部的寒热平衡以及生殖系统的问题。魂常可能是该草药的别名,表明其具有安神的作用。
生川泽。这句话说明了该草药的生长环境,川泽指的是河流湖泊附近的湿地,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草药的吸收和生长,也可能影响其药效。
《名医》曰:生汉中,五月取。这里引用了古代医书《名医别录》中的记载,指出该草药在汉中地区生长,且在五月采摘。这说明古代医家对草药的采集时间有严格的要求,以保证草药的品质。
案《说文》云:虻啮人飞虫。《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这里引用《说文》来解释虻的含义,即一种会叮咬人的飞虫。这可能是为了说明该草药的形态或与虻相关的某种特性。
《广雅》云:(上匿下虫虫)(虫龙),虻也此省文。《广雅》是一部综合性辞书,这里引用《广雅》来进一步解释虻的形态,同时提到“此省文”,可能是指这里简化了虻的描述。
《淮南子》齐俗训云:水蚄为(上晦下心)荒。高诱云:青蛉也。这里是引用《淮南子》中的内容,水蚄指的是一种昆虫,而高诱的解释将其称为青蛉。这可能是在描述该草药的形态或与昆虫的某种联系。
又说山训云:虻、散积血。这句话可能是对虻的另一种描述,指出虻能够散积血,这可能与该草药的药效有关,即可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