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黄芩-原文
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一名腐肠。
生川谷。
《吴普》曰: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红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
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御览》)
《名医》曰: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生秭归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金),黄(上艹下金)也。
《广雅》云:(上艹下妊)葿,黄文,内虚,黄芩也。
《范子计然》云:黄芩出三辅,色黄者,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黄芩-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热病、黄疸、肠道疾病、腹泻、排水、治疗闭经、恶疮不断腐烂、火毒引起的疮疡。又称腐肠。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黄芩,又称黄文、妒妇、虹胜、红芩、印头、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认为它苦但无毒。李氏认为它稍微有点温性,二月份长出赤黄色的叶子,叶子是两两相对,四四相接,茎是空心的,有的方形,有的圆形,高约三四尺,四月份开出紫红色或赤色的花,五月份果实成熟,根是黑色的,皮是黄色的,二月至九月采摘。(《御览》)
《名医》说:又称空肠、内虚、黄文、经芩、妒妇,生长在秭归和冤句,三月初三采摘根部,阴干保存。
根据《说文》记载:(上艹下金),黄(上艹下金)也。《广雅》说:(上艹下妊)葿,黄文,内虚,指的是黄芩。《范子计然》说:黄芩产自三辅地区,颜色黄色的黄芩品质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黄芩-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指的是黄芩的药性,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平性表示其性质温和,不会过于寒凉。
诸热黄疽:黄疽是指皮肤和眼白发黄的症状,多由湿热内蕴所致,黄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黄疽。
肠澼:肠澼是指肠道疾病,可能包括腹泻、便秘等,黄芩可以清热燥湿,有助于缓解肠道症状。
泄利:泄利即腹泻,黄芩具有清热止泻的作用。
逐水:逐水是指通过药物促使体内多余水分排出,黄芩有此功效。
下血闭:下血闭是指血瘀导致的出血不畅,黄芩可以活血化瘀,改善出血情况。
恶创恒蚀:恶创恒蚀指严重的创伤和持续的腐烂,黄芩有消炎、生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此类伤口。
火疡:火疡是指由火毒引起的疮疡,黄芩可以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火毒引起的疮疡。
腐肠:腐肠是黄芩的别名,因为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肠道疾病。
生川谷:生川谷指黄芩生长的环境,川谷即山谷,表明黄芩多生长在山谷之中。
吴普:吴普是古代医学家,此处提到的是他的记载。
黄芩: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文:黄芩的别名,指其颜色和纹理。
妒妇:黄芩的别名,古代有以植物命名的习俗,此处可能是因为黄芩的形状或功效而得名。
虹胜:黄芩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功效而得名。
红芩:黄芩的别名,因颜色而得名。
印头:黄芩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形状或功效而得名。
内虚:黄芩的别名,可能是指其可以治疗内热或虚弱的症状。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此处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桐君:桐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药学家,此处指桐君对药物的记载。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此处可能指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
雷公:雷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此处可能指雷公对药物的记载。
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此处指扁鹊对药物的记载。
苦无毒:苦无毒表示黄芩的味道和毒性,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无毒则表示其安全性。
李氏:李氏可能是指某个医学家的记载。
小温:小温表示黄芩的药性,温和不寒。
赤黄叶:赤黄叶指黄芩的叶子颜色,赤黄即红色和黄色。
茎空中:茎空中指黄芩的茎内部是空的。
方员:方员即方形或圆形。
花紫红赤:花紫红赤指黄芩开花时的颜色,紫红赤即紫色、红色和赤色。
实黑根黄:实黑根黄指黄芩果实和根的颜色,实黑即果实黑色,根黄即根黄色。
采:采指采摘,此处指采摘黄芩的时间。
案《说文》:案《说文》指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
(上艹下金):(上艹下金)是黄芩的古代汉字书写形式,艹为草字头,金为金属,合起来表示黄芩属于草本植物,且有金属的特性。
《广雅》:《广雅》是古代的一部词典,此处指《广雅》对黄芩的记载。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是古代的一部农书,此处指《范子计然》对黄芩的记载。
三辅:三辅指古代的三个辅政地区,此处指黄芩的产地。
色黄者,善:色黄者,善表示颜色为黄色的黄芩品质较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黄芩-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的是黄芩的药性及其相关传说,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味苦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黄芩的药性,苦味入心,平性则表示其性质平和,不易产生副作用。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这一句列举了黄芩的主治疾病,包括黄疸、腹泻、水肿、血闭、恶疮和火毒等,表明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一名腐肠。’这句话是对黄芩的一个别称,‘腐肠’暗示了黄芩对肠道疾病的疗效。
‘生川谷。’这里的‘川谷’指的是川地山谷,表明黄芩的生长环境,也暗示了其药性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
‘《吴普》曰: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红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这一段引用了《吴普本草》对黄芩的记载,其中列举了黄芩的多个别称,反映了古人对黄芩的重视和认识,同时也提到了神农、黄帝等神话人物,赋予了黄芩以神秘色彩。
‘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这一段详细描述了黄芩的形态特征和采摘时间,‘李氏小温’可能是指黄芩的性质温和,‘赤黄叶’、‘紫红赤花’等描述了黄芩的色泽,‘高三四尺’、‘二月至九月采’等则提供了黄芩的生长习性和采摘季节。
‘《名医》曰: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生秭归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这一段引用了《名医别录》对黄芩的记载,与《吴普本草》中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黄芩的药用价值。
‘案《说文》云:(上艹下金),黄(上艹下金)也。’这句话引用了《说文解字》对黄芩的解释,‘(上艹下金)’和‘黄(上艹下金)’都是对黄芩字形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汉字形声义的认知。
‘《广雅》云:(上艹下妊)葿,黄文,内虚,黄芩也。’这一段引用了《广雅》对黄芩的解释,‘(上艹下妊)葿’是对黄芩的另一种称呼,‘黄文’、‘内虚’等则是对其药性的进一步阐述。
‘《范子计然》云:黄芩出三辅,色黄者,善。’这句话引用了《范子计然》对黄芩产地的描述,‘三辅’指的是古代的三个辅助地区,‘色黄者,善’则是对黄芩品质的评判,表明黄色的黄芩品质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