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麻黄-原文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吴普>曰: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坚,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李氏平,或生河东,四月,立秋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卑相,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今青。
案《广雅》云:龙沙,麻黄也。麻黄茎,狗骨也。
<范子计然>云:麻黄出汉中三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麻黄-译文
味道苦,性质温热。
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伤寒引起的头痛、温疟,可以发汗,去除邪热之气,止咳逆的呼吸,消除寒热,破除症结和积聚。也被称为龙沙。
《吴普》说:麻黄又称卑相,又称卑坚,神农和雷公认为它苦而无毒,扁鹊认为它酸而无毒,李氏认为它性质平和,可能生长在河东地区,四月份,立秋时采摘(《御览》)。
《名医》说:又称卑相,又称卑盐,生长在晋地和河东地区,立秋时采摘茎部,阴干后呈青色。
根据《广雅》的说法:龙沙就是麻黄。麻黄的茎是狗骨。《范子计然》说:麻黄产自汉中的三辅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麻黄-注解
味苦温:味苦温是指麻黄的口感和性质,苦味表示其药性苦涩,温性则表示其性质温和,具有温通的作用。
中风伤寒头痛温疟:中风伤寒头痛温疟是中医术语,中风指外感风邪,伤寒指外感寒邪,头痛指头痛症状,温疟指疟疾中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发表指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的邪气,出汗是发汗的一种表现,去邪热气则是通过发汗来消除体内的热邪。
止咳逆上气:止咳指治疗咳嗽,逆上气指气逆向上,可能是指气喘等症状。
除寒热:除寒热是指麻黄具有调和寒热的作用,能够治疗寒热往来等症状。
破症坚积聚:破症坚积聚是指麻黄具有破除病症中的坚硬和积聚的作用,用于治疗体内有坚硬肿块或积聚的病症。
一名龙沙:一名龙沙是指麻黄的一个别称,龙沙在古代可能是指一种生长在沙地上的植物。
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坚:麻黄的不同别称,卑相和卑坚都是对麻黄的描述,卑相可能是指其生长环境或形态,卑坚则可能是指其性质坚硬。
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李氏平:神农、雷公、扁鹊和李氏都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这里提到的是他们对麻黄药性的评价,苦无毒、酸无毒、平都是对麻黄药性的描述。
生河东,四月,立秋采:生河东指麻黄生长在河东地区,四月和立秋是采集麻黄的时间,说明采集麻黄有特定的时节。
今青:今青可能是指麻黄在阴干后呈现的青绿色。
龙沙,麻黄也:说明龙沙就是麻黄,两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
麻黄茎,狗骨也:麻黄茎是麻黄的一部分,狗骨则是比喻麻黄茎的形状,可能是指其坚韧。
麻黄出汉中三辅:麻黄产自汉中地区的三辅,三辅指汉中的三个辅佐地区,说明麻黄在古代是重要的药材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麻黄-评注
味苦温,首先从药性角度描述了麻黄的特点。‘味苦’表明麻黄具有苦味,这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联。‘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不峻烈,适合用于调和阴阳、驱散寒邪。这种药性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药物四气五味理论的运用。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一段详细列举了麻黄的主治功能。中风伤寒头痛指的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温疟则是指疟疾的一种类型。麻黄能发表,即发汗解表,用于治疗外感病邪。‘去邪热气’说明其能清除体内的热邪,‘止咳逆上气’则表明其对于咳嗽气逆有治疗作用。‘除寒热’和‘破症坚积聚’则进一步说明了其对于寒热病邪和症瘕积聚等病症的治疗效果。
‘一名龙沙’中的‘一名’意为别称,‘龙沙’是麻黄的一个别称,这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命名习惯,通常与药物的形态、功效或产地有关。‘龙沙’这一名称可能暗示了麻黄在某些地区或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吴普》和《名医》两段文字分别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麻黄的相关信息。《吴普》中提到的‘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坚’以及《名医》中的‘一名卑相,一名卑盐’都是麻黄的别称,体现了古人对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记录。‘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李氏平’是对麻黄药性的具体描述,其中‘神农’、‘雷公’、‘扁鹊’和‘李氏’都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们的评价对于后世医家了解麻黄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今青’是对麻黄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的描述。‘晋地’和‘河东’是古代的地理名称,说明了麻黄的原产地。‘立秋采茎’则表明了采集麻黄的时间,‘阴干今青’则是对麻黄干燥后颜色的描述,这些信息对于了解麻黄的品质和药用价值至关重要。
《广雅》和《范子计然》的引用则是对麻黄更深入的考证。《广雅》中的记载将‘龙沙’与‘麻黄’直接联系起来,明确了‘龙沙’就是麻黄。而《范子计然》中提到的‘麻黄出汉中三辅’则进一步说明了麻黄在古代的产地分布,为后世研究麻黄的药用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